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芭蕾人生
芭蕾人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459
  • 关注人气:29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莫里斯. 贝嘉首次来华 惊世巨献《生命之舞》(2001.10.24)

(2001-10-24 14:20:08)
分类: 上海国际艺术节
莫里斯. 贝嘉首次来华 惊世巨献《生命之舞》(2001.10.24)
         莫里斯. <wbr>贝嘉首次来华 <wbr>惊世巨献《生命之舞》(2001.10.24)        
 
  世界最著名的芭蕾舞团之一——瑞士洛桑贝嘉芭蕾舞团将于2001年11月6日至19日来华访演参加第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此次演出剧目为舞团艺术总监、当代编舞大师莫里斯.贝嘉所编的《生命之舞》,舞蹈独出心裁地采用了皇后乐队和莫扎特的音乐,由设计巨子范思哲设计所有演员服装,加上舞者深刻的演绎,此剧已赢得世界的肯定。

  《关于莫里斯·贝嘉》
  1927:1月1日出生于马赛;
  1954: 在巴黎创建“明星芭蕾舞团”;上演《驯悍记》(亚力山德拉·斯
     卡拉蒂);
  1955:巴黎:《单身男子交响曲》(皮埃尔·亨利,皮埃尔·苏埃弗);
  1956:巴黎,咖啡剧院:《四季泉》;与皮埃尔及雅克·普雷韦尔合作;
     马赛,前卫节:《柚木》(杰里·牟里冈);
  1957:剧团成为“巴黎剧院芭蕾舞团”;上演《三重奏鸣曲》(贝拉·巴
     尔托克),创作于德国的艾森;《矮胖驼子》(伊格尔·斯特拉文
     斯基);
  1958:《孤儿》(皮埃尔·亨利),创作于比利时的列日;
  1959:《春之祭》(伊格尔·斯特拉文斯基);
  1960:剧团成为“二十世纪芭蕾舞团”;上演《波莱罗》(莫里斯·拉威
     尔);
  1961:贝尔特:《汤豪舍》(理查德·瓦格纳);
     威尼斯福雷斯剧院,芭蕾歌剧院:达里/斯卡拉蒂之夜;
  1962:比利时布鲁塞尔:《维也纳组曲》(阿尔诺德·舒伯格,安东·冯
     ·韦伯恩,阿尔巴·贝尔格);
     德国科隆:《旅行》(皮埃尔·亨利);
     奥地利萨尔兹堡:《结婚》(伊格尔·斯特拉文斯基);
     布鲁塞尔,与玛利亚·卡萨莱:《重寻唐璜》;
  1963:巴黎,与玛利亚·卡萨莱及让·巴比雷:《绿后》;
     布鲁塞尔:《快乐寡妇》(弗兰兹·雷哈尔);
     巴黎歌剧院:《浮士德的沉沦》(艾克特·柏辽兹);
  1964:布鲁塞尔:《第四交响曲》(路德维奇·凡·贝多芬);
  1965:布鲁塞尔:《群鸟》(马诺斯·哈恰达奇斯);
     巴黎歌剧院:《狐狸》(伊格尔·斯特拉文斯基);
     布鲁塞尔之夜:《社会展望学》,包括《变奏曲:为门与叹息而 
     作》(皮埃尔·亨利);
  1966:布鲁塞尔:《罗密欧与朱丽叶》(艾克特·柏辽兹);
  1967:巴黎雷诺·巴罗尔特剧团《圣安东尼的欲望》(古斯塔夫·福楼 
     拜); 阿维尼翁:《当代弥撒》(皮埃尔·亨利);
  1968:格勒诺布尔:音乐剧《波德莱尔》;
     与乔治·唐:影片《舞者》;
     阿维尼翁,与玛利亚·卡萨莱:《无名夜》(圣让·德·拉·科 
     瓦);阿维尼翁:《巴克提》;
  1969:鲁瓦扬:《诺莫斯·阿尔法》(雅尼·埃克那基斯);
  1970: 巴黎体育馆:《火鸟》(伊格尔·斯特拉文斯基),由巴黎歌剧院
     芭蕾舞团演出,
     马赛:《会是死亡吗?》(理查德·斯特劳斯);
  1971:布鲁塞尔,与鲁道夫·奴里弗:《流浪汉之歌》(古斯塔夫·马莱
     尔); 连续第八届纽约“二十世纪芭蕾”之第一届;
     布鲁塞尔:《尼金斯基,上帝的小丑》(皮埃尔·亨利);
  1972:布鲁塞尔:《音准》(斯托克豪森);
  1973:意大利米兰斯卡拉剧院:《无主的锤子》(皮埃尔·布莱兹);
     布鲁塞尔:《茶花女》(威尔第);
     贝尔斯波利:《高莱斯当还是玫瑰花苑》(伊朗音乐剧);
  1974:意大利佛罗伦萨,五月音乐厅:《Per la dolce memoria di   
     quel giorno》(鲁奇亚诺·贝里罗);
     布鲁塞尔:《马拉尔梅之三:陵墓》(皮埃尔·布莱兹);
     摩纳哥蒙特卡洛:《爱对我说》(古斯塔夫·马莱尔);
  1975:布鲁塞尔:《重重皱褶》全本(皮埃尔·布莱兹);
     意大利威尼斯:《Acqua alta》(穆达拉舞蹈学校);
     与巴巴拉及乔治·唐:影片《出生在威尼斯》;
  1976:布鲁塞尔:《我们的浮士德》(让-塞巴斯第安·巴赫,阿根廷探
     戈);巴黎,法兰西喜剧院,与罗伯特·伊尔什:《虚幻的莫里 
     埃》(尼诺·洛塔);
     蒙特卡洛,与玛伊雅·普丽塞特斯卡伊雅:《伊萨朵拉》;
  1977:布鲁塞尔,与弗拉第弥尔:《彼特鲁什卡》(伊格尔·斯特拉文斯
     基);
  1978:布鲁塞尔:《巴黎乐趣》(雅克·奥芬巴赫);
     蒙特卡洛,与玛伊雅·普丽塞特斯卡伊雅:《伊萨朵拉》;
     布鲁塞尔:《诗人之恋》(罗伯特·舒曼,尼诺·洛塔);
  1979:纽约,与让·巴比雷:《生活》(让-塞巴斯第安·巴赫);
     布鲁塞尔:《感悟》(亚瑟·林博);
  1980:布鲁塞尔:《唐璜》(沃尔夫冈·莫扎特);
     法兰西喜剧院:《魔岛的欢乐》(莫里埃);
  1981:布鲁塞尔:《魔笛》(沃尔夫冈·莫扎特);
     巴西里约热内卢:《椅子》(欧杰尼·罗乃斯库,理查德·瓦格
     纳);
     布鲁塞尔:《灯光》(安东尼奥·维瓦尔第,都克塞东蒙,The
     Residents);
  1982:布鲁塞尔:《Wien, Wien, nur du Allein》(维也纳音乐剧,从
     莫扎特到贝尔格);
     《士兵的故事》(查尔斯-费尔迪南·拉姆斯,伊格尔·斯特拉文
     斯基);《Concerto en ré》(伊格尔·斯特拉文斯基);
  1983:布鲁塞尔:《未来弥撒》(音乐舞台剧);
     格勒诺布尔,大剧院:《莎乐美》(理查德·斯特劳斯);
  1984:米兰:《狄翁尼索斯》(理查德·瓦格纳,马诺斯·哈恰达奇  
     斯),斯卡拉剧院,体育馆出品;
     巴黎,夏德莱剧院:《五部“不”现代舞》(Mishima Yukio);
  1985: 巴黎,夏德莱剧院:《比赛》(雨果·勒·巴尔);
     巴黎歌剧院:《运动,节奏,研究》(皮埃尔·亨利);
     布鲁塞尔:《蝙蝠》(约翰·斯特劳斯);
  1986:巴黎歌剧院:《阿莱波》(查尔斯·古诺,雨果·勒·巴尔);
     巴黎议会厅:《七部女帽舞》(米基斯·塞德拉基斯);
     日本东京,与东京芭蕾舞团:《Kabuki》(Mayuzumi Toshiro);
     奥地利萨尔兹堡:《圣塞巴斯第安的殉道者》(加布里埃尔·达奴
     奇奥);
     与斯卡拉剧院,莫奈剧院及萨尔兹堡音乐节联合演出;
     布鲁塞尔:《马尔奥或神的化身》(路德维奇·凡·贝多芬,雨果
     ·勒·巴尔);
  1987:“二十世纪芭蕾舞团”成为“洛桑贝雅巴蕾”;
     洛桑:《列宁红之忆》(皮奥特尔·里奇·柴可夫斯基,The   
     Residents);洛桑:《圆舞曲》(莫里斯·拉威尔);
  1988:巴勒斯坦耶路撒冷:《迪布克》(阿诺尔德·勋柏格,传统音乐
     剧);
     布鲁塞尔:《派特里克·榭罗(已成为舞蹈演员)安排与Mishima
     及艾娃·贝隆的见面》(理查德·瓦格纳,雨果·勒·巴尔);
  1989:巴黎:《1789年…和我们》(路德维奇·凡·贝多芬,雨果·勒·
     巴尔);
  1990:柏林:《指环》(理查德·瓦格纳);
     埃及开罗:《金字塔》(传统音乐);
  1991:巴黎:《悴死》(德国古典音乐);
     洛桑:《塔》(音乐舞台剧,歌词取自卡尔·古斯塔夫·琼格);
     与吉尔·罗曼:影片《喜剧演员的矛盾》
     维也纳:《Tod in Wien》(沃尔夫冈·莫扎特);
     洛桑,与乔治·唐:《尼金斯基》(新版);
  1992:德国雷克林豪森:《C先生》(查利·卓别林);
     罗马:《C先生》(查利·卓别林);
     洛桑维蒂剧院:《A-6-摇滚》(戏剧小品);
     在洛桑创立“卢德拉创作学校”,重组巴蕾舞团;
     洛桑:《最好的官员》(贝拉·巴尔托克);
     洛桑:《耶稣受难像》(伊格尔·斯特拉文斯基);
     洛桑,与茜尔文·古耶:《希茜,不守皇规的皇后》音乐舞台剧
  1993:洛桑:《双人步艺术》(舞剧);
     洛桑:《阿摩罗马》(尼诺·洛塔);
     东京,与东京芭蕾舞团:《M-Mishima》(Mayuzumi Toshiro);
     希腊雅典:《阿蒂纳街小调》(马诺斯·哈恰达克斯);
  1994:蒙比利埃:《李尔王》(音乐舞台剧);
     巴黎:《日记1——伊格尔和我》(伊格尔·斯特拉文斯基);
  1995:荷兰海牙, 与DNT3:《Ich stehe im Regen und warte》;
     洛桑:《天方夜谭》(莫里斯·拉威尔,伊朗音乐,里姆斯基科萨
     克夫);
  1996:两部重要的重演剧目:
     巴黎,巴士底歌剧院:《第四交响曲》;
     雷克林豪森:《当代弥撒》;
  1997:巴黎:《神甫的宅邸既没有失去魅力,也没有失去它花园的艳丽》
     (皇后乐队,沃尔夫冈·莫扎特);
     洛桑,与玛利-克劳德·皮耶特拉加尔及吉尔·罗曼:《Juan Y
     Teresa》(传统西班牙音乐);
     《巴洛克舞会》(十八世纪巴洛克音乐);
     佛罗伦萨,与吉阿尼·范思哲:《贝蒂幻想尤牟》(原著第52次再
     版的背景);
     巴黎:《夜游》(库迪斯·厄古内尔);
     巴黎,与米卡伊尔·巴里斯尼科夫:《钢琴酒吧》音乐舞台剧;
     巴黎,与茜尔文·古耶:《立方根》(豪尔·卡莱洛);
  1998:莫斯科波尔休伊剧院:《变化》(格莱雅森,约翰·左尔恩,雨果
     ·勒·巴尔);
     洛桑,与吉尔·罗曼及克丽斯蒂安·布兰克:《影子对话》(皮埃
     尔·布莱兹);
     洛桑:重演《波莱罗》(莫里斯·拉威尔)及《春之祭》(伊格尔
     ·斯特拉文斯基);
     意大利都林:《胡桃夹子》(皮奥特尔·里奇·柴可夫斯基,约瑟
     芬·穆塞原曲);都林,与卡尔拉·弗拉奇及米卡·凡·赫克: 
     《精致时光》,《“哦!之后的》《好时光》(塞谬·贝凯特)
     
  
  (关于吉阿尼·范思哲)
  范思哲在创立他那些世界名装系列的同时,从未停止过舞台服装设计方面的探索。他在职业生涯的最初阶段,就已经开始了对舞台服装的热爱。
  
  1946年12月2日,范思哲出生于意大利。25岁到米兰,并开始从事时装设计工作。1978年在米兰永恒陈列馆展出了第一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女装系列。他与斯卡拉剧院的首次合作,是1982年理查德·斯特劳斯的《约瑟芬传奇》。舞台以吕奇·维罗耐斯的绘画为背景,范思哲设计了全套服装。随后是1984年唐尼采第的《唐巴斯加尔》,以及莫里斯·贝雅执导的《狄翁尼索斯》。
  1986年无论从奖项还是服装展来看,都是范思哲收获甚丰的一年。巴黎展出的《吉阿尼·范思哲:衣着的时尚》再现了范思哲与几位世界级摄影师(阿伍东,纽顿,潘,等等)之间合作的火花。法国总统希拉克亲自将“巴黎城市勋章”授予这位时装大师。11月,舞剧《马尔奥或神的化身》在布鲁塞尔首演,莫里斯·贝雅编舞,吉阿尼·范思哲担任服装设计。
  
  1987年1月他完成了为理查德·斯特劳斯的歌剧《莎乐美》而设计的服装,该剧由鲍伯·威尔逊执导,在斯卡拉剧院上演;3月31日,还是在斯卡拉剧院,范思哲又为莫里斯·贝雅的《丽达与天鹅》设计了全套舞台服装。6月,范思哲随莫里斯·贝雅访问俄国,他为《舞蹈的白夜》所作的设计在列宁格勒通过卫星向全球转播。大量的全新创作在9月份重新排演的《金钱面具》中又一次得到了充分展现。
  
  12月,莫里斯·贝雅新创建的洛桑贝雅芭蕾舞团上演《列宁红之忆》,我们在海报上又一次看到了范思哲的名字。
  
  1988年3月30日,布鲁塞尔莫奈皇家剧院上演了取材于贝隆夫人生平的芭舞舞剧,范思哲与莫里斯·贝雅再次引起轰动。6月8日,“苏格兰短袍”评委授予这位时装设计师“世界最具创新意识的改革者”称号。
  
  1989年1月,密特郎夫人举办奥尔赛之夜,宣布“范思哲工作室”成立。这天晚上,人们观看了以范思哲与莫里斯·贝雅之间的交往为题材的影片《友谊的幸运》。5月16日,范思哲设计服装,鲍伯·威尔逊执导的歌剧《浮士德博士》开始在斯卡拉剧院上演。5月26日,为纪念法国革命200周年,贝雅邀请范思哲设计《查卡·祖鲁》的服装,这是一出以诗人雷昂波得的生平为题材的舞剧。
  
  1990年,洛杉矶歌剧院举办戏剧节。开幕式上演的,是里查德·施特劳斯的独幕歌剧《随想曲》,范思哲领衔舞台服装设计。
  
  1991年1月7日伦敦皇家艺术学院举办的“戏剧中的范思哲”拉开了帷幕;同时在日本,神户城市美术馆推出以“L’Abito per pensare”为主题的范思哲作品展;10月,威廉·弗西斯在法兰克福的Statische Buhnen把他的芭蕾搬上了银幕,用的也是范思哲的服装。
  
  1992年慕尼黑展出“戏剧与时尚”,展出范思哲最新创作的系列舞台服装及时装;5月底,著名流行音乐大师艾尔顿·强,为表达他对范思哲服装风格的无条件的仰慕,请求范思哲专门设计他全球巡回演出的舞台装;9月14日在纽约,范思哲出现在意大利对外贸易研究院,参加名为“摇滚及规则”的慈善盛会,这次开幕式上展出的全部收入都将捐献给为爱滋病而斗争的AmFar机构。
  
  1993年2月1日,美国时装设计师委员会授予他美国奥斯卡时装奖;3月,莫里斯·贝雅在伦敦桑德莱·威尔士剧院演出芭蕾《希茜公主——目无规矩的皇后》,茜尔薇·格兰领衔主演,范思哲服装设计。
  
  1995年3月3日,在全球第一的华盛顿肯尼迪中心,美国芭蕾剧院上演汀拉·萨普编舞的最新舞剧《离天堂多远》,范思哲服装设计;12月3日,纽约,艾尔顿·强把VHI时装奖和音乐奖授予吉阿尼·范思哲,奖励他对于世界音乐时尚的特别贡献;12月4日就任纽约大都会艺术馆高级服装展的赞助人,他的展品归艺术馆长期保存。
  
  1997年1月,莫里斯·贝雅用“皇后”乐队和莫扎特的音乐编排了一出新舞剧《神甫的宅邸,既没有失去魅力,也没有失去它花园的艳丽》,范思哲为它设计的舞台服装非常简练,却极为突出穿着者的个性;6月25日,佛罗伦萨柏柏利花苑上演莫里斯·贝雅根据原著第52次再版而改编的舞剧《贝蒂幻想尤牟》第一幕“巴洛克——坎东舞会”,范思哲服装设计,剧中的男装系列,以及对98春夏流行女装的预见,是举世罕见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