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读书报:有一种亲情比血还浓(评徐玲我的爱系列之《我想和你在一起》)

标签:
文化 |
分类: 书评 |
12月17日《中华读书报》:
http://s6/bmiddle/001eE7t9gy6OWaiJCWVd5&690
有一种亲情比血还浓
吴正毅
在徐玲“我的爱”系列亲情小说《我会好好爱你》和《我和老爸的战争》如黑马般驰骋童书市场,广受关注,饱受好评之际,中少社《儿童文学》出版中心作为“我的爱”系列的最强推手再度发力,推出了该系列的第三部作品——《我想和你在一起》。这是一本非常适合全家一起阅读的小说,它是三部曲中风格最为时尚、温暖和轻盈的一部。帅气多金的经理老爸,法国归来的画家妈妈,带小花园和秋千架的郊区别墅,温柔甜美的班主任老师,活泼时尚的慕斯哥哥和同学们,以及单纯善良得有点“呆”的秦小琲,组成了一个带有梦幻般甜美色彩的故事。但仔细读来,整部作品并不因为有了这些时尚的元素而显得轻飘飘,秦小琲对母爱的真挚渴求和秦帅、舒亦楠对小琲无限的关爱,赋予作品沉甸甸的分量,让读者掩卷思考:亲情是否一定要与血缘有关?有什么可以超越血缘关系将陌生人的心灵牢牢维系?那一定是爱,博大无私、纯洁真挚的爱。
小说的整个故事围绕六年级女生秦小琲“找妈妈”这一线索徐徐展开,这无疑会让人联想起徐玲的《我会好好爱你》中“找爸爸”的故事。徐玲“我的爱”系列的主题都是表现亲情和成长,在这种重复的主题中如何凸显新意和深意?徐玲首先是在作品情节结构的设置上做了努力。《我想和你在一起》是三部曲中悬念性最强的一部,徐玲继续凭借她对小读者心理特点和阅读习惯的透彻了解,用俏皮简洁、感情饱满的语言,将小读者引入一个充满趣味性的阅读迷宫。读者每每猜到一种可能性,却很快又被否定,阅读兴趣一旦被提起,就必须一口气读完方能罢休,这是一种非常愉快的阅读体验。除此之外,熊苗苗找爸爸和秦小琲找妈妈的故事,虽然都是以一个“找”字贯穿始终,但徐玲在叙事上表现出了区别。熊苗苗和爸爸一起生活十二年后,爸爸才失踪,所以,爸爸的形象是明晰的,熊苗苗在“找”的过程中不断回顾和爸爸相处的温馨片段,这种温暖是支撑她成长的力量,也让她最终能够面对“失去”这一现实,珍惜身边人的关爱;而秦小琲找妈妈是一个逐渐“得到”的过程,妈妈在她生命中缺席十二年后才出现,来鼓励她的成长,充盈她的生命,让她欣喜若狂又充满惶恐,所以秦小琲和熊苗苗在对亲情的情感体验上是有所不同的。
特别出人意料的是小说的最后几章,在这里情节有了一个很大的反转,一直在迷惑秦帅为什么不给小琲找回亲妈妈的读者猛然发现,原来秦帅竟也不是小琲的亲爸爸,他只是因为自己曾经体验到孤儿的凄苦生活,而出于爱心收养了小琲。这一出其不意的情节,在结构上增强了小说的故事性和复杂性,而更重要的是,拓宽了小说的主题,使“亲情”的范围超越了单纯的血缘关系。原来不仅仅是“血浓于水”的关系可以让母女二人产生感应,舒亦楠温柔真诚的爱也可以让小琲感受到“这就是妈妈的味道”。而作者最后才揭晓小琲的身世真相,既能增强小说的悬念,又使小说与单纯描写亲生母女关系或养母养女关系(继母继女关系)的作品有所区别。
在作者轻松明快的叙事背后,还掩藏着一个值得成人读者和教育者思考的问题:到底怎样做才能让被收养的孩子在得知身世真相时,感情上的伤害降到最低?秦帅和舒亦楠都是充满爱心的好人,但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也走了不少弯路。秦帅曾以为只要给小琲优越的生活环境和充分的保护就可以让她快乐,后来才慢慢明白孩子更需要情感的交流和关怀。他和舒亦楠精心安排了善意的谎言,却差点起到反作用,更大地伤害了小琲的感情。最后两人坚持用博大无私的爱守护小琲,才真正消除了三人之间的隔阂,迎来了幸福的结局。那么,真实生活中,在遇到这样的情况时,父母怎样的行为才是最恰当的?这一问题其实也同样值得广大社会教育者研究和思考。
在“我的爱”系列三部作品中,从《我会好好爱你》的温暖质朴,到《我和老爸的战争》的刚硬沉重,再到《我想和你在一起》的轻盈时尚,徐玲一直在尝试着与众不同的创作,这种尝试体现的正是创作的难度。特别是对“爱”这一个人人熟知的主题要以不同的情节方式来呈现,给人认同,给人造成视觉和心理的强烈冲击,那不是一般的创作技巧和知识积累就能实现的。三个不同风格“我的爱”的故事,重复的虽是同一个爱的主题,给人读后留下的却是不一般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