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正方形

完美正方形
正方形,四四方方,简单匀称,是完美的几何图形之一,它有许多引人入胜的问题,例如,正方形或某些矩形可以分割成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形,那么它能否分割成大小不同的若干个小正方形呢?这就是有名的“正方分割问题”,能够分割的这个正方形称为“完美正方形”,完美正方形最早是由莫伦提出.
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少人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首先我们从长方形的分割说起.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个矩形的完美的正方分割(如图1,图中数字表示所在正方形的边长,下同),已成为熟知的事实.到了本世纪四十年代,人们又发现了另一个同样有名的矩形的正方分割,如图2.它们都是由九个规格不同的正方形所组成,为方便起见,我们称它们为九阶的.
http://s9/small/001eFTNlgy6Z28137OE58&690
现已证明:低于九阶的矩形的正方分割不存在,并且,在九阶的矩形的正方分割中,只有这两种形式.因而图1、图2是两个最完美的矩形的正方分割.
http://s9/mw690/001eFTNlgy6Z2894hVm98&690
数学家们在当时是怎样想出上面这些分割的方法呢?他们也与我们遇到一个新问题时一样,总是通过不断地尝试,细致地分析,反复地构思,孜孜以求,锲而不舍,才达到成功的.比如,在初中的基础上,拟出一个图形,如图3,设它是一个矩形的正方分割.为便于分析,我们引进三个未知数,设其中的三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分别为x、y、z.由此顺次推出其他正方形的边长为x+y,2x+y,y-z,y-2z,y-3z,2y-5z.
http://s7/mw690/001eFTNlgy6Z28dwQgCa6&690
因为图3是一个矩形,那么它的对边就应该相等,此时,x,y,z应满足下面的关系:
将这个方程组整理得:http://s5/mw690/001eFTNlgy6Z28qLTvua4&690.
若取Z=1,就有x=4,y=10.将它代入图3就得到图1的长为33、宽为32,且阶数为九的矩形的正方分割.
那么,正方形的正方分割是否存在呢?最初,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直到本世纪三十年代末,德国的一位数学家发现了正方形的一种正方分割后,才算有了定论.
后来,人们的目光又投向了一个新的目标,寻求正方形的一种阶数最低的正方分割.
在这一征途上的攀登是艰难的.
数学家们一度花了很大精力都无任何结果,以至于1930年苏联著名数学家鲁金猜想,不可能把一个正方形分割成有限个大小不同的正方形.莫伦对此猜想提出了挑战,并提供了一个解决思路:如果同一个矩形有两个不同的正方形剖分,且其中一个剖分的每个正方形都不同于另一个剖分的每个正方形,那么,这两个剖分再添上两个正方形(它异于两个剖分中的任何一个正方形),便可构造出一个完美正方形.而在此之前,完美矩形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成果.
1939年,斯普拉格按照莫伦的构想成功地构造出一个55阶的完美正方形,其边长为4205.
几个月后,阶数更小(28阶)、边长更短(1015)的完美正方形由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四位大学生构造出来.
1948年,威尔科克斯构造出24阶完美正方形,但其中含有一个完美矩形(此类正方形称为混完美正方形.完全由正方形构造成的正方形称为纯完美正方形).一直到1978年,这个纪录才被打破.
1967年,威尔森构造成功25阶、26阶完美正方形.
1962年,荷兰特温特技术大学的杜伊维斯廷证明:不存在20阶以下的完美正方形.
1978年,杜伊维斯廷借助计算机技术,成功地构造出一个21阶的完美正方形,它是唯一的,且它不仅阶数最低,同时数字也更简单,此外构造上它也有许多优美的特点,比如2的某些次幂恰好位于一条对角线上等等.给出的21阶的正方分割是阶数最低的一种分割,因而,图4是最完美的正方形的正方分割.
杜伊维斯廷同时还证明了:低于21阶的完美正方形不存在.
1982年,杜伊维斯廷又证明了:不存在低于24阶的混完美正方形.
1992年,布卡姆和杜伊维斯廷给出了21~25阶全部207个纯完美正方形:
阶数 |
21 |
22 |
23 |
24 |
25 |
个数 |
1 |
8 |
12 |
26 |
160 |
至此,完美正方形的讨论暂时画上一个句号.但数学家的研究并没有停止,他们又研究了不同大小正方形是否可以填充整个平面的问题,此外他们还将完美剖分的问题推广到莫比乌斯带、圆柱面、环面和克莱茵瓶上,也取得了许多有趣的成果.
妙用正方形的对称性解题
正方形是最完美的四边形,它具有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等特殊四边形的性质,其中正方形关于对角线所在的直线对称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性质.利用这一特征可以解决很多问题,现举例说明.
例1 如图1,在正方形ABCD中,点E在对角线AC上,那么BE和DE相等吗?为什么?
分析: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对角线AC所在直线是它的对称轴,因为点E在对称轴上,当正方形沿AC所在直线对折时,点B和点D重合,这样可以得到DE=BE.
解:DE=BE.理由:因为对角线AC所在的直线是正方形ABCD的一条对称轴,而点E在对称轴上点B与点D是关于AC的对称点,所以DE=BE.
例2 如图2,正方形ABCD中,P为对角线BD上的一点,PE⊥BC于E,PF⊥CD于F,试说明AP=EF.
解:连接PC.因为PE⊥BC,PF⊥CD,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所以∠PEC=∠ECF=∠CFP=90°,所以四边形PECF为矩形.所以EF=PC.又正方形ABCD关于对角线BD对称.A与C为对称点,所以AP=EF.
例3如图3,在正方形ABCD中,∠DAF=25°,AF交对角线于点E,求∠BEC的度数.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正方形的对称性及正方形对角线的特征.根据对称性可知∠ECD=∠EAD.因为∠BEC是△CDE的外角,只要再求出∠CDE即可使问题得解.
解:因为对角线BD所在的直线是正方形ABCD的一条对称轴,而点E在对称轴上,点A和点C关于BD对称.所以△AED和△CED关于BD对称.所以∠ECD=∠EAD=25°.又因为BD平分∠ADC,所以∠EDC=45°,所以∠BEC=∠ECD+∠CDE=25°+45°=70°.
例4如图4,在正方形ABCD中,E在BC上,P在BD上移动,试探索PE+PC的最小值与哪一条线段相等.
解:连接AP、AE.因为正方形ABCD关于对角线BD对称.所以PA=PC,PC+PE=PA+PC,易知当P在AE上时PA+PC最小,此时PA+PE有最小值,等于AE,因此PE+PC的最小值与线段AE相等.
http://s15/mw690/001eFTNlgy6Z28vmvlsee&690
http://s5/mw690/001eFTNlgy6Z28AQlPm64&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