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整理]教育心理学:联结派学习理论及其代表人物

(2014-10-22 18:22:59)
标签:

文化

分类: 锦城森柏


联结派学习理论及其代表人物

 

赵鑫宇

甘肃 兰州: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730124 

 

    联结派学习理论是20世纪学习心理学家桑代克、巴甫洛夫、斯金纳和加涅等人经过几次试验形成的一种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刺激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刺激—反应联结中建立着重要的作用。(如图一所示)

 

 

    具体来讲,在刺激—反应联结中,个体学习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反应就会自动出现。这类似于哲学中的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如图二所示)

 

 

    这一理论的建立是源于不同心理学家的不同实验。下面辄就桑代克、巴甫洛夫、斯金纳、加涅四人的实验过程、结论、得出的原理和应用在教学活动中的方法论进行分述。

 

一、桑代克

桑代克(1874.8-1949.8),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心理学联结主义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人。提出了一系列学习的定律,包括练习律和效果律等。

1.实验过程

把小猫初次放入一只新的迷箱时,其活动不是根据对笼子性质的理解,而是依照某种一般的冲动行事。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渐减少,正确反应逐渐巩固。最终形成稳定的刺激—反应联结。

2.结论

他把人和动物的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这种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

3.原理——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

1)效果规律:怎样在尝试和学习的过程中建立有效的规律?

学习者做出正确反应后获得满意结果时,其尝试和学习之间的联系会加强,反之会削弱。

2)练习律:尝试所导致的学习效果会永恒不变吗?

这种连接在反复练习的情况下会增强,反之则会减弱。

3)准备律:尝试学习效果规律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在学习前要经过一个准备阶段,即学习者要有一定的学习动机,有想要通过学习满足愿望的条件。

4.方法论

1)允许学生犯错误,并鼓励学生从错误中学习。

2)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使学生得到自我满意的结果,防止得到消极的结果。同时应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合理练习,在学习结束后也要给予练习。

3)任何学习都应在学生有准备的状态下进行。

 

二、巴甫洛夫

巴甫洛夫(1849.9-1936.2),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医师、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创始人,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奠基人,条件反射理论的构建者,传统心理学领域外对心理学发展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

1.实验过程

将狗置于隔音室内,每次响铃半分钟后给予食物,观察并记录此时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如此反复配对呈现多次以后,仅呈现铃声而不出现食物时,狗也会做出唾液分泌反应。(见图三、图四)

 

http://i1.dpfile.com/groups/grouppic/2010-09-26/jieri_1645432_4671549_m.jpg

图三: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

 

http://pic.baike.soso.com/p/20131220/20131220103708-1518983910.jpg

图四: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

 

2.结论

提出了经典条件反射学习观和两种信号系统学说。即中性刺激诱发了个体的某些反应并进而变成条件刺激,即使单独呈现条件刺激时亦能引起个体的这种反应,则称之为“条件反应”。

3.原理——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1)获得与消退:合理控制时间间隔在条件作用的获得过程中十分重要。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呈现。

2)刺激泛化与分化: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一过程即称为“刺激泛化”。如当刺激泛化的反应不精准时,需要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与类似刺激作出区分和不同反应,这即称之为“刺激分化”。

4.方法论

1)注意把学习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情境。

2)注意引导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等。

 

三、斯金纳

斯金纳(1904-1990),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

1.实验过程

把饥饿的白鼠关在箱内,使之偶然压倒杠杆并得到食丸,白鼠因此会多次按压杠杆,导致其按压的速率上升。

2.结论

有机体做出的反应与随后出现的刺激条件之间的关系对行为起着控制作用,能够影响以后反应发生的概率。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的变化,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一个反应(操作)出现后,如果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反应(操作)重复的概率就会增加,反之该反应(操作)的概率就会减弱。

3.原理——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基本规律

可以运用强化、负强化、消退和惩罚来影响人的操作性行为。其中负强化是指在逃避条件之下,有机体对厌恶刺激做出了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逃避反应在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会增大,称之为“逃避条件作用”。而在“回避条件”之下,有机体在厌恶刺激即将出现时自发地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同样会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增加其发生的概率。举例来说,当某人在生病打针时把眼睛闭上,就会不再紧张和害怕,这就是逃避了看见针扎入皮肤时的厌恶刺激,是一种“逃避条件作用”;而当某人在打针之前由于心理和生理作用而减轻了病情,导致可由注射治疗改为口服治疗时,即是一种“回避条件作用”,直白来说就是可以通过反应来规避厌恶刺激的发生。这两种通过厌恶刺激来达到逃避条件和回避条件产生的概率增大的过程总称之为“负强化”。与之相别,惩罚是指通过呈现厌恶刺激来降低某些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4.方法论

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产生与运用。

 

四、加涅

加涅(1916-2002),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原是经过严格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训练的心理学家。在其学术生涯的后期,吸收了信息加工心理学的思想和建构主义认知心理学的思想,形成了有理论支持也有技术操作支持的学习理论。

1.提出假设

加涅认为,学习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若干阶段,每一阶段需要进行不同的信息加工。与此相应,教学过程既要依据学生的内部加工过程又要影响这一过程,因而教学阶段和学习阶段应是完全对应的。教学艺术就在于使教学阶段与学习阶段相吻合。

2.理论构建

学习是通过学生从环境中接受刺激进而推动感受器,转变为神经信息,并通过一系列的信息加工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流,从而可使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和长期记忆,当需要使用信息时可以通过检索提取信息。

在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中,还存在期望事项和控制事项。期望事项是学生期望达到的目标,即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习;而控制事项是教师通过调节学生的感觉系统使之选择适当的信息予以注意。所以,期望事项和控制事项都对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3.方法论

根据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理论,教师应当把控好学生的学习阶段和自己的教学设计,从而达到学生在环境刺激中获取合理信息、妥善加工和记忆信息的目的。

 

 

参考资料:

1.教师资格认定考试编写组:《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版。

2.百度百科-桑代克

3.百度百科-巴甫洛夫

4.百度百科-斯金纳
    5.百度百科-加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