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世界经典芭蕾舞剧 |
作曲:圣桑
编导:福金
michel
fokine(1880-1942),著名芭蕾舞编导、改革家,生于圣彼得堡,1889年进入帝国芭蕾舞校,九年之后毕业,进入马林斯基剧院任独舞演员,1923年定居纽约,1942年死于纽约。除《天鹅之死》之外,他创作的舞剧还有《仙女们》、《火鸟》、《玫瑰仙子》、《彼特鲁什卡》。
首演:1905年由巴甫洛娃首演

在淡蓝色的月光下一只雪白的天鹅静静地飘游在湖面上。她忧伤地低着头,轻轻挥动着翅膀,犹如在唱一首告别的歌曲。突然她展开双翅飞向天空,但已经体衰力竭,再也不能自由飞翔了。然而长空在召唤,生命在呼喊,她那鼓足全部力量、不屈不挠地立起脚尖的舞姿,好象要离开湖面。但在与死神搏斗中她已筋疲力尽,身体无力地倾向前方,然而她又慢慢地直起身体,开始原地旋转,似乎又产生了一线希望,表现出了天鹅对生命的热爱和渴望。但生命是有限的,天鹅终于没能摆脱死神的阴影,她跪下来渐渐地合上了双翅与世永别了。
--这就是《天鹅之死》,一部福金专门为巴甫洛娃创作的作品。在这个舞蹈中没有什么惊人的技巧,但短短的两分钟内,巴甫洛娃以其细腻的表演与超凡的舞蹈天才,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死中求生的天鹅形象,使《天鹅之死》成为芭蕾史上流传最广的节目,而现代芭蕾舞女演员莫不以出演《天鹅之死》为荣。
据舞蹈设计者福金的回忆,这个舞蹈的编排总共不过几分钟。过程是这样的,一天,刚成为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演员的巴甫洛娃来找福金,请他为她创作一个单人舞,她要在皇家歌剧院合唱团的艺术家所举办的音乐会上表演。那时福金正迷上了曼驼林,他在朋友的钢琴伴奏下演奏圣桑的《天鹅》。听到巴甫洛娃的请求,他不假思索地问道:“你看圣桑的《天鹅》怎么样?”她立刻意识到天鹅是她最合适的角色。“当我瞧着这瘦伶伶的巴甫洛娃,心想她好象天生就是扮演天鹅的。”于是马上动手编排,舞蹈动作很快就定型了。“那几乎是一个即兴之作。先是我在前面跳,她在后面学,然后是她跳,我在旁边摆弄她的手臂,纠正姿势的每一个细节。”
“象这样一个小品竟能风靡整个世界,可称得上一次芭蕾‘革命’,它体现了旧式舞向新式舞的过渡,在这里我运用了传统的服装和古典舞技巧,因为高难度的技巧是必要的。但人终有一死,因而舞蹈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表现技巧,而应该创造出一种在生活中坚持不懈、奋力抗争的形象。《天鹅之死》,仅用四肢是无法表现其深刻做含意的,它需要整个身心,它不仅给人以视觉的享受,而且能够激励情感和丰富想象。”

动了世界。1910年她组织了自己的小型芭蕾舞团开始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在长达二十年之久的旅行演出中,她到过中国、埃及、南非、乌拉圭、智利、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等44个国家,行程50万英里,演出数千场,观众不计其数,她一年要穿坏2000双足尖鞋。即使在交通工具发达的今天这也是难以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