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缘起

(2024-03-27 20:16:56)
标签:

教育

       昨日读《史记》,读至《淮阴侯列传》,传里蒯通说韩信反汉,“夫听者事之候也,计者事之机也,听过计失而能久安者,鲜矣。听不失一二者,不可乱以言;计不失本末者,不可纷以辞。夫随厮养之役者,失万乘之权;守儋石之禄者,阙卿相之位。故知者决之断也,疑者事之害也,审豪氂之小计,遗天下之大数,智诚知之,决弗敢行者,百事之祸也。故曰‘猛虎之犹豫,不若蜂虿之致螫;骐骥之跼躅,不如驽马之安步;孟贲之狐疑,不如庸夫之必至也;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原足下详察之。”
       很久以来我虽然坚持每天读一点书,但写字却无从下手。不是说我对于经历的一切都麻木到无动于衷,开始的时候大约是觉得很多真相无法付诸文字,能付诸文字的鲜少有真相——这大约是历史读得太多的副作用,尤其是中国历史,道貌岸然的春秋笔法下多少肮脏残酷被掩盖,偏这弥彰又盖的太过明显,让读的人不由得深思这背后的隐情。当然我不能把自己不作为的这个锅推给历史这些故纸堆,事实应该是我行动力太差,所以才导致自己今日什么都写不出来的局面。所以昨日读到“虽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瘖聋之指麾也。此言贵能行之。”的确有些震耳发聩的意思。我想自己既然喜欢读书,而今好像除了读书也没有别的多少爱好了,为什么不能边读边写呢?今日早读,学生们忙着记要默写的句子,我突然又想到,作为老师,为什么不把每天在教育中遇到的值得思考值得探讨的话题写下来呢?写的多了,说不定就能悟到点什么呢?
      以上就是《教育笔记》《读书笔记》之缘起了!今日先附上一篇《教育笔记》吧。
       1.今日早读是默写二单元句子。上学期的句子都是我先打印好中英文让他们背然后默写,这学期学校油印室不得再向学生家长收油印试卷的钱,全要学校补贴。为此老师们上学期就失去了监考费阅卷费,虽然每学期也就几百块,但每年都有这样那样的补贴以各种名义失去,累积起来其实也是不少的钱,何况我们的钱本来就少得可怜。——前两天恰好和两个老师聊到工资问题,她们两个一个参加工作四年,到手工资2500左右,一个工作十四年,到手工资3千多一点。我嘛,工作25年,到手工资4300,其实上个月才4000,这个月从九级涨到八级,涨300来块钱。还是说回油印室吧,因为要学校补贴,所以学校建议老师们尽量少印资料,印多了学校也承担不起。所以这学期我们就不敢什么都拿去印了,所以这句子就只能让学生自己翻译然后默写了。话说我今天早上检查到一个句子一些学生翻译得有些问题,于是我让学生安静下来把正确句子口头上订正了一遍,然后又叫他们继续背,结果我在教室里转圈时顺手翻看了几个学生的答案,惊讶地发现好几个学生那个句子还是有错误,于是我很生气,怒气冲冲地又口头订正了一遍答案。后来冷静下来我突然意识到,自己这个口头订正答案其实很不妥当。身为老师,我老是自以为是的认为知识点我讲了学生就应该懂应该记住,但仔细想想他们的小脑瓜毕竟不能像成年人那样思虑周全,而且就算是成年人,学一门外语,也不可能做到过目不忘。我这番发怒,实在过了。这答案,我其实更应该板书在黑板上才是。或许三单元的句子我可以让他们周末翻译,然后我把正确答案发到家长群里让他们红笔订正,这样应该会好很多。
       2. 早读的时候一个同学不在教室,同桌说请假了,我又和班主任确认,得知该同学的确请了病假。于是我想应该和学生家长说说今天早读默写的事,不过转念又一想孩子都生病了,还要在家默写背诵吗?好像太不近人情了!连生病不能休息。于是几经犹豫,我还是决定不联系家长了。毕竟现在还是有不少家长很佛系的,老师如果在学习上给孩子压力太多说不定会让他们反感,然后去教育局告你,网络上曝光你就麻烦了。不少老师以为自己做这样做那样是为了学生好,结果常常表明都只是老师们的一厢情愿而已。现在当老师,真的是要小心谨慎一点的才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