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世说新语》中的服饰风貌

(2013-05-01 10:49:53)
标签:

文化

分类: 天下杂侃

 

《世说新语》中的服饰风貌
 

 

 

[内容摘要] 魏晋时期的士阶层是中国古代的特殊阶层,刘义庆在志人小说《世说新语》中,着重描绘人的品藻容止风度,向我们展示了魏晋时期各阶层的服饰风貌,有巾、衫、裈、屐、麈尾等,从头到脚对服饰的描写面面俱到,这些服饰既显示了士阶层的儒雅风流,又在一定意义上表现出其反叛和追求自由的性格,反映了士族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情趣等文化心态,有着丰富的文化内蕴。

 

[关键词] 世说新语; 服饰; 文化

 

 

 

 

《世说新语》是我国南朝宋的临川王刘义庆集结门客编撰的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主的古代小说,主要记录了从汉末到东晋的士大夫的逸闻轶事,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各阶层社会的生活面貌,记载颇为丰富真实,为我们了解当时士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政治社会环境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从中我们也可以了解魏晋时期的服饰风貌。

 

《世说新语》中人物的服饰,从头饰,身饰到足饰都是多彩多姿的。

 

一、头饰

 

在中国古代服饰中,头饰是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帽

 

帢,亦称帢帽,是古代士人戴的一种丝织的便帽,式样介乎于帽与巾之间。帢仿照古代皮牟的样式,用缣、帛等材料做成,使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别贵贱。《方正第五》第十五条记载:“山公大儿着短帢,车中倚。武帝欲见之,山公不敢辞,问儿,儿不肯行。时论乃云胜山公。”在《轻诋第二十六》第二十一条中,支道林批评王坦之时说:

 

箸腻颜,翕布单衣,挟《左传》,逐郑康成车后。问是何物尘垢囊!

 

这里说的颜帢前面是横缝着的,渐去掉缝儿,就叫无颜帢。

 

小帽是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一种形制小巧,服用便捷的便帽。后之历代沿用其称,然多有变革。在南北朝为家居时所戴,仅覆头顶。《任诞第二十三》第三十四条记载:“桓宣武少家贫,戏大轮。”刘孝标注引《郭子》:“觉头上有巾帽,掷去,着小帽。”

 

(二)巾

 

巾,起包裹头发作用,在汉代以前本为庶民所戴,但是到了东汉末年,士族也开始喜欢巾子了,甚至贵为王公的人也多以戴幅巾为雅,所以刘熙《释名》中对其解释为:“巾,谨也。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当自谨修四教也。”不过在这一时期,使用冠与巾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出仕。隐士及未出仕的士大夫都以巾来表示自己的非官员身份。巾有很多种类,在《世说新语》中就有帻,角巾、葛巾、白纶巾和白接篱。

 

帻是一种包裹头发使之不覆盖脸部的头巾,以后逐渐发展为一种便帽,成为地位较低不能使用冠者的头饰。戴冠者衬冠下,但是冠与帻是不能随便搭配的,文官的进贤冠要配介帻,而武官戴的武牟则要配平民帻,庶民只能戴帻而不能戴冠。《雅量第六》第三十一条记载:“谢冠帻倾脱,乃徐起,振衣就席,神意甚平。”在这里,谢万就是同时戴了冠和帻。当时,头巾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戴法,就是把帻掀上去露出前额,表现潇洒的神态,谢奕到桓温家做客时,就把戴着的帻掀起,长啸吟唱,潇洒自如(《简傲第二十四》第八条)。

 

角巾又名“折角巾”、“垫巾”,“林宗巾”,魏晋南北朝时期隐士经常戴的一种有棱角的方头巾。据说这种角巾的出现,与东汉名士郭林宗有关。一日,林宗裹巾外出,途中遇雨,头巾被雨淋湿,一角陷下,时人见后感到新奇,纷纷加以模仿,遂成一种风气,林宗巾的名字也就由此而来。《雅量第六》第十三条记载:“有往来者云:‘庾公有东下意,或谓王公,可潜稍严以备不虞。’王公曰:‘我与王规虽俱王臣,本怀布衣之好,若其欲来,吾角巾径还乌衣,何所稍严。’”王导说庾亮一旦来的话,自己就马上戴起角巾回家当老百姓,即弃官归隐之意。

 

葛巾是用葛布做的头巾,单夹皆多用本色绢,后面有两条带子垂下来,其质地纤细,形状如帢,是最常见的一种巾子,原是未仕的士人和国子学生戴的,可此时却风靡整个士林。《巧艺第二十一》第一条记载魏文帝善于弹棋,可以用手巾角准确的拂棋,而座中的一位客人却能用葛巾的角拂棋,胜过了皇上,可见戴葛巾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连见皇上都可以,没有不敬之嫌。

 

纶巾是幅巾的一种,又称“诸葛巾”,它是用较粗的丝带编成的头巾,其质地厚实,较适合于头部保暖,多在冬季佩戴。白纶巾是一种用白色丝带制成的头巾,如名士谢万就经常戴着白纶巾,乘着肩舆出门。着巾觐见皇帝,与礼法制度大相违背,然而在六朝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不仅君臣都不以为意,而且双方都很得意,皆以自己的行为不合礼法而自觉风流自豪,士人也都钦羡不已,传为美谈。

 

巾中以白色最受士人欢迎,白纶巾、白接篱等各种类型的白色头巾所独有的那份素洁雅致正是文化修养甚高的士族子弟们所偏爱的,白接篱就是在当时流行的另一种白色头巾。山涛的儿子山简就特别喜欢戴白接篱:

 

山季伦为荆州,时出酣畅。人为之歌曰:“山公时一醉,径造高阳池,日莫倒载归,茗艼无所知。复能乘骏马,倒箸白接篱,举手问葛强,何如并州儿?”高阳池在襄阳。强是其爱将,并州人也(《任诞第二十三》第十九条)。

 

“倒著白接篱”,即倒戴着白帽,这句极为传神的服饰语言活画出山简的精神风貌,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扎巾的风俗在当时是何等的流行。

 

(三)其他头饰

 

曲柄笠是一种样式别致的帽子,笠上有柄,柄是弯曲的并向后垂着,象曲盖的形状。谢灵运因为不能真正忘情于轩冕,因而“好戴曲柄笠”(《言语第二》第一零八条)。

 

二、体衣

 

《世说新语》中描写到的体衣主要有襦、袍、衫、裈、绔等,真实再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风俗。

 

(一)上衣

 

袍是一类不分衣裳的男子服饰,它的样式是长衣,里面实以棉絮,装新棉曰茧,杂用旧絮曰袍。领以袒领为主,大多裁成鸡心样式,穿时露出里衣。《任诞第二十三》第二十三条记载:“祖车骑过江时,公私俭薄,无好服玩。王、庾诸公共就祖,忽见裘袍重叠,珍饰盈列。诸公怪问之,祖曰:‘昨夜复南塘一出。’”

 

襦,“短衣也”,是汉代人常用服装之一,在这一时期仍为各阶层所穿用。最早时一般作为内衣,以后由于式样紧小、便于做事,而被穿着在外。襦比衫短,袖较长,可以加絮,衣身较窄但合体。襦的质地除用布、帛之外,大多采用罗穀纱或锦,罗穀纱取其轻,锦取其厚挺,并可以加绣图案装饰。《夙惠第十二》第五条以“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懂事的孩子:

 

韩康伯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谓康伯曰:“且箸襦,寻作。”乃云:“已足,不须複裈也。”母问其故,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热,今既著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

 

衫是《世说新语》中描写最多的一种服饰,上至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皆以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为尚,一直影响到南朝。这一时期的衫子,有单、夹两式,质料有纱、绢、布等。一般多做成对襟,中间用襟带相联,也可不用襟带,两襟敞开。衫的色彩则崇尚素雅,尤以白色为多,这一点和头巾很类似。衫子的穿法也有很多种,有的穿着在身;有的披搭在肩;有的敞开领襟;有的袒胸露臂。《简傲第二十四》第六条记载了王平子的一件趣事,王平子要外调任荆州刺史,太尉王衍和当代名流全都来送行。当时院子里有棵大树,树上有个喜鹊窝。王平子脱去上衣和头巾,干脆爬上树去掏小喜鹊,汗衫挂住树枝,就再脱掉。掏到了小鹊,又下树来继续玩弄,神态自若,旁若无人。这里的汗衫在文中被称作“凉衣”。

 

裘为皮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非正式衣服,轻软贵重,有时是出于御寒目的,但更多的是为修饰仪表,是一种比较难得的服饰,在当时极为珍贵。《世说新语》中提到了三种裘,一种是狐裘,由狐皮所制,在先秦时为诸侯之服。春秋时齐国大夫晏婴主张节俭,据说他一件狐裘穿了“数十年”(《言语第二》第四十四条);另一种是羔裘,以羔皮制成。《德行第一》第四十三条记载:“桓先曾以一羔裘与企生母胡,胡时在豫章,企生问至,即日焚裘。”表现了胡氏爱憎分明、气节贞刚的传统文化品格;第三种是鹤氅,一种由鸟羽所制成的裘,样式宽敞,用以御风防寒。王恭因为“乘高舆,被鹤氅裘”,所以在微雪中仿佛“神仙中人”,让人由衷的赞叹,这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他那件宽大的“鹤氅裘”的风采(《企羡第十六》第六条)。

 

(二)下衣

 

裈是指有裆的贴身内裤,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满裆裤,在汉代多是贩夫走卒之类的人穿。在《世说新语》中记述了一则有关的故事,曹操因恨祢衡总是当众给自己难堪,也想当众羞辱祢衡一番,故意将祢衡贬为鼓吏,让他为大家表演,并特意为他制作了鼓吏所穿的岑牟(鼓角士胄)、单绞(苍黄色的单衣)和小裈,想以这些所谓的“贱服”来使他出丑,祢衡不肯换衣,执事者便呵斥道:“鼓吏,何独不易服?”此时的祢衡便慢慢地走到曹操面前,“先脱裈,次脱余衣,裸身而立,徐徐乃著岑牟,次著单绞,后乃著裈,毕,复击鼓掺锤而去,颜色无怍。”弄得曹操只好自我解嘲道:“本欲辱衡,衡反辱孤。”而自魏晋以来一些放达的士人也开始穿起来了,裈便成了士族官僚们作达的行头之一,这就具有调侃、反叛的意味。书中记载的阮成当街晒裈的故事最为有趣:

 

阮仲容(成)、步兵居道南,诸阮居道北。北阮皆富,南阮贫。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皆纱罗锦绮。仲容以竿挂大布犊鼻于中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复尔耳。”(《任诞第二十三》第十条)

 

这种关于服饰的行为本身,即是对绫罗绸缎,对富有,对摆阔,进而对儒家礼俗的讥讽。

 

绔是少年喜爱的衣物,在今天称作裤,《说文·系部》记载:“绔,胫衣也。”《文学第四》第九十三条记载:“孙兴公道:‘曹辅佐才如白地明光锦,裁为负版,非无文采,酷无裁制。’”孙兴公以服饰为比喻,委婉地说曹辅佐写文章时的取舍安排不当。

 

裙也是下体服饰,可分为两种,其一单称裙,即外裙;其二称中裙,即内裙。两汉至南北朝时期,“裙”和“裳”一度并行,用途相同,男女无别,但是形制有异,不再开缝。《忿狷第三十一》第七条记载:“王大、王恭尝俱在何仆射坐。恭时为丹阳尹,大始拜荆州。讫将乖之际,大劝恭酒,恭不为饮,大逼强之,转苦。便各以裙带绕手。”可见当时穿裙是还要系带的。裙的材料在当时也是有讲究的,王导看见桓彝穿的葛裙,就是用葛布做成的(《企羡第十六》第一条)。

 

(三)其他体衣

 

戎装,亦称“戎衣”、“戎服”,即古代军中将士所穿着的服装,《书·武成》曰:“一戎衣,天下大定。”《假谲第二十七》第六条说道:

 

晋明帝以英武之才,犹相猜惮,乃着戎服,骑巴马,赍一金马鞭,阴察军形势。

 

戎装大多是在作战时穿着,但有时候也在狩猎的时候穿。

 

《世说新语》中多次提到了孝服。《任诞第二十三》第三十三条说谢尚从他叔父的陵墓回来后就应邀去和王濛等畅饮,进门后,仅仅来得及脱下头巾,戴上便帽就入座,“酣宴半坐,乃觉未脱衰,”这里说的“衰”就是一种用粗麻布做的丧服,不缝边的。《任诞第二十三》第十五条还提到“重服”,这也是丧服的一种,但它是最重的孝服,即为父母丧而穿的孝服。

 

《世说新语》中还提到了公服,公服是古代官吏在衙署内处理公务时所穿的 一种服装,相当于现在公务员所穿的制服,因为它只用于官吏,所以也被称为“官服”。《容止第十四》第三十三条记载:“王长史为中书郎,往敬和许。尔时积雪,长史从门外下车,步入尚书,着公服,敬和遥望,叹曰:‘此不复似世中人!’”可见王长史穿着“公服”更显其风度。

 

三、足衣

 

《世说新语》出现的足衣主要有屐和履两种。

 

履,一般供人们在正式场合穿着,是一种单底的鞋子,可以用丝、麻、皮等制成,有的还加以刺绣。刘熙《释名》中记载:“履,礼也,饰足所以为礼也。”官员上朝、到官署办公及谒见上司或长辈,都应该穿着履,否则就被视为违反法纪或不敬尊长。《世说新语》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谢遏在夏天的一个晚上,脸朝上睡着,谢安清晨突然来到,谢遏来不及穿衣服,光着脚跑出屋外,“方蹑履问讯”,谢安说:“你可以说是‘前居而后恭’。”(《排调第二十五》第五十五条)

 

木屐也是名士衣着特征明显的一项。关于木屐的形状,过去一直认为它与近代的木屐相似。它以木制成,上面系带与脚连接,底部有突出的部分,称为足或齿。木屐在《世说新语》中共出现过九次,它是这一时期士族子弟特有的服饰,屐本是下雨天穿的雨具,底板和齿由木头制成,加上系鞋的带子,由三部分组成。也许是因为其高,能让人显得潇洒倜傥,所以魏晋士族平时几乎都穿着它。《文学第四》第一条记载,郑玄在马融门下学习,当他学完回家时,马融怕郑玄超过自己,便派人追杀,郑玄这时躲在桥下,踏入水中,坐在木屐上,躲过了一劫。可见木屐是随时穿或随身带的。东晋宰相谢安在与客人下棋时也穿木屐,谢安接到晋军大破苻坚的捷报时正在与人下棋,虽喜不自胜,但为了显示自己的雅量,却尽量克制着不露声色,直到下完棋回房去的时候才由于高兴得很,过门槛时竟然把屐齿都折断了(《雅量第六》第三十五条)。说到木屐底下的齿,有这样一个故事: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圜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忿捐第三十一》第二条)

 

可见在当时,木屐是一种常用之履,居家旅行皆可着之。

 

木屐在这一时期流行两种样式,一种是高屐,另一种是蜡屐。高屐就是高齿之屐,如前面《雅量第六》第三十五条中所提到的。蜡屐是涂有蜡的木屐,着之行于泥地,不畏潮湿。《雅量第六》第十五条记载:“祖士少好财,阮遥集好屐,并恒自经营。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人有诣祖,见料视财物。客至,屏当未尽,余两小簏,着背后,倾身障之,意未能平。或有诣阮,见自吹火蜡屐,因叹曰:‘未知一生当着几量屐!’神色闲畅。于是胜负始分”

 

当时的风尚是屐齿越高越时髦,有时木屐还能传达出某种难以言传的信息,如王献之兄弟因畏惧郗超的权势,见到郗超的父亲都“蹑履问讯,甚修外生()礼”,可当郗超一死,他们便“皆著高屐,仪容轻慢”(《简傲第二十四》第十五条)。从这段记载中可看到着履见长辈才符合礼仪,而着屐则被视作轻慢,仅仅是穿屐和穿履的不同,就能折射出人物心态的不同和情绪的变化。

 

四、佩饰

 

魏晋士人在清谈时要用到的装饰物有麈尾、如意、香囊、覆手等,须臾不离身边。这些特殊的饰物,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麈尾

 

麈尾长约尺余,由固定着两排麋鹿尾毛的轴杆和把柄相接而成,其做工十分精美,它的形状是上圆下方,以示“员(圆)上天形,平下地势”,文人经常用它来探玄理微,是体现士族精神风韵的重要道具,是与士族服饰不可分割之物。麈尾在《世说新语》中几乎就是清谈的象征,善于清谈的名士被称为“麈尾之流”,清谈又被称为“麈谈”。手挥麈尾、口吐玄言的名士形象是当时士林的风流典范,如王衍

 

容貌整丽,妙于谈玄,恒捉白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分别(《容止第十四》第八条)

 

令士人欣羡不已。麈尾的装饰作用还表现在对柄的讲究上,有竹、犀牛角、玉等各种质地的,最美的莫过于玉作的了,如前面提到的王衍所用的就是白玉柄麈尾,与他的一双玉手几乎同色,这也与晋人崇尚洁白、光润之美有关。

 

麈尾在清谈的过程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它是主讲人身份的标志,在通常情况下,“客”是不拿麈尾的。名士聚会,个个风度闲雅,用洁白的手,挥动玉柄麈尾,侃侃而谈。有时辩论激烈的时候,犹如两军对垒,因而“主”、“客”难辨,于是麈尾便在对手之间传来递去。孙盛与殷浩辩论问题,难分高下,从早上苦辩到晚上,以至于连饭也不要吃,

 

彼我奋掷麈尾,悉脱落满餐饭中(《文学第四》第三十一条)

 

所谓“彼我奋掷麈尾”,是说两个人互不服输,愤怒到了极点,于是不免产生了过于情绪化的举动:将麈尾来回抛掷,结果弄得麈尾毛纷纷飘落到饭食上面。麈尾在清谈中也有其实用价值,那就是有助兴警示的作用:

 

客问乐令“旨不至”者,乐亦不复剖析文句,直以麈尾柄确几曰:“至不?”客曰:“至。”乐因又举麈尾曰:“若至者,那得去?”于是客乃悟服。乐辞约而旨达,皆此类(《文学第四》第十六条)。

 

在这场清谈中,麈尾所起的作用其实近似于现代的教鞭和指挥棒。

 

(二)如意

 

除麈尾外,另一种常常被士族手持的器物是如意。“如意”一词最早出于梵语“阿那律”之意,柄端作手形,以示“手所不至,指之可以如意”,讲僧持之记文字于上,以备遗忘。魏晋士人借用来供清谈指划和赏玩。以金银钢铁、竹木、玉石、骨角等制成。柄端除手形外,还有灵芝形或云叶形,柄微曲,是随身携带之物。《豪爽第十三》第十一条记载:陈林道驻守在江北,京都诸友人邀他到牛渚山聚会,因为他善谈玄理,大家都想同他辩论,可他却拿如意支着腮,望着鸡笼山一个劲地发感叹,让大家始终没有机会同他谈论。武人一般喜欢铁如意,《豪爽第十三》第四条说王敦常在酒后放声咏诵曹操的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一边咏一边用如意敲打唾壶,以致于“壶口尽缺”,可见他手中所拿的如意就是铁如意。如意还常常被士族相互作为礼物馈赠,尤其是玉如意不仅是宝物,更包涵有人格的象征。庾翼奉命征胡,大军却滞留在襄阳,殷羡便写信给他,送他一个折了角的如意,其用意不言自明(《排调第二十五》第二十三条)

 

(三)香囊、覆手

 

晋代男子还有垂挂香囊和覆手的习惯,香囊可以装各种香料,而覆手可能如现代的手绢之类,《品藻第九》第十五条曰:“君未覆手,不敢飧。”疏:“谓食饭必覆手以循口旁,恐有肴粒污著之也。”疑为饭毕覆口拭手之毛巾,平时携挂于身上,亦有装饰的作用。如谢玄小时候就总喜欢佩着紫罗制成的香囊和覆手,谢安认为儿子的装饰太女性化了,试想一个天天佩带着香囊的男人,怎能带兵抗击投鞭断流的强敌呢?于是就以假谲的方法纠正了他的这种不良嗜好(《假谲第二十七》第十四条)

 

(四)扇

 

从《世说新语》记载来看,扇也是当时比较流行的佩饰。《轻诋第二十六》第四条说:

 

庾公权重,足倾王公。庾在石头,王在冶城坐,大风扬尘,王以扇拂尘曰:“元规尘污人!”

 

西晋时期的大将军王敦,每次见到武城侯周伯仁,总止不住要拿扇子遮住脸(《品藻第九》第十二条)。当时的文人墨客有时候还会把即兴作的诗写在扇子上。

 

羊孚作雪赞云:“资清以化,乘气以霏。遇象能鲜,即洁成辉。”桓胤遂以书扇(《文学第四》第一百条)。

 

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主体部分,衣食住行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但衣食住行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它的变化,不仅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产物,也是他们精神追求的物化表现。所以,通过衣食住行,我们往往可以清晰地把握一个时代的潮流走向和精神脉搏。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思想与文化艺术,却是中国历史上极活跃、极富于创造精神的时期。由于政局混乱,朝廷黑暗,官吏贪虐,举荐虚假,名教虚伪,正直的儒士受到打击,直言敢谏的大臣被杀被黜,名士们思想复杂又痛苦。在这种纷乱的形势下满腹才华的士人空怀报国之志终日饮酒奏乐结伴清谈品藻人物讨论玄学生活任诞不仅在思想行动上轻视礼教反对礼法名教的虚伪追求个性自由而且在服饰上也极力制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味道以不羁的姿态来张扬个性。因此在这样的社会风俗下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服饰风俗在魏晋时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显著特点是:第一,人们在穿着服饰方面从物质层面的需求逐渐转化为精神层面的需求;第二,在服饰方面,开始违规破礼,反礼教的色彩不断增强

 

《世说新语》所反映出的服饰文化完全是士族阶层的服饰文化,它的文化内蕴十分丰富。首先这种风流服饰的开创者都是士族阶层的代表和优秀分子——名士,他们坐镇流俗,文化层次高、名声大,一举一动都对士林有着重大的影响,他们的服饰、着装风格和修饰方式成了士人争相模仿的对象,如许多巾子的命名就与他们的喜好有着密切的关系,诸葛亮喜欢戴纶巾,所以纶巾又被称作“诸葛巾”。角巾又名“林宗巾”,得名于东汉名士郭林宗。而这种服饰文化的热衷者也都是士族,他们因为崇拜某个名士而争相模仿他的着装和风格,以至于推动和造就了整个社会的服饰风尚。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士族阶层在服饰方面走的是两个极端:一是拼命作达,其表现形式是推祟以前人们认为最低贱最难登大雅之堂的服饰,风格是不要任何修饰、只求适意快心,如有“玉人”之称的裴楷被人称作是“粗服乱头皆好”(《容止第十四》第十二条),表达的是任率求真,放达不羁和玩世不恭的思想感情。这种表现形式的极端就是什么衣服也不穿,表示无牵无挂,表现了不受任何东西的限制和约束的精神状态。刘伶的“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任诞第二十三》第六条),裸身会客,阮籍的“裸袒箕踞”等行为对这种风气的盛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把这种任达之风发展到了极至。另一个极端是极尽奢靡,尽一切力量来享受最华丽最奢侈的服装。由于清谈越到后来越讲究言谈举止和风度气质,对人外表的修饰和注意远远超过了对清谈内容本身的注意,这种前所未有的现象发展到极端就走向了女性化,促进了绮靡颓风,其表现形式是追求享用最华丽最奢侈的衣物和佩饰。身着锦衣华服,手持麈尾或如意,佩带着香囊和覆手,脸上涂着脂粉,香气扑鼻地“从容冶步”、“搔首弄姿”是那些游手好闲的士族子弟的典型形象。这些人往往是那些养尊处优、依靠门第坐取公卿的士族子弟,他们有闲有钱可以如此挖空心思地讲究穿戴和醉心于打扮,反映出士族及时行乐的心态。

 

从文化的内涵来说,魏晋服饰文化与前代相比有着积极的进步因素,它是一种诞生于士族内部较高文化水准与美学修养的名士之间的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新文化,其核心是反传统反礼教,追求超尘脱俗,追求新意,有独特的个性成份,它使中国自商周以来正统的礼仪服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是当时士人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的最外在的表现形式。

 

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对人物服饰进行的简笔描摹,从某一方面体现了人物的精神风貌或性格特点,也反映了社会风尚,

 

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惚生动,而简约玄淡,真致不穷,古今绝唱也

 

作者基于实录精神,向世人构筑了魏晋风度这一千古不磨的美学风范和艺术魅力,这是一个服饰的艺术境界,它的形成是一个美的历程,它具有更为普遍的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我们通过《世说新语》了解到了更多、更为真实,更为形象的魏晋士人的服饰,而在今天,《世说新语》中的魏晋服饰风貌也频繁的被人们作为饭后茶余的谈资,从服饰境界看,这一话题是具有着深刻的当代性的,人们谈论这一话题,从最深刻的层面上来说,其实也是在谈论自己。

 

 

 

 

 

[注 释]

 

[]王思义编集:《三才图会·衣服一卷》:“诸葛巾,此名纶巾,诸葛武侯尝服纶巾,执羽扇,指挥军事,正此巾也,因其人而名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印本,第1503页。

 

②(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出版社,1963年版。

 

③(南朝陈)徐陵:《麈尾铭》,《徐孝穆集笺注》卷五,四部备要本。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二九,中华书局出版社,1964年版,第378页。

 

 

 

 

 

[参考文献]

 

①季羡林:《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

 

②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王维堤《中国服饰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徐海荣主编:《中国服饰大典》,华夏出版社, 2000年版。

 

袁济喜:《六朝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⑦范子烨:《中古文人生活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⑧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英文摘要]

 

BachelorStratum in Wei and Jin dynasties is a special class in ancient China. In Shi Shuo Xin Yu, Liu Yiqing emphasizesthe inimitable character and behaviors of the people during that time, showingthe costumes thoroughly and specifically, including scarves, special trousers, jadeornaments and horsetail whisks, of all the classes. Those costumes present thebachelor stratum’s refined manner and their rebel character and pursuit offreedom, which is of rich and varied cultural intension.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