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族芭蕾舞剧《二泉映月》解析

(2007-01-30 19:18:00)
分类: 世界经典芭蕾舞剧
民族芭蕾舞剧《二泉映月》解析 
    以民族经典乐曲《二泉映月》及它的作者阿炳的人生为素材,生发出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作者将男女主人公定名为泉哥和月儿,寓意深长,他们生长于江南水乡,身上凝聚着水乡的钟灵之气,他们的性格就像江南的泉水和明月那样澄澈和皎洁。泉哥生于旧中国民间,却有天赋的音乐才华,江南的风物和生活是他创作的源泉,优秀音乐的洗礼熏陶出他高尚的气节,而他经历的人间疾苦则使他变得坚强。月儿有江南女子的美丽和善良,有对爱情坚贞不屈的品格。他们是生活在苦难之中的民众,但他们敢于对恶势力进行不屈的抗争,不下跪乞求,不忍辱偷生,他们为追求自由与幸福奋斗。泉哥和月儿的形象就是中华民族灵魂的象征。
    《二泉映月》仍以千古讴歌的“爱情”为主题,但它是一全新思维演绎的充满“意境”情调的爱情故事。
   爱情是人类生命之歌。怎样去表现人类生命之歌,不同艺术家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二泉映月》以刺绣女月儿与琴师泉哥的悲剧爱情故事为主线,歌颂了高尚纯真的人格品质,鞭挞了黑暗社会丑陋、伪善的人性劣态。爱情是人类最崇高、最美妙的感情,舞剧在“翠竹掩月”一场中。将人类美妙爱情与诗情画意般的林翠竹绿景色融为一体,给观者带来浪漫审美的遐想。在“彩云追月”一场中,以幻觉式心理结构方式表现了泉哥与月儿的幸福憧憬,给人留下无限的感悟。“古府蚀月”“黄泉沉月”是对泉哥、月儿矢志不渝爱情生命的礼赞。泉哥登立高山顶峰,巍然挺立,表现出浩然之气。犹如滔滔不竭之山洪爆发,磅礴震天之雷鸣的二胡、交响合奏曲,是对舞剧人物宁折不弯的反叛精神境界的传达。“爱情”这千古绝唱,在舞剧《二泉映月》中得到了“意境”升华,达到了令观众难以释怀的审美目的。
    《二泉映月》的形式,虽然没有跳出戏剧式结构的框架,但是,却可以使观者能够从舞剧的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动觉形象等方面入手,明显看出编导独具匠心的创新思维轨迹。《二泉映月》在结构上建立了一种很强的“形式感”--这是一种“尖锐对立”的形式感,体现了编创者“在美的氛围中来表现悲、在悲的冲突中来毁灭美”的创作意图,也使得四幕戏的每一幕都由具有强烈反差的两场戏来构成。这种“形式感”非常有效地强化了舞剧的“戏剧性”,使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舞剧之悲,在于人心向善而黑暗社会助恶,在于爱的情绵绵不绝而爱的人生离死别。就结构而言,舞剧《二泉映月》可称为“线性结构的块状表现”:从第一幕的“翠竹掩月”到第四幕的“悲湖沉月”,有一条很清晰的人物性格变化成长的线索,使这一舞蹈悲剧的“戏剧性”层层推进、波波撼人。
    视觉形象包含色彩、线条、形状等元素。《二泉映月》的色彩在不同场合运用得恰到好处,在“翠竹掩月”一幕中,以翠绿色表现江南春色,来映衬故事发生的背景。以主人公泉哥的浅色衣裤和月儿的淡蓝色服饰,来表现男女主人公纯洁美好的艺术形象。以暗红、墨黑和草绿色,来表现江南古镇豪宅和古母、古少爷所代表的阶层及人物性格。以灰、黑、白色等颜色,来表现“黄泉沉月”的沉闷与悲哀气氛。不同场景、不同角色的色彩搭配,均给观者以强烈的视神经刺激,引起观者不同心理反映,达到了舞剧所追求的“意境”效果。“线条”,既指舞台上的动作,又指舞台上演员表演的路线。舞剧中,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代表性动作,舞剧中舞蹈语汇基本由芭蕾舞、现代舞、中国舞等元素组成,经过编导的精心打造,加以动作力度、节奏、幅度的变化,赋予不同性格、情感内涵。舞台上演员表演的路线有长短曲折之分,并被赋予了不同的情感内涵,如泉哥与月儿的舞蹈线条多以曲线、波浪线为主、给人以甜美、清纯、可爱、悲哀、柔婉之美感。而古母与古少爷动作与移动路线则多以直线和突折的线条为主,反映了残暴、虚伪、可恶的人物形象。编导非常老练地运用不同线条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形状”,既指舞蹈造型,又指舞蹈的结构形态。《二泉映月》在舞蹈造型方面,存在不少可资借鉴之处,无论双人舞、三人舞还是群舞结构均具有推陈出新的造型,既有对称造型、异时对称造型、还有不对称之美的造型。舞剧的形式结构也不落俗套,它以传统戏剧式结构为主线,又穿插一些时空交错式的结构,用人物的心理结构方式来表现,构成一个既有垂直线、又有水平线的、纵横交错的形状,也就是“线性中穿插着块状形态”的结构。这类形式结构,虽然常见,但是像《二泉映月》不露雕琢痕迹的艺术作品,实属少见。
    从舞剧的听觉形象来看,舞剧采用的是家喻户晓的民族传统音乐,但是,作曲家没有完全拘泥于传统乐曲之中,而是大胆突破,根据人物情节需要给予创新发挥,将民族乐器二胡与西方钢琴、交响乐队巧妙结合,演奏出清畅泉水、奔腾泉涌、怒浪泉喷的拟人化的气势,分别反映了剧中主人公在不同阶段的思想情感,凸现了主人公高贵的人格品质,留下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形象。
    从舞剧的动觉形象来看,舞剧的动觉形象取得了成功。以往的民族芭蕾常常是下肢芭蕾动作、上肢民族动作的凑合体,不同种类的动作符号被简单、机械地凑合在一起,看起来不伦不类,甚至生硬呆板。而《二泉映月》很少见到这类窘状,它虽然采用了芭蕾舞、现代舞、民族舞甚至戏曲、武术、杂技的动作符号,却经由编导的整合、雕琢、加工成为带有人物思想情感的舞蹈语言,给观者以极大的视觉审美享受,还给人们的心理世界以审美道德的震撼。
    《二泉映月》选择了以戏剧芭蕾为主、借鉴交响芭蕾的创作思维和手法并吸收中国民间舞以及其它艺术表现手段的路。但编导并没有像传统的戏剧芭蕾创作那样过于注重故事情节的交待,削弱音乐和舞蹈的地位,而是强调对舞蹈本体的展示。舞剧创作与一般舞蹈创作不同,它要有鲜明的形象。为此,就必须创造出有个性特征的能够用舞蹈语言明确表达的戏剧动作。剧作为主人公设计的“断弦”和“沉湖”、“刺目”等一系列大的戏剧动作,非常强烈地描写了泉哥和月儿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贵品格,男女主人公的形象也就通过这一系列大的动作而留在了观众心中。
  芭蕾舞剧《二泉映月》把民族音乐与西洋音乐结合起来,把相当民族化的人物性格以及故事情节同芭蕾这种标准西洋化的舞蹈形式结合起来,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汇的新范式。在这部作品中,从男女主人公的性格塑造到戏剧主题的提炼,从舞剧的结构到舞段的编排,更加上音乐主旋律本身就是民族音乐经典,这一切无不体现出浓郁的东方美感、民族风格,应该说,这是一部凝铸着民族精魂的芭蕾舞剧作品。
民族芭蕾舞剧《二泉映月》解析
民族芭蕾舞剧《二泉映月》解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