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孔子的政治理想和教育思想

(2017-01-03 22:08:20)
分类: 锦城森柏

孔子的政治理想与教育思想

赵鑫宇

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生活在东周时期的春秋后段,是鲁国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开创了我国私学教育的先河,其思想成为了后世儒家思想的渊源和根基。


一、孔子的政治、教育实践活动

 春秋时期,随着各诸侯国实力的发展,周天子原本天下共主的地位受到了深刻的动摇。这导致了并表现为,维系了西周王朝数百年延续的分封制度、宗法制度、礼乐制度的式微。在社会政治层面,原有的社会等级制度日益遭到破坏,以下制上的政治事件屡有发生。同时,在社会经济层面,由于这一时期铁器牛耕应用于农副生产,使生产力得到了大幅提高,原先的很多荒地和山地被开垦为耕地,又因为土地被征收赋税而受到了政府的实际认可。因此,平民对贵族的依附关系衰弱,一部分平民的社会地位逐渐上升,一部分贵族的社会地位逐渐没落。

 在社会文化层面上,因为社会问题日益复杂,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从不同角度思考社会问题产生和解决的原因与方法。孔子作为一个出身于这一时期鲁国官宦家庭的思想家,亦在考虑这些社会问题。他认为只有恢复从前的分封、宗法、礼乐制度,从等级制度和思想意识两个方面抑制人们产生非分的物质、精神需求,才能够恢复社会以往的平静。

 因为孔子的这一思想并未考虑到社会生产与兼并的发展趋势,不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而不能被鲁国等国家的君主所接受,因而他虽然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思想,但最终还是无果而终。孔子在政治得意与失意之间,放弃仕途,转而开办私学,将自己的政治理想——仁政、礼乐、等级等思想传授给自己的学生,以期能够发扬光大。


二、孔子政治理想与教育思想的关系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从当时的教育实践活动当中发展而来的,也积极地阐发了他个人的政治思想。

 (一)有教无类

 从上文可知,在春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层面,平民的地位都得到了上升。因而,孔子在传播自己的思想时,只要学生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即可以在交付一定单位的干肉以后入学。因而便形成了不分社会阶层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桃李遍天下的效果。

 (二)因材施教

 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多途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军功活动、论辩活动、学术活动等都成为了人们争取上升的途径。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吸纳了从事不同生产、活动方式的人们都可以入学,因而孔子为了更好地阐释其思想和理想,便就他们的特长及所从事的领域特点进行施教。这即产生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为了能够更好地完善自己的政治理想,在教育实践活动当中愿意虚心向他人学习。他曾经问礼老子,求教路人,“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此增长自己的学识。孔子在提高自己修养的同时,也注意将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在“温故知新”的同时“诲人不倦”,以期能够培养出更好的继承其思想的学生。

 (四)正身、固穷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一贯阐发其政治理想的。他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管理政事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怎能使别人端正呢?”)就将“从政”与“正人”联系在一起。而在他政治理想不能得志之时,则强调“君子固穷”(“君子(能够)安守穷困”),以告诫他的学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