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不知怎么的,读完《默读》,我一直想到这句诗——诗歌是我学生时代的爱好,放下得有些久了。记得这句诗,却不记得它的作者,还以为是那个卧轨自杀的海子写的,度娘一下,才发现是杀妻后自杀的顾城写的——感觉莫大的讽刺,却更应了《默读》的景。
度娘里是这样介绍《默读》文案的:
童年,成长经历,家庭背景,社会关系,创伤……
我们不断追溯与求索犯罪者的动机,探寻其中最幽微的喜怒哀乐,不是为了设身处地地同情、乃至于原谅他们,不是为了给罪行以开脱的理由,不是为了跪服于所谓人性的复杂,不是为了反思社会矛盾,更不是为了把自己也异化成怪物——
我们只是在给自己、给仍然对这个世界抱有期望的人——寻找一个公正的交待而已。
《默读》三部五卷,分别以外国历史名著中的主人公(都是些悲剧主角)命名,如卷一“于连”,卷二“亨伯特.亨伯特”......故事围绕燕城市市局刑警们接连接到的神秘案件展开,抽丝剥茧一般把一个横亘三四十年组织严密的犯罪团伙逼得原形毕露,最终一网打尽,也扒拉干净了一个类似于邪教般存在的“地下义务法官”组织,怪物们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沉冤的得到了昭雪,有情的成了眷属,连失去了一切亲人的周怀瑾,作者还在番外里让陆嘉叫了他一声“哥”......是皆大欢喜的结局,却不是让人放心的结局。是一个正能量的故事,然而却未必能够真实。
度娘是这样介绍《默读》作者Priest的:
作品多正剧向,语言诙谐幽默,行文流畅,风格大气,善于构建各种各样正常不正常的世界观。文笔成熟,能够把对于人生哲理的探究和情节较和谐地融为一体。
这样的评价,很适合《默读》。我尤其喜欢她某些有人生哲理的句子,特地用荧光笔划了几句,被女儿看见,好一顿责怪,说我不懂得爱惜。于是不敢再划了,不过喜欢归喜欢,读完之后,大约也就忘了。这是我向来读书的常态,更何况于我而言,人生哲理其实早已跳出文字,活着我们的一言一行中了。
不过《默读》大约为了显得正能量,人物角色塑造得难免有些单一,不够立体:比如警察们除了内鬼张春久,好像个个都在一心为人民除害,而怪物们都是自私自利没有感情,富二代们都在醉生梦死,豪门必定有恩怨.....
相对于《默读》这个中文名,我更喜欢《the light in the
night》这个英文名——据说《默读》这个名字是针对故事里的“朗诵者”,朗诵者们自诩为“义务法官”,私下里地为那些该死却逃脱了惩罚的罪犯们宣判,也是在他们的精心布局下,才让警方沿着蛛丝马迹一步一步逼出张春龄张春久这幕后黑手,为当年沉冤的顾钊警官洗清冤情,还他清白,然而他们自身其实也是怪物,因为他们一样轻视别人的生命,为达目的不折手段;相对于他们的高调,警察办案却是默默的,默默的加班加点,默默地追寻真相,默默的牺牲.....然而我觉得《the
light in the night》其实更比《默读》切中要害:
对于主人公之一的费渡而言,骆闻舟就是他黑暗世界的一束光,指引他走向光明,因为有了骆闻舟,他才没有像范思远一样变成怪物——本来范思远也有自己的那束光:顾钊。可惜十四年前的那场大火,顾钊蒙冤而死,也让范思远对这个世界失去了唯一的希望和留恋,他一生仅剩的意义,就是让他那些他认为该死的人都得到应有的下场。为了靠近那些该死的怪物,他把自己沉入黑暗,沉入深渊,和他们融为一体,把自己变成怪物......
顾城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大约他终其一生都没有寻到那光明吧?不然也不会杀妻后自杀了。
The world
is so dark. Is there light in the night for you
?(在这个黑暗的世界里,可曾有光明指引你?)但愿现实世界里的费渡们都遇到了骆闻舟,而范思远,没有失去顾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