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贤明:把校园中每一件小事做得有意义

(2012-11-09 14:55:45)
标签:

王贤明

博爱

图书馆

鄞州高级中学

杂谈

分类: 案例集锦

把校园中每一件小事做得有意义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校长 王贤明

来源:《中国教育报》

 

改革从解决校园中的问题开始

  学校教育现存的许多积弊,往往表现为日常教育行为的失当。而目前学校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我们已经习惯了许许多多失当的教育行为,并一直以为是正确的。即使知道有些教育行为的不正确,却习惯于归因客观或教育机制,没有去研究并改变这些学校教育中最细小的现实问题的愿望和行动。其实每一个不起眼的问题都可能是学校教育中真正意义上的课题。

  无论是学校的管理者还是普通的任课教师,每一天所做的事几乎都是重复的、细小的,做好这些事情的价值就是我们的职业价值。教育改革的指向就是追求教育的真正价值,而教育工作者往往疏忽了这样的价值,习惯于把对职业的希望寄托于外部的环境改变。我认为,多一点解决学校管理具体问题的做法,让教师多一点教书的方法,就是教育改革。一个学校的教育有没有德性,就是看你有没有好办法。都说校长要立志做大事,首先要用心做小事。

  2006年,鄞州高中新建了图书馆大楼。设计师拿来图书馆的装修设计图纸给我看。新的图书大楼有12层高,其中4层设计成图书阅览室,还有一个书库。我当时想,这面积4000多平方米的图书馆天天关着门多浪费啊。在中学,阅读的缺失有两个原因,一是不方便,许多学校的图书馆本来就建在离学生很远的地方,并且有各种借阅的时间、数量等限制;二是课业负担。其实还是有不少学生是喜欢阅读的。

  我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是给学生提供方便。我决心把图书馆的门和隔离墙去掉,并放弃了书库。设计师告诉我,这不利于图书馆管理,书会丢的。但想到一些学生现在在用大量时间泡网吧、看电视、追星……我就觉得怕的不该是学生偷书,倒是担心学生连偷书的兴趣都没有。于是我坚持了这个大胆的决定。图书馆没有门,也不设监控装置,没有摄像头,书中没有磁条,学生们可以在任何时候自由出入图书馆。当书和学生空间距离消失的时候,书和学生的心理距离也因此被极大地拉近。学生们变得越来越喜欢上图书馆了。

  我算了一笔经济账:假设图书馆每年丢失的图书价值5万元,这些丢失的图书还是被学生拿去阅读的,其读书的效果要比我每年花5万元请一个教师教学生读书效果好。我还算了一笔教育账:我相信人心是值得期待的,当我把学生当君子的时候,他们就是君子,当我把他们当小偷的时候,也许他们真的就成了小偷。我坚信信任具有无可比拟的塑造人的力量。我也相信一个喜欢上了阅读的学生,他会变得更可教,更显得有教养,更能自律,更会有一个健康的灵魂。

  在图书馆开馆的那天我对学生们说,我想把图书馆建成读书馆,我把一个读书人的梦想托付给大家了。也许若干年后,当你们离开鄞高的时候,最难忘的地方会是图书馆。现在学校图书馆实行全部的自助借阅,图书馆里有学生自己捐赠的图书,志愿者经常参加图书馆的日常管理,他们制作了许多小标签,粘贴在书架上。学生成立了书友社,开展了萌动之悦读读书活动,等等。图书馆真正成了学生们自己的读书馆,很多学生习惯了泡图书馆。在今年的世界读书日,学校为获得读书大奖的学生举行了颁奖典礼。

  在这样的图书馆里阅读是方便的事,在这样的图书馆阅读是很享受的事。因为学生能在阅读的同时感受到信任和尊重,感受到阅读的高尚和尊贵,他们会慢慢懂得,即使是最清贫的读书人,他们赢得尊重的原因除了知识的光辉,还有那来自灵魂深处的诚信与自重的道德光辉。

  在思考和解决学校图书馆利用的问题上,我确实领悟到学校教育某一侧面的原生性道理。教育改革就是要让教育像教育本真,而许多校园里的小问题往往是教育本源性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我们离教育本真更近一些。

  目前学校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我们已经习惯了许许多多失当的教育行为,并一直以为是正确的。

学校文化是日常教育行为的累积

  每个学校似乎都会有一整套办学理念,校长一般比较喜欢谈理念。有一段时间大家都比较相信理念先行。在鄞州高中,每一批教师进来,培训时我都要给他们讲学校自由、自律、博学、博爱的办学理念。理念这东西有一个特点,听起来都令人动心,但听过以后常会让人觉得理念还只是理念。学校的教育管理靠制度,更靠文化。理念在管理上的着力点必须依靠学校文化的力量,而文化是小事的累积。理念不是文化,学校文化有时候是一个故事、一个标志、一项小规定、一处特别的地方,甚至有时候是一堵墙、一间房。一件件小东西沉淀久了,成了校园里所有人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准则,于是叫做文化。

  校园里学生违纪犯规是常有的事,违纪处理也是常事。但怎么处理就反映了学校文化。鄞州高中有一项不成文的规定:学生三次以内的违规违纪一般不作处罚。2004级是我们学校的第一批新生,开学不到两个月,高一(2)班的小陈同学中午离校出走,三个晚上也不归宿。当时从班主任到学校行政,大多数教师主张新学校出现坏风气,要坚决杀一儆百。但经过充分讨论和交流,大家最后都认为处罚一个学生容易,教育一个学生才是真正需要面对的难事,决定不对他进行校纪处罚。谁知时隔不久,他又旧病复发,但我们仍从心底里等待着他回心转意的那一天。一个多月后,他在母亲的陪同下来到学校要求继续上学。为了让他知道人生的机会往往很难失而复得,我没有立刻同意他复学。在被我第三次回绝后,小陈通过短信对我说:王老师,现在我想起了老师和同学,才知道学校是最温暖的地方,读书才是幸福的事。请让我回来吧,我愿意接受学校的任何处分。第二天我让他回到了学校,但提了一个条件,请他将这一个月来的经历原原本本地告诉同学。复学后的小陈,像换了一个人,原先和家里关系紧张、对老师同学不理不睬,现在却变得谦恭有礼,读书也很专心,高中毕业后考上了大学。

  对学生的行为合理要求,对学生的自尊小心呵护,即使他们会有那么多的缺点,但依然能感受到自己被不断地肯定而受到鼓舞。让有缺点的孩子显得更为可爱起来,帮助他们找到成功的感觉,也是一种爱的方法。

  鄞州高中每年都有大型的节日,传统文化节、英语文化节、科普文化节等,也有许多小型活动和专题班会,在这些活动的方案设计里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人人参与,最好是个个上台。在每一个新学年的开学典礼上,学校会隆重表彰各单项优秀学生,爱心奖、劳卫奖、环保奖、节俭奖、博览奖、实践奖……单单在学校层面获奖的学生就超过50%。每学年学校都会举行一次时间跨度长、发动范围广的校园之星评比活动,经过长达一个多月的展示评比,学校为最终获奖者和获得提名的学生举行热烈的颁奖典礼。爱在教育中就是要让每个孩子不断成功,失败的孩子背后一定是失败的教育。只有缀满星星的天空才是美丽的。

开掘施教行为中的教育空间

  校长作为一个学校的管理者,也许在决定大的教育走向上会力不从心,对教育的左右和影响都很有限,但是当我们的眼睛审视校园的时候,会发现依然有那么多的思考和实践空间。只是这种空间需要我们去开掘,把校园中的每一件小事做得富有教育的意义。教育是一个有意思的人去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这是美国一位年度优秀教师说的话。学校教育很琐碎,而教育空间的大小在于我们把日常的琐碎教育事务做出了多少意义来。

  家校联系是学校工作的话题之一。鄞州高中每年有个家校日,家校日的定位是:帮助家长了解学校,同时促使学校了解家长;帮助家长理解孩子,同时帮助孩子理解家长。所以在每次家校日前,学校要求以班为单位,每个班的所有教师一起参与制订家校日方案策划,其中内容要有班级展示、亲子互动、学生才艺展示等,方式多样,但必须要求让每个学生都有亮相的机会。这些活动的设计让孩子们知道了父母亲平时不善表达的倾心无私之爱,也向每个家长传达了一个强烈的信息:你的孩子真的很出色。同时可以让他们看到,在这个学校每一个学生都那么被珍视,没有一个会被遗漏忘却,孩子所在的班级是那么友爱团结温暖。在这样的家校日上,出现了母子、父女流泪拥抱,孩子感恩向母亲下跪的动人场景。

  在教育事务当中,我们确实要有这样的耐心,用心地去做好每一项教育活动中的每一个细节,在这些细节中,我们可以收获惊喜。教育的空间是心灵的空间,是精神的空间。所以只有用心才可以去拓展,对待每一个与师生相关的教育行为,必须从教育学的层面去设想和策划。在我的心目中,学校的一切行为都与教育相关。比如学生喜欢在寝室和教室张贴一些东西,起先为了保持墙面的整洁我们禁止乱贴,后来发现效果不佳。现在我们每学年会各举行一次教室文化和寝室文化展示,从整洁、情调、内容、品味和个性等方面经过推荐和自荐,展示和投票评比,选出优胜教室和寝室。

  很多学校都会定期不定期给学生开讲座,鄞州高中亦然。可能不同的是,许多学校会请专家和大学教授开讲座,我们既请教授专家,更倾向请民间学者、艺人,甚至我们请了在街边修理自行车的吹笛人,请了24年一直徒步旅行的地道农民……让不同的人走进学校的讲堂,让学生们在聆听大师教诲的同时,悉心感受不同的人生体验、感悟,懂得生命的精彩和丰富。

  一直以来教育总在找方向,却没有去找立足点。一个不知道自己在哪里的人是无法出发的。在鄞州高中每学年的开学典礼上,主席台上肯定会给学校的临时员工一个位置,让优秀的临时员工和校长一起为优秀的学生颁奖;在每年的教师节上,学校所有的临时员工和全体教师一起接受学生感谢和祝福。这样做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的价值不取决于他的位置,而取决于他以怎样的姿态作为于这个位置,这叫做平等。

  杏坛乾坤大,校园日月长,教育空间的拓展是一个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过程。悉心的教育行为可以开掘一个个崭新的教育意境,把校园的事情做得值得回味。

 

  《中国教育报》20081014日第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