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正标:重要的是要能出类拔萃

标签:
洪泽中学教师培训教师发展朱正标 |
分类: 洪中发展 |
http://s5/bmiddle/001eGawzzy7mW2k99uAc4&690
重要的是要能出类拔萃
——在2018年暑期新教师岗前培训会上的讲话
教师发展中心 朱正标
(2018年8月18日)
http://s5/bmiddle/001eGawzzy7mW2o8x1y64&690
欢迎各位老师加盟到洪泽中学。学校上午为各位老师举行了入职见面会,与学校主要领导作了简短的交流。今天下午举行入职岗前培训。根据学校安排,由学校教务处、政教处和教师发展中心三位主任为大家主讲。前面两位主任给各位老师主讲的是教学与德育具体工作,而我给大家讲的东西就比较务虚了。我将本人教育生涯中的经验教训作一个汇报,供在座的各位同仁参考。我汇报的题目是《重要的是要能出类拔萃》。
一、先谈谈教师这个职业
中学时期,有一阶段我十分迷恋诗歌。读过一首诗,叫做《重要的是要能出类拔萃》,还抄在本子上。诗歌的作者只记得是泰国的,名字早已忘记。昨天,我到网络上搜索,这个作家叫做西巫拉帕,不是很出名。诗歌是这样的:
http://s4/mw690/001eGawzzy7mW1Gi1rB23&690
教师这个职业,光环很多,但实际上就那么回事。既发不了财,也出不了名,而且绝大部分教师是越老越不值钱。所以,要想发财,趁早不要做教师,要想出名,也不要做教师。有没有例外,我说,基本没例外。我没见过做教师发家致富的,个别学科教师顶多靠做教师,发点小财,即便这样很多人也眼红。也有教师因教育业绩显著被加诸很多名誉,这些名誉实际上也很虚,最高级别的像“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我看看那些楷模们的业绩,如果我有这些业绩,这样的荣誉假如加到我的头上,我会羞愧不已的,更不用说去申报了。即便如成都李镇西这样的名师,他也不愿意要这样的头衔。有好事者成立“李镇西研究会”,李镇西也觉得不妥,改为“爱心与教育研究会”,觉得有更大的包容性。
顺便补充一点,十多年前,我和李镇西先生有过多次近距离接触。那时候,他在读朱永新先生的博士。他与人相处,真的是一位谦谦君子,豁达、包容、幽默、智慧。而他最大的长处可能在于与学生相处,有着天生的亲和力。他热爱他的每一个学生,而学生也爱他。他又是一位细心的人,他能将他几十年从教生涯中的资料悉数保存,诸如作业、花名册、照片等等。由此,我想说的是,教师这个职业要想做得好,有时候是需要天分的。
但是,大部分人是没有这种天分的,只有靠后天努力了。“后天努力”是什么概念?我理解的“后天努力”就是“修行”,这是教师职业与其他行业的不同之处。“修行”这个词语看起来是宗教上的修炼。事实上,每个人一生要想获得幸福感,修行就是一门必修的功课。古人讲“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就是追求人生永恒的价值。教师要做学生的人生导师,成就学生的幸福人生,根本点在于做人师,而不仅在于做一名业师、经师。所谓,“经师易得,人师难求”。韩愈有言,“师者,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意思也在这里。教师发愿要做“人师”,就必须保持谦卑之心,要终身修行悟道,不舍不弃,通过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体味人生哲理,追寻人生幸福。正如乔布斯所言,“求知若渴,虚怀若谷”。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实验,提倡“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的理解也是这个道理。所以,当你放下“名”和“利”,教师这个职业,实在是一个幸福职业。
如何进行后天努力这项职业化的人生修炼。我想要基于常识。大凡世上的事情,脱离常识,基本上离错误就不远了。人们想问题,做事情,要符合常情、常理和常识,要合乎情理,要讲道理。这点体会,我来自于读梁漱溟先生的著作。我们做事情,不能不讲道理,不能有违情理。教育也一样,现在不合情理的事情太多了。现在回过头看教师这个职业,要讲情理,你就得承认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把学生当人看。把学生当人看,就知道学生千差万别,是复杂的个体,你就应该细心体察学生的细微差别,你就会理解为什么要“因材施教”。把学生当人看,你会理解“推己及人”的道理,你的真心和爱心一定会得到学生的回报。同样,你要想教育出出类拔萃的学生,你自己必须出类拔萃,人们常说的“为人师表”,是一个很不简单的标准。要做到“为人师表”,就必须“德为人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后两句话是北师大的校训。要做到这样,你真的要用一生来修行。这是我今天要讲的第一点,要做好教师,最重要的是要能出类拔萃。
http://s1/small/001eGawzzy7mW2R4AzCa0&690
因为务虚,所以,我谈的话题都比较大。在座的各位所学专业各不相同,我所讲不涉及具体专业。古人所言,“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做好经师,事实上也不容易,做人师,则更不易。我把两句话归结成一句话就是“教书育人”。当下普通高中教育,所谓经者,就是传授学科知识。如果从应付高考角度而言,还要传授应试技巧,进而在高考中能够交出一份满意的试卷。作为教师,必须通晓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知识储备不仅限于高中课程。所以,要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追踪学科发展的趋势。否则,长此以往,你的知识储备会日渐衰减。你的教学就缺乏开阔的视野,难以做到登高望远,居高临下。
但是,仅有丰富的学科知识还不够,还需要课堂教学技巧,如何指导学生去学习。这是需要教师个人智慧的。但凡属于智慧的东西,一般都是在实践中慢慢体会到的,是一综合性的实践技能。“教学”是“教”学生“学”,教会学生学习知识和能力,而不是教知识,教课本,教教材。因而,教学是一项复杂的专业技能。我们必须在每一次教学过程中用心体会,不断反思,改进和提高。教育管理者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技巧,提倡写教学反思,道理也在此。朱永新先生提倡教师写教育日记,则属于教育反思,长期以往,教育技巧或者教学技巧便会得到提高。当然,教育是一项师生互动的活动,当你和学生关系十分融洽的时候,这种技巧不一定要有多高超。古语有云,“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前面提到的李镇西先生大概就能做到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当然,李镇西先生教学技巧也是一流的。
要想做到将“经师”上升到“人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学科知识,而且,基于教育角度考虑,学科知识尚需理解其中所蕴含的人文价值,你的教学才会有意义,而不仅限于学科教学。所谓“人文价值”,是指我们人生的终极追求。道理讲起来很深奥,事实上存在于我们每时每刻的生活之中,而且是人类永远在思考的问题。苏格拉底有云,“知识即美德”。什么是美德,美德就是我们常说的“真、善、美”,就是求真、向善、尚美。我们从这个角度思考我们所教的学科知识,就不难理解,我们每一门学科所蕴含的价值了。和真善美相反的就是假、丑、恶,人们缘何作恶,从苏格拉底到耶稣基督都认为是“人的无知”所造成的。所以,做人要谦卑,我们不仅要知道“知”,还要知道“不知”。中国古语“谦受益,满招损”,还有哲人有云,人要始终保持着“空杯”状态,才会不断获得进步。而上文提到的乔布斯,在总结人生成功的经验,则在于“求知若饥,虚心若愚”,道理正在于此。如果我们用此心态去从教,则会在行为上日渐成为学生学习与模仿的典范。
三、从务虚到实务,我们的成长过程
当然,我们不可能脱离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谈个人的成长。现实中的教师所做的很多事情,有时候个人会感觉到琐碎、乏味,甚至无可奈何。而这些事情处理不好,将会使自己的教育人生出现挫折,甚至会走弯路。
教师,最基本的事情是备课、上课、命题、改作业。这些事情涵盖前面我所讲的内容中,要全身心地投入去做好。除此之外,还要参加教研活动,从事教育科研,做班主任,热心公益的则可能参与学校管理。在成长过程中,要评职称,努力成为学科教学骨干。当然还要处理好家庭事务、同事之间的关系以及与管理者之间的矛盾。下面讲的一些实务不过还是有点务虚。
我想说的第一点是做好自己成长规划,坚定地走下去。人们常说一名教师要成长为一名名师,大概经历是一年起步,三年站稳讲台,五年成为骨干,十年成为名师。这个名师是至少达到小有成就。前面我说过,教师的工作不仅需要书面知识,更重要的是需要实践智慧,教师的工作技能来自于教育教学实践。起步要开好头,熟悉学生、熟悉教材,熟悉基本的教育教学工作流程。三年内基本达到熟练程度,五年能够胜任循环教学及相关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一个顶梁柱,十年成为学科教学骨干和教育教学管理骨干,在学校教育残雪工作中能够起到引领作用,并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小有影响。至于所谓的名师,我说过,教师这个职业是一辈子的修行,学无止境。
第二点是教育是团队工作,你一定要有整体概念。你的教育教学活动始终是在若干个团队当中进行的。一个班级是一个团队,一个整体,一个学科是一个团队和整体。因此,要善于和一个教学团队其他老师打交道,学会沟通,合作。其中,你会学到很多经验。期间,要始终抱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态度,时刻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作为年轻教师,要多听课,多请教,多揣摩,体会其中的奥妙。同时,你的教育教学工作要积极围绕你的团队去做,你就会得到团队的认可。
第三点要讲的是教育科研。这是一个教师逐渐成为骨干的必备条件。实事求是地讲,当你从初级教师成长为中级教师乃至高级教师,总归应该对教育教学问题有点思考吧。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大概应该是这些思考,没那么神秘和“高大上”。教育科研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写论文,二是搞课题研究。如果你从一开始就有意识的认真记录自己觉得教育教学过程中有趣、有料和有用的事情和思考,你就会逐步走上教育科研的康庄大道。在这个过程中,经常翻阅教育类的期刊,浏览相关的文章,尝试阅读经典教育专著,做笔记,整理思考,并积极主动的地参加各类培训活动和教育学术会议,与同行专家交流,你就不断地得到提高。
第四点要讲的是如何处理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处理不好,就会成为一对矛盾,处理的好,会互相促进工作。年轻教师遇到的不同层级的管理者很多,他们总是把教师的日常工作纳入到自己的管理轨道,达成他们所要达成的目标。因此,你的教育教学工作要学会围绕学校、年级乃至最小的团队目标去做,基本上就会消弭两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而这个目标对于年轻教师事实上也很简单,就是把书教好。如果做班主任的,把班级管理好。至于日常工作中,管理者所安排的琐事,以最快的速度去做好,不要因此而影响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一天,如果你成为管理者的时候,你会体会管理者心中的甘苦与不易。
第五点,如果有意愿、有能力的话,可以尝试做学校的管理工作。刚才讲如何处理好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当你逐渐熟悉教育教学业务之后,不妨尝试从做班主任工作开始,做一做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管理在本质上是服务,要有公益精神、奉献精神,讲究吃亏是福,而不是为了名,为了利,更不是为了当官。学校的管理岗位千万不要当作官位。不能以为做了主任、做了校长,就觉得自己了不起,什么都懂,什么都会,教师什么都得听你的。学校的管理工作,从根本上讲是做人的工作,你管理的对象是人。人是复杂的,有着很多不确定因素。在学校管理中,所谓的对与错,正确与否,有时候很难分清。因此,作为管理者一定要有清醒的头脑,要以谦卑之心,虚心听取不同的建议,所谓兼听则明,这是做好管理工作的根本。做管理,同时也是做表率,在各项事务中都要能够做带头模范作用。所以,在教学上要能够有影响力,要努力成为骨干。我经常想,学校和医院一样,医院的院长一般都是医疗专家,每周和一般的医生一样坐门诊,为病人看病,学校的管理者同样如此。你如果离开教学一线怎么去进行管理,离开教师和学生,时间一久,你的判断和决策就逐渐脱离实际,如果还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就会显得武断,错误就接踵而至。如果是一个好面子的管理者,不愿意面对错误,问题就会越积越多。做管理,同时要有大局观,无论你做哪一个层级管理者都要立足大局考虑问题,而不能有本位思想,学校是一个整体,年级、班级、学科组都是一个整体,离开整体,怎么去管理?没有大局观的管理者,对学校整体发展一定是有害的。总之,只要“教有余力”,都要努力尝试去做管理者,从班主任、备课组长做起,不断地历练自己,帮助自己拓展视野,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增长自己的见识。只要自己用心去做,会成为一个不错的教育管理者。
http://s7/bmiddle/001eGawzzy7mW2Jl8Ro76&690
以上是我向各位汇报的一些教育教学的经历中体会,有的是一些成功的经验,但更多的是从失败的教训中总结出来,给各位做汇报,虽然拉拉杂杂讲了很多,但目的是能够给各位做一个参考,在教育生涯中少走一点弯路。
谢谢各位,耽误各位时间。(教师发展中心 朱正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