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得门来,已经是下午一点多。轻车熟路,坐轻轨先到达中心站KL CENTRAL。
   
正站在轻轨车厢,突然听见了四川话。环顾四周,哇,原来是大约四位美女,坐在一起唧唧喳喳。再定睛一看,四位美女的核心,是一位白净帅哥,正眉飞色舞。太过分了,一拖四,我陡然觉得义愤在胸,怎么也得上去搭讪。
   
出于礼貌,我用四川话首先还是和帅哥“党代表”攀谈。在异国他乡用川话交谈,那份亲近感自然就是一点就爆,而这份亲近感,也迅速从“党代表”向四位美女蔓延,甚合我意。
   
原来他们是同学及同事,年龄相仿,约着国庆节就跑到马来西亚来了。而这位帅哥,是主事者,估计线路设计、食宿安排一手操办,四位美女很爽地当了甩手掌柜。
   
我知道吉隆坡和成都之间有亚航的班机,如果提前安排得当,机票可以极其便宜。他们也都是凌晨才到达吉隆坡,还在兴奋之中。很可惜,他们在吉隆坡之后就去热浪岛,而我这次是没有做岛屿休闲的安排的,按照计划,明天就前往马六甲。否则,我估计就凑上去搭伴同行了。
   
出了站口,他们要去找旅馆,我要先找地方换钱,于是很不甘心地挥手告别。
   
在中心站附近走动,寻找换钱之地。最后终于在站口左侧100米处发现印度人开的换钱铺。我在东南亚很多地方发觉,换钱铺子这个活,几乎都被印度裔垄断了。印度人数学好,搞外汇买卖都成了传统职业了。而且在这个铺子,居然给出了100比46的兑换率。比银行汇价高出6.7%。对于对金融还算熟悉的我,是不可能忽视这么大的汇差。于是毫不犹豫排出总计2千的红红伟人头,换成林吉特。
   
换完钱,就觉得肚子饿,想找吃饭之地。可走来走去附近都是印度人的馆子。一站在门口,看里面有不少顾客,那手就在盘子里抓来抓去,顿然就生出心理障碍。没办法,对于各个民族的生活习俗我没有偏见,但我确实适应不了。连一印度餐馆老板本来过来拉我的生意,后来一问我来自中国以后,就很自然地主动放弃了。
   
饿就饿一点吧,于是继续徒步前行。
   
在一个陌生的城市之地徒步,就是这样,似乎很有目的,却又随时走错路。在经过一个天主教堂后,天空就飘起了小雨。于是就有了找地方避雨的动机。有了这种动机,那自然就有了慌不择路的逃窜样。不过,这次样子虽然狼狈,结果还不错,居然无意间窜入吉隆坡老火车站。
http://s5/middle/43892cd4g92f61aff31e4&690
(图1:老火车站)
   
这个老火车站还是很有讲头的。这应该是英国建筑师 A.B.HUBBOCK 的摩尔式建筑作品,典型的伊斯兰风格。吉隆坡火车站建于 1910
年,1988 年时进行过一次大整修。
   
从内部来看,宽敞,通透,大气,岁月的痕迹更增添了一份沉和的美感。
http://s5/middle/43892cd4g92f61a38e6a4&690
                                    
(图2:火车站一端)
   
偶尔,有列车进站。哇,那车厢,布满花花绿绿的广告,具有卡通效果,带来现代商业的气息。
   
而走出车站,从外部看老火车站,明显觉得,这,当然是无可争议的伊斯兰风格的美丽建筑。这座纯白色的建筑,在阳光下如此惹人。
http://s10/middle/43892cd4g92f61a575cb9&690
(图3:纯白火车站外观)
   
吉隆坡的老火车站,是值得一看的。而对面,就是铁路局总部大厦。这座建筑修建于1917年,也是有近百年历史。
http://s12/middle/43892cd4g92f61a48292b&690
(图4:铁路局总部大厦局部)
   
这座建筑很大,上图大概反应了一半的扇面。而如果你转个方向,从国家清真寺的角度看这座建筑,就可以明显地看到其摩尔建筑的伊斯兰风格。很漂亮,那种有历史感的漂亮。
http://s1/middle/43892cd4g92f61aeff0e0&690
(图5:铁路局总部大厦背面)
   
一路徒步过来,感觉吉隆坡的很多道路对于步行很不方便,路上行人也很少,几乎没有看见自行车,车流量较大,轨道交通发达。应该可以判断,吉隆坡的汽车普及率较高。看来,马来西亚普通人的生活,确实走在中国的前面。
   
从铁路局总部大厦背后绕行,很容易看到巨大的国家清真寺。其实所有的清真寺,都是一个祈祷的场所,内部结构大同小异,也不会有特别复杂之处。但,清真寺本身作为建筑,往往都是可品味的。
   
脱鞋,在接待处登记,沿着台阶向上,进入殿堂。觉得祈祷室外的柱列很漂亮,有美感,混合着从顶部透过的光线,有宁静之气。
http://s13/middle/43892cd4g92f624c43f1c&690
(图6:国家清真寺内柱列)
   
而上面柱列正对的,是巨大的祈祷室。凑过去,先征询过守门人意见后,拍下里面的宏大场景。
http://s12/middle/43892cd4g92f625109b0b&690
(图7:国家清真寺内祈祷室)
   
从国家清真寺出来,肚子已经就是饿得不行了。周边似乎没有餐馆,于是就在旁边的小摊上买了两个汉堡,坐在树荫下,解决了午饭问题。坐在那里,看见有一个门挺漂亮,门后是一个黄色的纪念殿堂。也不知道那里是什么。
http://s2/middle/43892cd4g92f630d091a1&690
                           
(图8:门)
   
简单午餐过后,便沿着林荫密布的道路,寻找伊斯兰艺术馆。其实伊斯兰艺术馆离得不远,几百米后一抬头,就看见林荫那头的场馆。
http://s16/middle/43892cd4g92f6254d99df&690
(图9:伊斯兰艺术馆)
   
买票,大约是12林吉特。前台接待的小伙子满脸笑容,充满友善。
   
整个艺术馆分为三层,其中展品主要在二三层。
   
坐电梯上二楼,马上映入眼的是全世界著名清真寺的木制模型。模型做得很精细,可以大致对比全世界各个地方各个时期的清真寺建筑形态。
   
而这些模型的第一排,有四个清真寺,麦加、麦地那、以及耶路撒冷的阿克萨清真寺。前三个清真寺我也算看得熟悉了,而第四个纯粹中国式建筑,引起了我极大的注意。
   
凑近一看,原来是修建于公元684年唐代、明代加以整修、位于西安的中国最为古老的清真寺。这一下子颠覆了我对于清真寺圆顶廊柱的一般性概念。看来,将来再去西安,一定去看看真实的原物。不过,能够列在第一排,看来这个清真寺在伊斯兰世界里,多少还有些地位。
http://s15/middle/43892cd4g92f63338dabe&690
                               
(图10:西安的清真寺模型)
   
后来看见泰国、印尼以及马来西亚早期的清真寺,感觉早期的清真寺其实都具有很强的本地化特点,并不具有统一的模式。而那些圆顶、弯月等具有特定象征意义的标志,显然都被放在了一边。倒是历史比较短的清真寺,由于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的普遍具备,基本上都按照麦加、麦地那清真寺的风格在看齐。
   
从这里,我也看到,每一种世界性宗教,在传播过程中,所具有的变通性和包容性。实际上,任何一种具有极强排斥性和刚性的思想体系,是很难大规模传播的。而就算中国知识分子相对比较熟悉的佛教,也是在“人人皆可成佛”以及在家修行的“居士”环境下,才具有了被广泛接受的基础。
   
艺术馆二层有一个巨大的屏风,很是惹人喜爱。这是一个隔开家人区和公共区的门坊,其精美,让人叹为观止。
http://s16/middle/43892cd4g92f626233eaf&690
(图11:门坊)
   
整个伊斯兰艺术馆的正中,是巨大的雕花穹顶。站立其下,有很强的震撼感。目测感觉似乎比意大利的米开朗基罗穹顶小一点,但也是觉得巨大,而且显然具有了伊斯兰重复碎花纹的修饰风格。
http://s14/middle/43892cd4g92f62604adbd&690
(图12:穹顶)
   
在艺术馆的第三层,有很多的装饰品。在这些装饰品上,你可以感受很多伊斯兰的经典色彩。
http://s13/middle/43892cd4g92f6361c994c&690
                 
(图13:器皿,色彩A)
   
说实话,最近几年,我越来越喜爱伊斯兰艺术中对于色彩的那种感知。最大的感觉就是,浓而不艳,郁而不俗。
http://s9/middle/43892cd4g92f6242bbf78&690
                    
(图14:器皿,色彩B)
   
我知道伊斯兰世界的反偶像崇拜传统。这本身是伊斯兰教起源时支撑其平民化平等精神的重要基础。而在艺术中,这种反偶像崇拜的教义,在线条表现上导致书法的发展;在色彩运用上,也往往具有色彩的细腻感知,而且在色块的重复运用从而构建大面积装饰色块上,有无比动人的独有特色。
http://s10/middle/43892cd4g92f626328379&690
                    
(图15:器皿,色彩C)
   
也正是具有这样的色彩传统,我们可以在马来西亚或者土耳其这样世俗化较好、较开放的穆斯林国家看到,那些穆斯林女子一旦告别毫无选择的黑衣黑头巾黑面纱,可以自由地选择色彩和花纹,其表现出来的色彩选择能力让人赞叹。我的感觉,在街上走来走去的穆斯林女子,其选择的头巾和衣服色调,常常非常鲜艳,但又毫不俗气甚至透着色彩的高雅,成为城市中的风景。
   
这,也是我蛮喜欢在马来西亚的街头扫街的原因。觉得那飘来飘去的鲜艳服饰,很美。
http://s8/middle/43892cd4g92f63fcb6b47&690
                      
(图16:饰物)
   
我喜欢色彩中的伊斯兰世界。而我对于伊斯兰世界,无论对于宗教、历史还是艺术,也只能算初染,连知皮毛都说不上。以上谬论,只是那时的所思所想,不对的地方,望有人随时指正。我感觉中的伊斯兰世界的色彩空间,几乎激发了我,在未来几年加深对于伊斯兰世界知识储备的决心。
   
在伊斯兰艺术馆呆了接近三个小时,出来后天色已经开始变暗。查查地图,似乎Lake Garden就在三公里的距离。
    于是寻找Lake
Garden而去。沿着干净整洁的小路,一路森林,空气清新。路人很少。
http://s4/middle/43892cd4g92f63f8e64b3&690
(图17:林荫路)
    待得找到Lake
Garden,居然无门可入。原来内部正在修整。问旁边保安,告知可以直接跳下小坡直接进入。
    进入Lake
Garden,典型的精心雕琢之花园,处处可见精致雕琢,有很用心的维护,面积也很大。
http://s13/middle/43892cd4g92f639fc660c&690
(图18:Lake Garden一角)
   
只是人很少,似乎只有附近的少量本地人,在其中跑步锻炼。游人,自然是一个没有,非常的安静。
   
天色有些暗,拍照片已经控制不住清晰度。正在其中漫步,天空居然下起雨来。于是走到附近的室外剧场(Panggung
Anniversari)避雨。这个剧场是蛮有特点的。只是下雨,也顾不上观览。
   
我坐在剧院边上木制的类似长屋的亭子里,环顾四周,看黑云压城,空无一人。
   
独坐在这里,陷入沉思,内心感受着人在路途的轻松自由和淡淡忧伤。突然想给人打个电话,想发个短信。想起齐秦的那首歌,“独自在异乡发呆,我的手表是你的时间”,原来,拥有一份人在异乡的孤独思念,也是一种幸福。
   
就这样,长长独坐。就这样,想呆多久呆多久,望着远处云霭起落,发发呆,一个个熟悉或模糊的形象在不规则地浮起,人,随意感想。
http://s4/middle/43892cd4g92f63a48bfe3&690
(图19:户外剧场Panggung Anniversari)
   
发呆直到天黑。于是继续寻找道路往回走。一位在附近跑步锻炼经过的本地人,看见我正在路边反复翻看地图,便主动走上来,想给我指明道路。前面有几个岔路口,他生怕我会走错,干脆带着我走出两个路口,知道肯定不会迷路以后,我和这位零星小雨中短衣短裤的马来朋友挥手道别。
   
写到此处,心存感动。一份善意,如此美好。
   
这样在小雨夜幕中,很快找到了前往中心市场(Central Market)路,从这里继续向北,就到达已经逛过的独立广场。
http://s3/middle/43892cd4g92f6447315f2&690
                          
(图20:苏丹阿都沙末大厦一角)
   
这时,整个广场周边已经开灯。灯光下,各种建筑呈现特别韵味,让我兴奋。
http://s5/middle/43892cd4g92f63a674594&690
                       
(图21:夜色A)
   
而且,这些建筑的灯,还间隔地变换着颜色,由黄及紫到红,非常好看。只是,我站在雨中,感觉雨越来越大,镜头也沾上一层水汽。也不敢多拍,便匆匆向可以避雨的地方而去。
http://s5/middle/43892cd4g92f64463cf14&690
(图22:夜色B)
   
找到嘉美克清真寺轻轨站,正好遇到了吉隆坡的下班高峰期,算是体会了一下rush
hour的人流。站在轻轨候车站台,居然看到每一个车厢的每一个登车位置上,大家自动整齐地排出队来,无人拥挤抢位。于是生出一份感慨,感慨“仓廪足知礼仪”。虽然马来西亚并不比中国更发达得太多,但确实是比中国更早进入小康社会。此时我觉得,这个判断是靠谱的。
   
回到酒店,换掉已经被汗水浸泡无数次的衣服,然后减负,只带钱和一个相机,出门去邱奇(Chow Kit)。
   
邱奇名声似乎不小,看资料说这里有红灯区的嫌疑。不过实在有些失望,我拼了老命,瞪大眼睛,除了几个低档酒吧,也没看见什么明显的红灯区特征。附近倒是有夜市,在夜晚九点多还非常热闹。邱奇区的街道还是蛮宽大和整齐的,只是不知道,这红灯区的名头,从何而来。
   
就在这一带的街区散步,在穿越叫做CHOW
KIT这条小街的时候,看见一貌似华人所开的路边店,有牛肉蔬菜鸡蛋等等的、貌似很复杂的炒饭。正好也觉得饿了,于是坐下要了一份。哇,一入口,非常好吃,尤其是那牛肉片,炒得焦嫩合适、回味无穷。吃完,觉得还不过瘾,再要了一份。
   
这,让我强烈地再次相信了,美味在民间,美味在路边。
   
这个路边店,是典型的家庭店,大厨是父亲,客户经理是儿子,财务经理是母亲。虽然是华人,却已经不会说中文,但华人对于美味的感受,却依代而传。结帐,很便宜,加上饮料,才15个林吉特。
   
这是一个本地人才会来吃饭的地方。正在吃饭间,一下子涌进来四位穆斯林母亲带着十个孩子,一下子把我旁边的长桌子占满了。我偷偷观察,发觉其中一位穆斯林母亲美丽逼人。于是赶紧拿相机,试图来个偷拍,顺利地将美丽定格带回家。结果,相机这个时候抗议了,居然彻底没电。而更要命的是,出门匆忙,忘记带备用电池。
   
当内心知道,已经没有了可用的相机,突然涌出一种感觉,陡然觉得这个世界和自己一下子拉开了距离,陌生开来。面对这周遭的世界,似乎没有了那种力量,督促着自己细细地去感知、有想法地去表达。
   
一种自我心灵与外部世界之间的联系方式,似乎就这样被割断了,逛着也似乎少了很多意思,于是,灰溜溜地返回轻轨车站,闷闷地打道回府。
   
也,再次明白,镜头是背包客手中联接心灵与世界的路径,也是人在异乡亲近世界的方式。而在这种感知世界的方式下,照片是否好看,技术是否高明,都成了其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