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谈天说地旅行爱情 |
分类: 文化天地 |
魂逝济南
1931年11月19日,一架小型的邮政飞机从济南上空飞过。这架飞机是从南京飞往北平的,就叫“济南号”。
那天,济南上空大雾。为了寻找航线,飞机开始不断降低高度。灾难就在一瞬间发生了。飞机触到了一座小山的山顶,坠于山脚下起火,浓烟弥漫。
机上的两位驾驶员身亡,遗体被烧焦。唯一的一位乘客也未能生还,虽然没被火烧得太厉害,但额头撞出一个大洞,成为致命伤。
这唯一的乘客就是诗人徐志摩。对于多次来过济南的诗人来说,这一次是把诗魂永远留在这里了。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首无数人喜爱的诗,成了诗人短暂而诗意人生的写照。
对于徐志摩遇难的准确地点,一直未有定论。据当地人回忆,再加一部分学者考证,这座小山应当就是今天济南市长清区崮云湖街道的西大山,也称开山。今年3月27日,国内诗界一些同仁来到这里,为徐志摩立碑。时隔75年,与当年那场灾难有关的一切,已经被岁月淘洗干净,如今终于又有了可供凭吊之处。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出生于浙江硖石。自小乡间便有神童之誉,后成为中国新诗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著名诗人。他参与创造了中国新诗的第一个流派“新月诗派”,也是中国浪漫主义新诗的奠基人。虽然他诗歌创作的时间只有短短10年,但留下了《再别康桥》、《沙扬娜拉》等优美的诗歌。
除了诗歌之外,徐志摩短短一生中曲折的情感生活,也一直颇引人注目。而正是这复杂的感情生活,让他冥冥中与最终魂逝济南产生了某种密切的联系。
徐志摩的原配妻子是张幼仪,两人1915年结婚。徐志摩1918年赴美,1920年又从美赴英,进入剑桥大学,在此期间,他爱上了林徽因。1922年,与张幼仪离婚。而林徽因却放弃了徐志摩“你是我波心一点光”的爱情,选择了梁思成。
正当徐志摩陷入情感的彷徨中时,陆小曼走进了他的生活,当时陆小曼尚为人妇,两人却迅速坠入爱河。经历了一番曲折后,1926年两人结婚。然而婚后生活却远远不是他们想像中的那般诗情画意。
而此时,徐志摩和林徽因之间的感情仍然藕断丝连。1931年11月,徐志摩从北平到上海看望陆小曼。为了赶回北平听林徽因的一个演讲,他又匆匆从上海赶到南京,然后搭乘了那架从南京飞往北平的邮政飞机。
得知徐志摩遇难的消息后,他的亲人友朋从四面八方赶到济南。11月22日,梁思成、金岳霖、张奚若等从北平,沈从文、闻一多、梁实秋等从青岛,一起赶到济南,为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诗人送行。徐志摩的儿子也从上海赶来,当晚护送徐志摩的灵柩回到了上海,最后把他安葬回老家。
唐代大诗人李贺有一首《梦天》诗,其中有“遥望齐州九点烟”的名句,描述站在千佛山上遥望济南北部九座小山的胜景。后来,郁达夫给徐志摩写的挽联中,也有“一声河满,九点齐烟,化鹤重归华表,应愁高处不胜寒”之语。正描述了诗人与济南一生的不解之缘。
喜吃济南黄河鲤鱼
1922年10月,徐志摩从英国回国。他在《小说月报》、《晨报副刊》、《时事新报》副刊《学灯》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大量诗歌,在文学界迅速成名。当时,即使一些传统思想浓厚、对白话文不以为然的文人学者如章士钊、吴宓等,也都对他的才情表示了欣赏之意。
正当意气风发的徐志摩,1923年夏天来到济南。
徐志摩这次游济南的情况,他的好友王统照曾在《悼志摩》中,生动记录了当时两人同游时所领略的湖光山色,以及两人轻松愉悦的美好心境。
文中称,徐志摩到了晚上9点多的时候,兴致很好,还一定要找地方去吃一次黄河鲤鱼,这在诗人眼中可是难得的美味。吃后他还意犹未尽,评价说:“大约是时候久了,若鲜的一定还可口!”
大明湖是泉城主要景点之一,历代文人雅士常集于此处游玩,吟诗作画,因此历下亭上有“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一联。徐志摩和王统照两人用过晚餐后,都已经晚上10点多了,又一起去明湖月夜泛舟,欣赏济南夜色。
王统照写到:“因为这一夜的月亮特别的清明,从城外跑到鹊华桥已是费了半个钟头,及至小船荡入芦苇荷盖的丛中去时已快近半夜。那时虚空中只有银月的清辉,湖上已没有很多的游人,间或从湖畔的楼上吹出一两声的笛韵,还有船板托着厚密的芦叶索索地响。志摩卧在船上仰看着疏星明月口里随意说几句话,谁能知道这位诗人在那样的景物中想些什么?”
他想什么,谁也猜不到。不过,济南的美景让诗人陶醉,引他遐思,却是毫无疑问的。
王统照文中还写道:“不过他那种兴致飞动的神气,我至今记起来如在目前。”
与泰戈尔同游泉城
距上次游济南后不到一年,1924年4月22日,他又陪同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再度来到济南。
在泰戈尔到济南之前,应主编《小说月报》的郑振铎之约,徐志摩在《小说月报》的“泰戈尔专号”上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泰山日出》,回忆自己泰山观日出见到的奇异景色,以及当时诗情洋溢的浪漫心情。他写道:“振铎来信要我在《小说月报》的泰戈尔号上说几句话。我也曾答应了,但这一时游济南游泰山游孔陵,太乐了,一时竟拉不拢心思来做整篇的文字,一直挨到现在期限快到,只得勉强坐下来,把我想得到的话不整齐的写出。”
郑振铎给的这篇命题作文,徐志摩写得想像奇幻,词藻华丽,虽然选择写的是泰山观日出,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济南的美好感情清晰可见。
泰戈尔是1924年4月12日抵达中国的。从1923年早春,泰戈尔访华的事情就开始安排。泰戈尔的私人秘书、英国人恩厚之(英文名字爱尔姆赫斯特)先到北京大学,称只要中方承担旅费,泰戈尔即可成行。但即使这样,当时北京大学也无法承担接待任务。恩厚之于是找到了徐志摩。
徐志摩听了非常高兴和激动,因为他从心底里对泰戈尔非常崇拜,听到泰戈尔能来访华,当然要力促成功。在与梁启超商讨后,梁启超立即以讲学社的名义发出了邀请,泰戈尔一行得以顺利成行。
泰戈尔在访华期间,从南到北,先后遍游上海、杭州、南京、北京等城市。
徐志摩全程陪同泰戈尔,在紧张的行程安排中,徐志摩特意挑选要在济南短暂停留,他陪着泰戈尔走马观花般看了看济南,并邀请泰戈尔在济南作了一场演讲。
因为王统照是山东人,泰戈尔的演讲就由王统照做翻译,演讲反响非常强烈。
4月22日,徐志摩陪同泰戈尔从济南继续北行,经过天津,到达北京。
这次属中途逗留性质的旅行,行色匆匆,诗人并没太多时间再细致游览,不知他心中是否有憾。
但如此行色匆匆中,一定要再晤济南,足可见诗人心目中对济南喜欢到什么程度。
此后,徐志摩足迹再没有踏上过济南,但他与济南仍有一些联系。担任过山东大学校长的赵太侔,于1929年被任命为山东省立实验剧院院长后,曾聘请徐志摩和洪深、梁实秋等一起任通讯导师,剧院就设在济南,徐志摩非常高兴地接受了聘请。
风神潇散旁若无人的徐志摩
最能看出志摩对生活的激情,和他的充溢的诗情的,该是这么一件事。是1922年夏天吧,一天中午,正在房里看书,房东的小女孩列兰,跑来说要“打震”(打雷闪电)了。志摩一看,窗外果然完全矿灰色,一阵阵的灰在街心里卷起,路上行人都急忙走着,天上已经垒好无数的云团,只等信号一动就下。他赶快穿上他的袍,戴上方帽,拿了雨衣,出门骑上自行车,飞快向校门赶去。一路上雨点儿已经雹块似的抛下。河边满树花开的栗树、曼陀罗、紫丁香,一齐俯首觳觫,专待恣暴,但它们芬芳的呼吸,却彻浃着重实的空气猛烈地袭来。
路过温源宁的房间,敲开房门冲进去,一把扯着往外跑,说快来我们到桥上去等着。这一来把源宁怔住了,问等什么在这大雨里。志摩睁大了眼睛,孩子似的高兴地说:“看雨后的虹去!”
源宁说他不去,劝志摩趁早将湿透的衣服换下,再穿上雨衣出去,英国的湿气岂是儿戏,不等他说完,志摩一溜烟地跑了。刚到校门口,满天几乎漆黑,雷声已动,门房迎着笑道:“呀,你到得真巧,再过一分钟,你准让阵雨漫透!”
“我正为要漫透来的!”
……
他站在校门外,正专注地看着西方渐次扫荡满天云锢的太阳,偶然转过身来,不禁失声惊叫。原来从校友居正中直到河的左岸,已经筑起一条鲜明五彩的虹桥。
在所有的争论中,大体说来,徐志摩的态度都是平和的,从来没有疾言厉色,恶语伤人。是出自他的平和的天性,也是谙熟了英国绅士的风度。不是没有例外,比如对鲁迅。
徐志摩不说鲁迅的好话,鲁迅也绝不给徐志摩一点好脸色,这是人们对两人关系的整体印象。大致说来是不错的,小有出入的地方是,起初可不是这样,至少有一次,徐说过鲁的好话,鲁也给过徐好脸色。
1924年2月21日,徐志摩在致他的英国朋友魏雷的信中说:“我们一个朋友新出了一本《小说史略》(鲁迅著)颇好,我也买一本寄给你。”能说“颇好”,可见是看过的。
这本看过的书是从哪来的呢?
是鲁迅送给的。
在北京图书馆的书库里,藏有一本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上册,扉面上有徐志摩的手迹:“著者送我的。十三、一、一。”
查《鲁迅日记》,1923年12月11日收到“孙伏园寄来《小说史略》印本二百册”,大部分寄售,留下一部分赠送朋友和同事,约五十册的样子,胡适、郁达夫等人都收到他的赠书。直到30日还“赠钦文《小说史略》一册”。送徐志摩书,当在这段时间。有人说不签名说明鲁迅与志摩关系不密切,这是后人的推勘,未必是当时的实情,横竖不过是一本书,不必赋予那么多的意义。见了面顺手送与,不也透着一份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