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消减城乡消费差距的希望在哪里?

(2005-09-08 18:17:32)
分类: 经济观察
消减城乡消费差距的希望在哪里?


为期三天的“21世纪论坛”在京落下了帷幕。在这三天里,来自各界的精英人士就未来几年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谋长划短,共襄国计,着实让人们对国家经济未来的发展增添了更多的信心。

然而,当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在此论坛上郑重披露一系列关乎城乡经济发展现状的资料时,凝重的气氛不仅让每一位参会者备感忧虑,而且它迅速蔓延到会场之外,再次引发了更广层面、更多人的关注与思考。

“从总体上看,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只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初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整整落后10年。”——笔者以为,无论目前我国城乡消费水平是否仅仅只有10年之差别,但邱晓华的这番总结不仅已道出了当前城乡消费水平落差加大的严峻现实,而且他再一次击中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路上的隐痛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全国13亿人口,近60%生活在农村。2004年末,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还有2610万人,有4977万低收入人口仅能勉强解决温饱问题。

每一个关注中国宏观经济的人都会发现,近几年来,由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巨大,城乡差距随之出现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权威统计资料表明,2001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869.6元,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2366.4元。从当年的这两个指标来看,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已经相当大——即使考虑到社会福利因素,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也达到了4:1。而按照邱晓华这次披露的新数据,承蒙国家采取多种惠农措施的恩惠,2004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936元,实际增长6.8%——虽然至此我国农民收入终于走出了“八年徘徊”,但城乡收入差距还维持在3.21:1的紧张地带。

对于广大的农村居民来说,城市居民所消费的汽车和住房无疑都是“奢侈品”。笔者认为,无论是站在感性的角度还是理性的角度,我们考察城乡消费水平的差别,最现实的莫过于对教育和卫生的消费现状、以及相关支付能力。基于这样一个对比的角度,透过邱晓华披露的另外一组数据,我们却看到了弥漫于城乡消费鸿沟上的又一层雾水——

他说,目前,我国城镇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乡村的3.4倍、6.1倍、13.3倍、43.8倍、68.1倍。而全国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只有10%左右,90%以上的农民属于自费医疗群体;相比之下,城市合作医疗的覆盖率则达到了42%。

不可否认,我国城乡差距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但更应该清醒认识到的是:城乡收入、城乡消费水平差距巨大的小康社会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小康社会。这是近10年来我国在奔向小康这一宏伟目标过程中所总结出来的切身经验。换言之,有效缩小城乡差距,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但如何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回避课题。

众所周知,在中央提出的落实“五个统筹”的要求中,统筹城乡发展排在首位。城乡收入的差距注定了城乡居民在消费水平上所形成落差的现实,这种简单的因果关系告诉我们,要想切实消减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在消费水平上的鸿沟,其根本之策还在于真正设法缩小其收入的差距。

令人欣慰的是,目前,我国已经开始从总体上着手于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战略布局。譬如,今年以来,国家已经在财政、税收和其他社会经济政策方面开始向农村倾斜,努力抑制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减缓差距扩大的强度。

邱晓华此间提出的建议也声声在耳。他说,要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多地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以“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市支持农村”为指导,建立城乡互动的协调机制;为农民工进城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让农民进得来,留得住;深化土地、金融等改革,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笔者认为,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要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还大可能,但采取措施防止差距的过分扩大,是极为必要的。因而,从长远看,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必须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结构,深化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此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农民充分就业是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国家还应制定更完善的政策,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农村人口的有序流动。农村人口流动是经济资源合理配置的需要,是实现地区、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措施。近几年来的实践表明,农民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近已成为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并为缓解城乡差距扩大所带来的各种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报驻京记者 郑春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