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随想之一: 徘徊于人与神之间(第一部分)

标签:
以色列旅游 |
分类: 亚洲见闻 |
国庆去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约旦。主要是以色列,那是一个曾经让我神往的国度,那是诞生基督产生上帝概念的地方,那是完成五次中东战争的地方。还有什么比这里更浓缩着人类的历史呢,无论你是文明文化进化论者还是现实马基雅维利《君王论》的推崇者。
很多东西,都是要老了去总结的,但怕老了,虽然有了很多时间,但记忆力会下降。为了这种担忧,且将点滴记忆下来,虽然没什么时间很忙,也且随笔随想记下点什么。
文中所有涉及的图片,皆作者摄制,请勿转用。
关于相关国家的历史,本文不做太多说明。有兴趣的可以上亚马逊买三本书:《以色列史》、《约旦史》,《宗教简史》。
第一部分:徘徊于神与人之间
在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宗教中,宗教是人类文明的基本表现形势。如果我们不能对宗教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和感悟,可能,我们将不能理解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
在传统的欧亚大陆上,宗教长时间居于王权之上,不但形成人类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和道德基准,更成为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东亚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王权始终居于宗教之上,所以在这种传统下的人,重视王道霸道,重视现世功利,与传统欧亚大陆的人生活的精神深处是不一样。
跳开宗教的历史渊源以及对人类精神深处深刻的影响,全世界主要的人群都生活在基督文明圈、伊斯兰文明圈和东亚的儒道佛文明圈中。在这三种文明圈中,由于儒家学说的入世特征,以及教义从来居于王权之下的历史,所以儒道佛深刻影响了文明和传统的表现方式,但并不以宗教的方式表现出来。由此,包括中国人在内的整个东亚文明,与基督和伊斯兰文明下的人,对生前现世身后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但最终的结果就是:关于宇宙、社会、人三者一体的哲学,深刻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从而体现为文明和传统。
记得在1948年,本.古里安在第一次中东战争前一天,代表犹太人宣告以色列国成立的时候,其中有一句话“在这里创造了一种具有民族和世界意义的文化,并把一部圣经奉献给了世界”。作为一个民族,那是站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为文明奉献了最大的璀璨明珠的、傲视人类民族之林的自傲与豪迈。
人类从物器崇拜到图腾崇拜到祖先崇拜到动物崇拜到偶像崇拜到多神崇拜到一神崇拜。一神崇拜代表了整个人类在最近二千多年最为重要的文明进步。而犹太人,在公元前几百年为人类演变出一神教,奉献出圣经,建立了深刻影响至今的宗教教义和组织方式的基本框架。
而犹太教的一支,变革犹太教而成为基督教,基督教传遍欧洲,成为目前欧美所代表的西方文明圈的精神基础;穆罕默德在犹太教基础上结合阿拉伯世界的历史现实需要以可兰经的教义创新伊斯兰教,成为整个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成就霸业的精神基础和现代近10亿人的精神家园。
如果你真的是一个文化爱好者和思考者,你不可能不摆脱我们传统教育的束缚,深刻地思考宗教,思考这个影响整个人类每一个人的思想体系和文明方式。如果只是我们以前所教育的那种认知,我们怎么能够去理解,现代科技如此发达,为什么现代文明社会中,除了东亚地区以外,为什么绝大多数的文明人都选择了宗教作为一种信仰?
前几日看《宗教简史》,其中探讨宗教的实质。作者说宗教是一种哲学,宗教要有价值就必须能够排除恐惧,减少迷惑,解决纷争。而国外有学者则认为“宗教是一种超人的控制自然活人类生命发展进程的安慰或调节的力量”。
如果认可这种定义,我们便可以相信,宗教是人类面对自然和社会,精神的内在需要和外在映射。那么,作为一个长期受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思想侵染几十年的自诩的人文爱好者,为什么不可以去感受宗教呢?
而以色列,却是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的源头。走在以色列的土地上,徘徊在几个宗教之间,低头看真实的人民,抬头想那些神。其实那些神曾经也是人,只是这些人做出了普通人无法做到的事情,而这些事情最终成为一种叫做宗教的东西,并以文字的形式穿越时空的磨砺,落于尘土,成为人类精神诉求和寄托的方向。
我便这样走在不同的民族之间,我便这样走在不同的宗教之间,我便这样,走在人和神之间。
第二部分:有关犹太教的只言片语
犹太教和伊斯兰教一样反对偶像崇拜,所以我们见了一些犹太教的教堂。犹太人的教堂更象是一个精神冥思堂。那是一个在精神上感受上帝存在的地方。图中是一个基布兹的犹太人教堂,两个高中小伙子静立低头冥想。和基督教堂不同,这里没有画像雕像,没有华丽装饰,只有静静地与上帝的亲近。
犹太教主要的经典是《圣经》和《犹太法典》他们构成犹太人日常生活的和行动的准则。而其基本教条就是,不仅要对上帝要形式和表面的虔诚,而更为重要的保持无暇的行为和纯净的良心。
大凡宗教都提供给一个类群的人基本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趋向,中国的儒道佛基本思想其实也对社会提供了类似的功能。但我们,还有多少人真正用心读过《论语》,读过《弟子规》?都当四旧破掉了,也许30年后中国人重新自信了,还将重新拾起来成为小学的基本读物。
这个世界,每一个类群的人,总是在某种文化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下生存着。记得那年去土耳其,那个安卡拉大学物理系的伊利倩女士总是反复说“我们总认为内心一定要信什么,你们中国人内心不需要信什么”。那个时候我认为她说的是对的,直到今天真正对宗教有了一些了解以后,才明白不是那样的。传统上的中国人在儒道佛基本思想上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评判标准,并形成清晰的以文化传承价值观念的类宗教特征。只是我们这个时代生存着的中国人,内心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在过去几十年的文化革命和随之迅速到来的金钱拜物教,被解除了。
我感受犹太教最为重要的表现,是与家庭生活的紧密结合。这种紧密结合,使得这个民族在全球的上千年的流亡中,始终保持了核心的精神主张。无论是孤立存在还是群体存在,无论是分散于世界各地还是群居于欧洲隔离区甚至集中营,都时刻保持着个体的独立和集体精神的一致。犹太家庭是非常重视家庭和孝道的,他们的家庭聚会却总是充满不同辈分的人之间对抽象概念的平等探讨,以及对神的感知。我强烈感觉犹太人是一个靠头脑智慧生存的思考者状态的民族,可能跟这种根于家庭生活的长期的抽象思考有关。
在耶路撒冷等传统文化比较深的地方。专门的宗教人士随处可见。这些拉比,在这个社会存在的意义就是研究犹太教义,进行理论的阐述,并对人们的宗教思考提供交流与指导。从这个意思看到,犹太教是鼓励思考的宗教。而这些拉比,就是老师。学生与老师,不是领导和被领导的上下关系,而是文化的传承关系,教义的指导关系。
在街上常常可以见到头戴黑帽,身披黑袍的以色列男人。这些人就是宗教上最正宗的犹太人
(orthodox),
或者称为“拉比”,即老师。这些拉比不用工作,他们的工作就是思考和面对人的思考。拉比的家庭总是至少有一个儿子继续从事拉比的职业。当然成为拉比是要经过漫长的过程以及各种考试的。但人到一定程度,就会因为精神上的优越感而脱离开现实社会的生存程序。他们每家每月可以从政府拿到一千多美元的资助。他们大多住在一起,每家都有很多孩子,对现代化的生活用品比较排斥。
在现实的财政税收体系中,他们是社会税收的消耗者。如同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所表现的,只有当社会剩余足够时,才可以供养专门的神职人员。由于以色列人口增加很快,以色列的前几任总统也在逐渐削减对这些专职神职人员的补贴,试图逼迫一部分人转移出来从事世俗工作。这个行为实际上和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的限制佛教庙宇人数的内在原因是一样的。不知道是精神围绕现实还是现实围绕精神,内在的原因却总是那么相似。
另一类人被称为
religioned
people。他们的标志是在头顶上带一个小园垫子,即保留对宗教的忠诚,也融入世俗生活,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以色列人都属于这一类。最后就是非宗教化的完全世俗的人,身上没有任何表示信仰的标志。
理解犹太教,必须首先理解犹太人的历史,理解犹太人祖先亚伯拉罕砸碎父亲所有偶像的先知意义,理解雅各与天神角力获胜而获名以色列的象征意义,更需要理解摩西出埃及记对于犹太人以及全世界宗教世界的精神意义。需要理解第一圣殿大卫王类似天国般辉煌所具有的民族意义,也需要理解罗马统治时期第二圣殿被毁以及倔强的反抗,更需要理解背负出卖基督的原罪大流散的民族苦难,以及坚强依托于犹太教及生活方式重返圣殿山的精神渴求和不可折断的复国梦想。
更多感受,我准备在第二部分《犹太人之地与以色列国》中去更为详细表达。
但无论如何,虽然我们对犹太教不熟悉,但我们很多人知道圣经旧约,我们知道摩西。那个犹太人的先知,3300年前带领犹太人历经千辛万苦和无尽折难,从受苦难和被奴役的埃及走出,前往传说中上天给予犹太人的应许之地——那流着奶和蜜的地方。他们忍受了能够想到和不能想到的一切痛苦,甚至在西奈的沙漠中踯躅40年,终于来到尼伯山,远望巴勒斯坦美丽的土地,远望约旦河所形成的灌溉谷地,摩西辞世而去。摩西为了规范当时的犹太人,借助于神的名义,颁布了“摩西十诫”,构成了后来圣经旧约和犹太法典的重要基础。摩西十诫使得崇拜有了社会规范的价值,从而一神基础上的宗教基本形成。
今天,摩西无论在犹太教还是基督教或者伊斯兰教各自的教义中,都是共同认可并崇敬的伟大先知。在各自的宗教里,摩西与穆罕默德、基督的地位相等,他作为上帝的派往人间的救世主而存在着人们的精神中。
当年那个苦难民族在一个人的带领下,渡海而过,忍受艰辛劳累病痛死亡,徘徊于沙漠,终于看见了“流着奶和蜜的地方”,而那个用了一生带领和拯救犹太民族的摩西,却望着民族生命重生之地,力竭而去。这种悲壮,即便用了三千年的时光打磨消退,依然扑面而来。
摩西,作为人类精神内心的普遍渴望,以及自我就赎的愿望的一种映射,以英雄的悲壮,成为人类力量的一种象征。
站在尼伯山上,远望耶路撒冷,以及约旦河谷在阳光下层层传递的色带,体味着摩西当年的而去的情形。还能怎么样呢,除了成为神或者神一般的先知,后人还如何缅怀和表达对这样的人的尊敬?还能如何用其他方式表达对其功业的缅怀?
(尼伯山上望巴勒斯坦约旦河谷地区)
站在尼伯山,陷入沉思。回想那些自己生命中理智的冲突、感情的碰撞、绝望的挣扎,难道在内心深处就不渴望,我的摩西,带领我出埃及,走向梦想与幸福之地。
谁是我的摩西,山风瑟瑟,无人做答。
也许,我的摩西,只能是自己,和自己的心灵。
而,何日出埃及?
(摩西蛇形权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