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芭蕾舞剧编导肖苏华说红楼

(2007-04-05 14:16:08)
分类: 芭蕾史纲
 

芭蕾舞剧编导肖苏华说红楼


    广州芭蕾舞团大型现代芭蕾舞剧《梦红楼》与2007年1月26日在广州首演。深感有周星驰电影“无厘头”的味道,剧中把观众熟悉的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人物,塑造成“时尚”的型男索女,只有“贾母”的形象,才有点《红楼梦》中的影子;更有甚者,剧中还出现了“手机”、“直升机”等,并称这是用“布莱希特”理念做成的“填空题”,目的是要观众自己思索并寻求与导演的沟通。《梦红楼》的编导肖苏华说:“在《梦红楼》中,我们是在颠覆,通过解构原著《红楼梦》,讲我们自己的故事,反映现代人的生存状态。《梦红楼》中没有一个情节跟原著《红楼梦》的相同。”

    阳光大男孩梦入“红楼”

    广芭大型现代芭蕾舞剧《梦红楼》中讲一个现代阳光大男孩回家,打开电脑阅读《红楼梦》,开始做梦进入“太虚幻境”,与传说中的“金陵十二钗”嬉戏,并不顾“唇红眉翠”的宝钗,选择了如“娇花照水”的黛玉,开始了一段千古传颂的“木石之恋”。宝玉送玉给黛玉不成,丢玉时遭贾府的最高统治者贾母的殴打,在他昏迷不醒的时候,黛玉满怀哀伤地来看他,两人陶醉在甜蜜憧憬之中并为自己举行婚礼,贾母巧行调包计,把新娘换上了宝钗,黛玉悲愤交加,含恨死去。黛玉一死,宝玉变得茶饭不思,默默地“葬花”,把憧憬统统埋葬。之后宝玉的思念带着他进入了“梦中梦”,与黛玉跳起了一段“人鬼情未了”。最后宝钗疯了,贾母也摔倒在轮椅上。这时,现代阳光大男孩就从”太虚幻境“中苏醒过来,玩起现代歌舞,永不言败地奔向新生活……

    剧中很多地方“搞怪”得让人出乎意料。比如演到宝玉与“金陵十二钗”嬉戏的时候,这些古典美女们竟玩起西班牙斗牛,拿着“红斗篷”戏弄宝玉;宝玉丢玉之后,一众蓄着“精短头发”的小厮出来找玉,舞蹈中竟用上了放大镜、应急灯;宝玉与黛玉憧憬未来的时候,舞台上出现两架直升机,空运新郎新娘的结婚礼服;贾家衰败后,在疯人院里,贾母坐在轮椅上,旁边有个小厮在打手机,背景是一段京剧唱腔般的哀怨戏剧乐,宝钗拿着红斗篷斗牛似的“斗”贾母。
 《梦红楼》的趣味就有多少

    为了深入做好《梦红楼》这道“布莱希特”式的“填空题”,他是这么总结的,说起“四三二一”,“四”就是“非常中国、非常现代、非常精致、非常通俗”,“三”就是“保持芭蕾的审美特征、保持与原著《红楼梦》千丝万缕的联系,保持导演的个人表达”,“二”就是进行了“两个理念在世界首开先河”,一就是“一部跨越舞剧70年滞后状态的现代芭蕾”。肖苏华说:“我们不是在恶搞,这部剧观众接受多少,趣味就有多少。”

    肖苏华表示,《红楼梦》这个题材永远都很“热”,国内现在光是改编的舞剧就有5部,广芭这次改编《红楼梦》,运用怎样的理念是个关键问题。他说,《梦红楼》实现了“两个首创”——世界上第一个用“布莱希特戏剧体系”创作的芭蕾舞剧。他说:“布莱希特戏剧体系的核心,或者说它讲故事的方式,就是一种间离化效果或者说是陌生化效果,它清楚地告诉观众我这是在演戏,你千万不要当真,但观众拥有充分的主动权,他们会主动地与演员、导演取得对话和交流。”他举例说:“比如《梦红楼》中的‘憧憬’一节,讲到宝玉见到黛玉共同憧憬未来,舞台上空出现两架直升机,带着他们的结婚礼服在飘舞,《红楼梦》时代本来是没有直升机的,这时候间离化效果就出来了,观众会很主动地试图去与导演交流思想,探讨剧目没有直接交代的意图,享受做‘填空题’的快乐。诸如此类的间离化效果通篇都是,比如说到小厮们戴着‘拳击手套’、贾母用‘指挥棒’指挥殴打宝玉。当然我们在制造间离化效果,却又不是因为间离而间离。比如说贾母为何拿的是‘指挥棒’?我们认为,在原著的宝玉事件中,都是贾母在实际操作的,所以主要的封建势力代表就是贾母,我们让贾母拿‘指挥棒’,其实就是真正钻进了原著的精神里头。当然,这里观众会主动地填空,自己来解读‘贾母拿指挥棒’一节。”

    说到第二个“首创”,肖苏华这么解释:“我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舞剧把古今中外的元素集中到了一个舞剧中去整合创作,《梦红楼》就实现了这一点。剧中不但出现了直升机、拳击手套、指挥棒、遥控汽车、放大镜、应急灯等,我们还用到西方的斗牛红斗篷来贯穿贾府的衰败,‘宝玉葬花’一节还出现中国的‘金属转椅’等等。”

    肖苏华强调《梦红楼》突出《红楼梦》的颠覆意义,讲的是自己的故事,通过一个现代青年“一梦红楼”来影射现代人永不言败的生活。不但没有一个情节跟原著一样,剧中宝玉的“脑子是现代人的脑子,服装也时尚现代,只是身体才是宝玉的”。                                                            

    至于舞蹈,肖苏华说:“《梦红楼》的舞蹈语言特色是离开古典芭蕾的那种程式化语言、死板性动作,定位是有中国风格的现代芭蕾舞蹈语言,身体会变得更自由,不受任何动作、程式化的限制。”他举例说:“宝玉挨打时开口唱歌,唱响的是罗大佑的音乐,这些场面要多通俗有多通俗。为什么会用罗大佑的励志音乐?因为《梦红楼》中的宝玉永不言败,他挨打时唱着歌站起来,梦醒后回到现代社会遇到重重阻力的时候,他还是唱着歌永不言败,这表达了现代人奋斗不息积极入世的生活理念。”

    对于这些创作“理念”,会否引起熟悉《红楼梦》的观众的反感?肖苏华说:“我们不断地给观众制造惊喜,如果他们真的反感,也是一种主动交流的表示,我个人倒希望观众在自己做‘这编导究竟在干吗啦?’这道填空题时充满争论。”                                                                   《梦红楼》中,宝黛的双人舞使用了一些托举、翻转等非常现代的动作。国内首部融合了大量荒诞手法创作的芭蕾舞剧,连主创人员都表示难以预计《梦红楼》的成败,并做好了挨骂的准备。《梦红楼》的始作俑者,与芭蕾结缘近60年的著名舞蹈编导、国家一级舞师肖苏华表示,古典芭蕾过于僵化,而融入现代舞元素的《梦红楼》追求的是一种现代人的表达,这样的创意和颠覆,恐怕也是他以后的作品都难以超越的!

  

  肖苏华:不止一个人问我这个问题。现代青年不一定要唱流行歌,主要觉得这首歌表达的内容很朴实,“姐儿头上戴着杜鹃花,迎着风儿逐浪和彩霞……”多朴实呀,这跟宝玉的性格有点像,很执着。宝玉用唱歌来表现他不想屈服,但歌词表达的内容跟反抗没有太大关系。

  
  肖苏华:梦中的宝玉是失败的,最后选择了出走;而青年在梦醒后脱掉宝玉的衣服,把它往地上一扔,是想说“那不是我,我不是宝玉”,那么“我”是怎样的呢?就有了后面他在红灯前一路奔跑着往前的情节。结尾本还想用一面玻璃墙来表现它给青年无形的压力,但现在用幕布同样也是表现他在压力下有勇气站起来。

  
  肖苏华:现代舞版是05年北京舞蹈学院01级现代舞专业的毕业作品。剧情基本一样,但形式变了,表达也就不一样了。比如说在一些道具的使用上,原剧表现宝玉在宝钗和黛玉间徘徊是用了红绸在互斗,现在是没用道具的;又比如“找玉”那一幕原来用的是吸尘器,现在是用放大镜、应急灯;“解闷”一幕用小汽车、机器人也是原来没有的。

  

  肖苏华:对,这些动作可能不好看,但是我看的时候觉得舒服。它表达的是现代人的审美,而不是古典芭蕾的审美。我搞芭蕾50多年,10多年前我就说过,古典芭蕾已经不是我的追求,它过于僵化、程式化了,动作都是千篇一律,可能你看了一个动作就知道下一个动作是什么。我想要的是一种内心,一种现代人的表达。在国外,有时芭蕾艺术与现代舞几乎是分不开了,很多跳现代芭蕾的都不穿胶鞋。对我来说,表达是第一位的,动作很漂亮,但没有表达是没用的。当然,观众可以有他们的角度和审美,就像张艺谋的电影,有人骂也有人叫好,我们也做好了挨骂的准备。《梦红楼》也不是说很完美,“入梦”一幕我们就修改了七八稿,整部剧临演出前还在改,还在斟酌,并不是说它已经是一块“宝玉”了。

  
  肖苏华:你可以编古典芭蕾,可以不使用荒诞手法,但很多编导更多的是在讲别人的故事,缺乏一种自我的表达。我们看不出他想说什么,只知道他在说别人的话,这对观众、对现代人的关照太少了。

  

  肖苏华:《梦红楼》不会是我的收山之作,但在这之后,我可能不会有更好的作品了,主要是创意上很难超越。一个作品,我觉得创意和结构是占70%的,语言只占30%。创意要独特、新颖、有现代感。说不定我的下一部作品是回归传统,但也一定会有新意。希望观众可以了解,芭蕾绝不仅仅是看一个《天鹅湖》,绝不仅仅是一种样式,如果只看这么一个100多年前的剧目,对观众来说是一种损失。

  肖苏华:他们理解的程度也许要比国内的观众高。即使没有读过《红楼梦》,他们不知道贾母是宝玉的奶奶,但是看到这个老太太鞭打宝玉,也知道是什么意思;即使不知道林黛玉薛宝钗,他们也知道宝玉在两个女孩之间做出了选择。
    芭蕾作品应当呈现多样化的!18世纪是戏剧芭蕾,19世纪是古典芭蕾,20世纪是现代芭蕾,21世纪会用怎么样芭蕾方式来表达,我们拭目以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