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我的尼泊尔之行,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哪个地方,我会说,在加德满都的帕苏帕蒂那。在那里,我几乎已经濒临涣散的内心,似乎重新凝聚,沉下来。我感受到那感知的双手,轻抚心门,轻叩生命,让向外张望而流离不定的眼睛,回转直接逼视内心。
生与死的命题,总是如此沉重而貌似充满智慧玄机,因为它是生命最为本质的问题。印度教和佛学通过因果下的轮回,试图让生死变得平静和轻盈;基督伊斯兰等一神世界,试图通过天国的末日审判与拯救,让生与死变得充满未知的期待。
其实,我觉得我还是没有能力悟透这些的,因为心力不够,思考不够,甚至下意思里在逃避这些问题。但在那里,我似乎第一次,平静而肃穆地面对着这样的问题。也许说不上思考,却存在着真诚的感悟。
其实几乎所有的宗教都在致力于构筑一群人的精神世界,也必然要在生与死之间构筑一座可以相通的桥梁,让人即便立于此岸或彼岸,也能够沐浴着生的高贵,死的荣耀。
为此,我重读《神之简史》,并将束之高阁很久的《西藏生死之书》细细翻看。看那最为简单的字里,蕴含着多少人类的终极思考。而最终,我试图放弃了更为深入的探求,除了知道了更多的宗教术语,我的心似乎还难以与那些文字融合为一。虽然,我在努力地亲近那些文字。
也许,还是我将它看得过于重了,也许机缘未到,一切尚处于混沌。
但我也知道,孔子都说,“未知死,何知生”,生与死必然在某种状态下如同手掌的两面,无法割舍,实为一体。也许,人的生命确实就是一只盛满空气的瓦罐,生死分裂于瓦罐内外。我们对于自己生命的迷茫,只源于无法透视瓦罐内外。而如果瓦罐碎裂了,内外合一,也就生死相通了。
那日,在加德满都。中午从大金塔出来,便看见一辆敞篷车从喧闹的人群开过,车上很多人,穿着鲜艳,忘情而欢乐地舞蹈,那喜庆的氛围,让我以为是有人结婚。左看右看,却不见新人。询问左右,才知那是送葬的队伍。我暗暗奇怪,送葬居然如此喜庆?
于是我找了个出租车,向加德满都很有名的一个世界文化遗产——帕苏帕蒂那寺(Pashupatinath)而去。
“帕苏”意为“众生”,帕提意为“主”,合起来即“众生之主”,帕苏帕提是最早被载入尼泊尔历史的一位保护神。我理解,帕苏帕提其实就是印度教中的湿婆神。这个印度教的寺庙,建于公元五世纪,是南亚最重要的印度教寺庙之一,坐落于圣河巴格马蒂河岸边,占地260公顷。寺庙的主体是一座塔式建筑,周围许多小寺环绕,与主体建筑构成众星捧月之势。
http://s8/mw690/43892cd4tcf288d805317&690
(图1:帕苏帕提那主寺)
于是我来到这里,以一种虔诚的心态,穿越建筑群而过。
这里是一个印度教特征的建筑群。和大多数印度教建筑群一样,有着精美的长廊与灵动的雕刻,以及色彩鲜艳的建筑。这些建筑,在阳光下夺去了我的目光,让美感荡漾于心。
http://s11/mw690/43892cd4tcf286a49effa&690
(图2:寺庙群外围长廊)
而刚进入建筑群,即展现于前的灵根图腾崇拜,清晰地表明了这里主祭印度教三大主神的湿婆神。灵根崇拜,往往让中国人很不好意思,但在印度教寺庙却比比皆是。这种对生殖的崇拜,其实是对生命创造的原始崇拜。灵根,在印度教中已经是湿婆神的化身之一。
http://s11/mw690/43892cd4tcf2869f6476a&690
(图3:灵根崇拜)
但,这里的神圣,不仅仅是因为这是尼泊尔最大的湿婆神庙,而更为重要的是,这里是圣河巴格马蒂河畔印度教徒举行焚尸仪式的地方。换一个说法,那是肉身告别现世、通往轮回的启程之地。如果一个人对于生命有着敬畏与肃穆,那这里就是面对和呈现这份敬畏与肃穆之地。
一直往里走,很快就能够看到巴格马蒂河,河水湍急,一如感觉快速逝去的时光。想到那句:“逝者如斯乎”,顿觉岁月刀刻,瞬息而去。
河上,有一座双排并行的石桥,小桥上人来人往,宛如集市。有游客,也有本地人。他们的表情轻松自然,就好象一切都在自然而然地发生着。
http://s11/mw690/43892cd4tcf289df4084a&690
(图4:观望)
过了桥,便有一座不大的山,我信步上山。河对岸是规模宏大的神龛建筑群,这些神龛供奉着象征湿婆神的灵根。而这些神龛中空,除了供奉灵根,同时还提供了游行僧及苦行僧修行的住处。苦行是一种让人崇敬的修行方式。我记得当年的弘一法师就选择了苦行修行。我对真正的苦行僧是有特别的敬意的,因为按照佛家的修行说法,生活的苦,是证悟的催化剂。只是我感觉,此处的苦行僧更多像是迎合游人的应景,如果拍摄他们,他们往往会伸手向你要钱。
http://s12/mw690/43892cd4t7b1da43f9b2b&690
(图5:苦行僧)
沿着一排排神龛走过,登上小山坡。山顶依然是有很多的神龛。阳光穿过树叶,斑驳地洒在神龛上,透出特别的安详。
http://s1/mw690/43892cd4tcf289db0fb20&690
(图6:山顶塔林)
而在神龛的林间,猴子非常多。其实在所有印度教影响比较大的地方,猴子往往都比较多。因为在印度教中,猴神哈鲁曼往往意味着保护神。印度教的猴神其实也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源头。因此,许多地方养猴以祈求神灵保护。
http://s11/mw690/43892cd4tcf286b3ed39a&690
(图7:母与子)
既然感受到内心渴望的安详,于是坐下,静静坐下。
我选择坐在一个神龛处小憩,内心仿佛停止了波动,轻柔地看着来来往往的人。山顶及山后,没有清晰的边界,但似乎已经进入村庄,本地人来往,神情自然轻松。那成群的庙宇建筑,似乎已经化为日常生活习惯而平常的一部分。
那些村民,衣着鲜艳,在这简单而平静的生活中构成跳动的因素,似乎与山下寺庙的基调格格不入。但我知道,他们是这个环境中真正真实的存在。
http://s10/mw690/43892cd4tcf28a5a819e9&690
(图8:路过的村民)
在这里独坐,也不容易。作为一个外国人,很快就有年轻人过来套近乎,套着近乎乘你不注意就不由分说试图带你逛逛,然后开口向你索要小费。在尼泊尔和印度,这已经是司空见惯了。而我在不知不觉中跟着走出一好段,才意识到怎么回事,最终坚决而礼貌地拒绝了他们。
对,在这样的一个地方,我想独处。
在山顶静坐,直到看到接近黄昏。黄昏总是一个让人思绪万千的时刻,那份光线即将离去的顾盼唤我起身,重新走向山脚的河畔。
河畔烟雾缭绕,肉身在柴火中化为灰烬,并随河水川流而去。这样的过程,似乎每天都在持续进行着,也似乎无差别地进行着。无论有着什么样的名望和功业,在这里都化为轻烟与灰烬。
http://s6/mw690/43892cd4tcf288ce9e2d5&690
(图9:河畔两岸)
在河的一边,神庙之下的临河之处,肉身在那里静静躺着,旁边,是前来送行的亲友。虽然有少数人的似乎有着亲人离去的悲伤,而更多人,却似乎淡定从容,仿佛一切便是自然而然的发生。
http://s12/mw690/43892cd4tcf286aaead2b&690
(图10:洗礼之前)
而河的对面,是高台,是芸芸众生,是看客。那样的黄昏下,有本地人,有游人。如同观看一场人生必然经历的剧目,他们静坐在高台之上,从上而下俯看着整个葬礼的过程。剧目总是周而复始大体近似,只是不同的人看着,不知心境是否相同或相通。
http://s8/mw690/43892cd4tcf288d438937&690
(图11:对岸观望的人们)
按照传统,火葬前家属要用巴格马蒂河的水清洗逝者的脸,逝者的亲属们,提着油灯绕行肉身三周,并亲自在头部旁边点上油灯。然后用白布或黄布包裹死者身体,并洒上花、米等吉祥祝愿之物。
而后,他们将人身大小的神像抬入水中,在众人的瞩目中,松开手。湍急的河水一卷而过,神像在水面起伏,随流而下,转眼消失。人们安静地注目,没有悲伤,没有喧闹,只留下怅惘弥漫于河上。
http://s1/mw690/43892cd4tcf286bd0a280&690
(图12:放逐神像的仪式)
http://s2/mw690/43892cd4tcf286b810561&690
(图13:入水前一刻)
此刻,对面印度教神庙里,诵经之声响起。为离去的生命,唱出最后的祈祷。声音在河畔两岸反复回荡,让人的心随之凝息而止。
我便在对岸的塔下坐着。就在那里坐着,看着一个个逝去的生命,看着生者与逝者之间最后的对话,看着生者对死亡的平淡而真实的诠释。
直到夕阳西下,残阳如血。整个河畔两岸染上瑰丽色彩。
http://s12/mw690/43892cd4tcf288decd02b&690
(图14:晚霞此岸)
生之灿烂,不过如此,最不过霞光漫天披泽万物,而后呢?归于一粒尘土,归于一滴河水,归于万物之中,归于天地之本。
这是怎样的循环啊,让人想起印度教和佛教中的六道轮回。而证悟轮回的苦难和涅磐的解脱,都在这轮回中结为一体,不再有分别。
http://s16/mw690/43892cd4tcf288dbab1ef&690
(图15:晚霞彼岸)
那么,生则为万象演化中的一个瞬间偶然,死则是由生走向生的过渡,如同渡河而过,由此及彼。
那一抹最后的霞光,如此的灿烂。而河畔,用木材驾着肉身化为灰烬的过程却如此繁忙。那万象世界里,果真是有大道了,在这大道上,有人从生走向死亡,从死亡走向再生,熙熙攘攘,摩肩接踵。
http://s11/mw690/43892cd4t7b1da7d31c1a&690
(图16:霞光下的化身台)
我看得入定。我默默地注视着化去生命最后一点痕迹的火焰。我想象着生命在最后时刻躺在如此三千度的火焰之巅,可否能够感受到温暖,可否能够感受到轻盈。
我坐在对岸,犹如一个信徒坐在此岸遥望彼岸。佛家说,人生就是从此岸到彼岸的过程,永无停息。唯有证悟之心,行舟于澜澜水面。
直到夜幕降临,对岸,火光更为清晰,也似乎更为热烈。
http://s14/mw690/43892cd4tcf286c63cdcd&690
(图17:化身之火A)
我记得有某位摄影师说过,到帕苏帕提那寺一定要呆到晚上,此刻我明白了为什么。只是我居然还是忘记了带三脚架,以至于很多图片在勉强提高感光度的情况下依然无法保持清晰。
我默默注视着那火苗,腾空而起的火苗,如此的绚丽。这是涅磐之火,通过涅磐得以解脱之火,还是以烟入空、走入轮回通道之火?
http://s4/mw690/43892cd4tcf286c145563&690
(图18:化身之火B)
那生命啊,那生命啊,在火舌之巅,似乎在快乐地舞蹈,又似乎在安详地歌唱。在这舞蹈与歌唱中,生命消失,并通过与万物融合而化为万物。
http://s4/mw690/43892cd4tcf286c4235e3&690
(图19:化身之火C)
我就在河边徘徊,久久地徘徊,如同对生命华章的观礼。我想,在这样的场景中,总可以触动心弦,试图去理解,我们生命的渺小,以及生命的绚丽,并扪问:我们的生命从哪里走来并又将走向哪里。
我们的生命是该充满悲伤吗?即便悲伤,也要在火焰中舞蹈。我们的生命是该充满欢乐吗?即便欢乐,也最终归于尘埃落定的平静,最终落为清晨树叶的雨滴。我们从印度教中的“有常”,走向佛教中的“无常”,而轮回与解脱,似乎成为生命展开的基本方式。
那,我们的爱,那浓郁得让人催泪的爱,那对父母、对朋友以及对那莫名姑娘莫名难言的爱,都在这生命的绽放和消失之中,消解于无形了吗?还是就落在宇宙万物的某个角落,成为琥珀水晶,等待千年后走过六道轮回之路的我们去找寻?
我在那里,在巴格马蒂河边徘徊,直到很晚。大约晚上八点后,一场仪式华丽的祭奠仪式却在期待之外上演。
我想,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请来祭司主持告别仪式。这场仪式有四位祭司进行主祭,并有乐队现场演奏音乐,非常具有现场感染力。
这是我无法忘记的一个场景。
所有的亲人站在高台石塔前,肃穆而立。随着音乐逐步的演进,他们跟着轻声地合着歌。寂寥的夜空中,飘荡着怀念的声音。
http://s5/mw690/43892cd4tcf28b3a0a1d4&690
(图20:仪式A)
在舒缓的音乐中,祭司在前,挥舞着有蛇头的祭器。而火,在祭器中灼灼燃烧,随着祭司的动作,划破夜空。我的眼神盯着他们,随之而舞。
http://s14/mw690/43892cd4tcf28b3cf457d&690
(图21:仪式B)
那音乐缓缓穿过,我感受到了那份眷恋和依恋,那是怎样的恋恋不舍啊!那有限的生命中,所有的关爱和被爱,都在这空气中,如此清晰。我感觉到那种氛围,并被包围。我感受到潺潺溪流,蜿蜒而过,绕岩回流,缠绵而不忍离去。
http://s15/mw690/43892cd4tcf286d271b1e&690
(图22:仪式C)
在这份眷恋中,心,如同一粒种子落入泥土,或一滴水珠落入大海,慢慢地融化,慢慢地消失了自己。所有的心绪都抽空了,只剩干干净净的肉身伫立。而肉身如同初雪融化,又仿佛看到自己在襁褓中响亮哭泣。
那清凉如晨露落地的声音,从来都被人解读为欢喜。
http://s1/mw690/43892cd4tcf286ce60b20&690
(图23:站立的亲人们)
陡然,音乐转急,如同太阳普照大地,欢快的节奏催人起舞。
http://s10/mw690/43892cd4tcf286d50af89&690
(图24:乐者)
那些亲友们在音乐中,随着节拍用力地鼓掌,掌声越来越急。那份欢乐,那份喜悦,在空气中瞬间爆炸。
http://s5/mw690/43892cd4tcf286c93b034&690
(图25:随着音乐拍手的亲人们)
而有舞者,忘情地舞蹈,动作灵动,神情忘我,极力渲染着生死相通的欢喜。
舞蹈吧,舞蹈吧,让生死之欢乐,尽情地开放,让生命的绚丽,尽然地挥写。
舞蹈吧,舞蹈吧,不由自主地舞蹈吧,面对生命的逝去,面对轮回的启程,尽享欢乐自由。
http://s14/mw690/43892cd4tcf28b9bf3a3d&690
(图26:舞蹈)
原来,可以如此的喜悦,面对亲人的离去。
我就站在那里,离那些舞者近两米之遥,那份传递而来的喜悦与忘我,扑面而过。那份喜悦似乎冲出云霄,在夜空中极致地绽放。
在越来越快的音乐节奏中,所有的人似乎都忘记了自己,用力地拍手,随性地和歌而唱,挥舞着双手,尽情地舞蹈。仿佛潮汐卷过礁石,仿佛飓风吹过山岗,所有的心神穿过黑幕飞向云端。
突然,音乐嘎然而止,一个停顿。内心如同被风带向云覆层之上而陡然风消失,整个身体在空气中随意地飘着,似乎天地在这一刻静止,似乎天地在这一刻消失,感觉到内心被抽空,感觉到一无所有孤独地裸身站立在旷野之地,什么都没有了,却拥有一切。
那一刻,面对生死而绽放的欢乐,让人悄无声息不知不觉地眼眶潮湿。
停顿以后,舒缓的音乐又响起,如同离去的三步一回头,平静中不舍的依恋。亲人们分作两队,从两边走下高台,一直向下,一直走到巴格马蒂河边,用河水清洗脸部,然后默默回到高台,在一个盛满圣河之水的大盆中洗手,然后在音乐中淡然离去。
这是怎样的洗礼啊!
我的帕苏帕提那寺之行,我的巴格马蒂河畔之夜。
面对着这些生命的消失,体验着生死相离的悲伤与眷恋,感受着生死相通的欢喜与自由。
生命啊!我依然读不懂你,却在感悟中,慢慢靠近真谛。
http://s5/mw690/43892cd4tcf288c96f6f4&690
(图27:夜色)
注:以上图片因为没有用三脚架,影响了图片质量,见谅。但它们都是旅途和心情真实的表达,希望不影响观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