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济桥
(2019-01-22 09:45:31)
标签:
文化历史蓟州交通 |
分类: 杂谈曲艺 |
永济桥
永济桥是蓟县古老的大型桥梁之一,在城南五里处,全桥用块石和板石筑成,按现在河床的宽度和历代维修状况推断,在清代以前这座桥的长度至少在130米以上。始建时间没有文字记载,应在明初或以前。明代天顺庚辰(公元1460年)重修。“永济桥”桥名的意思是永远解除人们通行的痛苦。在万历甲辰至丙午年间(公元1604——1606年)再次进行维修加固,并将这座桥延长二十丈五尺,当时桥宽是二丈一尺五寸,高一丈九尺。中华民国三十三年《蓟县志》“增修永济桥记”中对明代这座桥的壮观有这样的描述:“坚若砺矢,矫若长虹”,“郡民之往来者,足相踵,肩相摩,而欢呼相属也”。“永平辽东轮蹄之经过者日百千计,而晷刻无滞也”。展现了这座石桥坚固的建筑结构、雄伟的英姿和密集的交通量。
到了清代,因沽水(今州河原称沽河)迁徙无常,永济桥曾多次被淤塞与地面相平,积水弥漫,汪洋一片。到了冬季和春季只好搭木桥而行,夏天靠船舶摆渡。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知州陈廷柏曾劝捐建造了两只船,用于拜读来往行人。可见清代这里仍是交通要道。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沽河再度南迁,永济桥从此变成陆地,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于中华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桥石被拆除后,因地势低洼,雨季积水交通不便,又在这里搭设了临时的草便桥,名为“五里桥”(因在城南五里得名)。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在日本侵略军进行“五次强化治安”大扫荡之时,蓟县抗日军民为了阻止敌军通过,将此桥烧毁。以后因日本侵略军在蓟县强迫民工大修“警备路”,道路西移,这座桥一直没有修复。这座桥虽然已失踪迹,但它的建筑规模和在交通史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劳动人民的建筑才智,在蓟县的公路交通史上是占有重要地位的。
附:永济桥记
监察御史
桥之创无文可考,永乐间水大作,河因徒于北,而桥淤塞为平地。正统戊午(1638)守土者,一尝併力疏通,未几复南。因循岁月迄今三十余年,冬涉夏渡,民甚苦之。天顺庚辰(1460)守备蓟州暑都指挥佥事刘公辅请于朝,发近军二千人,惟时提调,则工部主事夏公澄而敏,实监督之开故道塞旁流凿平地为河者,凡二百八十步,深三寻,广十丈,因惟顺其水性之自然厥功亦云劳矣。而复垒石为桥,民之趋势,不以为劳,而且以为乐焉。所谓以佚道便民,虽劳而不怨,良有以也。始工于是年二月己未落成于三月己卯,镇守蓟州等处右参将马公荣既而往劳,请予题桥名为文记之,且欲勒诸贞珉以告将来。予惟古人兴作,必籍乎民力而立石必出乎民心,如灵台灵沼是也。已名可轻题乎哉?虽然不可止者,乃召众而谓之曰:“河之为病甚矣!创桥之人得非永济人乎?”众曰:“然。”“桥之淤塞久矣,今日开通得非永济人乎?”众曰:“然。”“桥既通矣,水既顺矣,继今以往可免徒涉之患矣!而以永济名桥可乎?”众曰:“善!”遂书为记,桥在蓟门南五里许,名沽河,溃决无恒,特改今名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