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德必得其位?
(2024-06-23 09:42:17)
近些日子读《宋史》,读到“宋史卷二百六十二”之“列传第二十一”中“窦贞固传”。晋天福三年,晋主诏百官上封事,贞固于是上疏建议晋主“为国之要,进贤是先;陛下方树丕基,宜求多士。”并且提到“官由德叙,位以才升”。我一时心血来潮,上网百度了一下这个句子出处,搜出荀子在“致士”篇中曾说出类似的句子“德以叙位,能以授官”。并且在另一个百度词条中看到:中国文化想做大事者的人生信仰是“大德必得其位”。以前我读的《资治通鉴》《史记》《左传》都很强调君主臣子的德行,尤其是《资治通鉴》,君主遇祸或臣子获罪,总有一些当初所行不谨来对应今日之祸。不过这一点在流水账般叙事的《宋史》中表现得并不明显,尤其是《列传》,虽然叙事单调,却也没有多少说教。宋史列传前七都是后妃宗室公主,从第八开始到我刚刚读到的第二十一,大概都是些宋初开国功臣,这些功臣大体上都是“骁勇善战”或“足智多谋”或“与太祖相识于微时”,虽然其中不乏宽厚仁善之辈,但更多的却是心狠手辣为政贪残之辈,然而即便他们残暴一方百姓或残杀无辜的事情被人告到御前,结局多是“帝以其鳍旧老臣,特赦之”。读这些功臣列传,实在不得不让人感慨“时也?命也?”众生如蝼蚁,人命如粪土!什么“德以叙位能以授官”不过是帝王用来装点门面收买人心的幌子,背后的真相不过是不择手段的权利斗争而已!
宋史列传第十七“潘美传”有记载:陕帅袁彦凶悍,信任群小,嗜杀黩货,且缮甲兵,太祖虑其为变,遣美监其军以图之。美单骑往谕,以天命既归,宜修臣职,彦遂入朝。上喜曰:"潘美不杀袁彦,能令来觐,成我志矣。"如此凶悍贪杀之辈帝王竟然喜得之,曰“成我志也”!为什么?实在是细思极恐啊:帝王之志自然是志在天下。只是我一直以为这天下除了天下江山还有天下细民。然宋太祖之喜让我意识到:这天下,唯江山而已!细民死了还有其他细民,只要整顿好这江山,不愁细民不来。而江山一旦失去,就再难夺得回来了!
列传十八“张琼传”记载:及攻寿春,太祖乘皮船入城壕。城上车弩遽发,矢大如椽,琼亟以身蔽太祖,矢中琼股,死而复苏。镞着髀骨,坚不可拔。琼索杯酒满饮,破骨出之,血流数升,神色自若。太祖壮之。然张琼为人“性暴无机,多所凌轹。”“时史珪、石汉卿方用事,琼轻侮之,目为巫媪。二人衔之切齿,发琼擅乘官马,纳李筠隶仆,畜部曲百余人,恣作威福,禁军皆惧;又诬毁太宗为殿前都虞候时事。建隆四年秋,郊禋制下,方欲肃静京师,乃召讯琼。琼不伏,太祖怒,令击之。汉卿即奋铁挝乱下,气垂绝,曳出,遂下御史案鞫之。琼知不免,行至明德门,解所系带以遗母。狱具,赐死于城西井亭。太祖旋闻家无余财,止有仆三人,甚悔之。因责汉卿曰:"汝言琼有仆百人,今何在?"汉卿曰:"琼所养者一敌百耳。"太祖遂优恤其家。以其子尚幼,乃擢其兄进为龙捷副指挥使。”救命之恩遇罪不赦,明知汉卿陷害之而不责,帝王心术,有罪无罪其实大不同于常人之识也。又如宋史列传第二十一“李涛传”记载:泾帅张彦泽杀记室张式,夺其妻,式家人诣阙上诉。晋祖以彦泽有军功,释其罪。涛伏阁抗疏,请置于法。晋祖召见谕之,涛植笏叩阶,声色俱厉,晋祖怒叱之,涛执笏如初。晋祖曰:"吾与彦泽有誓约,恕其死。"涛厉声曰:"彦泽私誓,陛下不忍食其言;范延光尝赐铁券,今复安在?"晋祖不能答,即拂衣起,涛随之,谏不已。晋祖不得已,召式父铎、弟守贞、子希范等皆拜以官,罢彦泽节制。读到这一段,再想想文学作品影视作品里所谓“沉冤昭雪”,实在感觉像是笑话一样的存在。也是这个晋主石敬瑭,为了得到契丹支持坐稳帝位,称比他小十岁的耶律德光为父皇帝,自称儿皇帝,割幽云十六州给契丹,并每年献帛三十万匹。因为幽云十六州被割,此后几百年中原百姓再无宁日,直至南宋被大元蒙古族灭国,未尝不是割让幽云十六州启的祸端。
所谓“大德必得其位”者,大约也是上位者为了粉饰自身的虚言而已,因为这句话反过来就是说“吾之得位乃因吾有大德也”!然而粗糙但详细的宋史告诉我们:得位者必有过人之处,然与“德”关系其实不大!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