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秋韵悠悠 果黍秀秀——浅谈杜康的十首诗
(2014-09-13 09:51:59)
标签:
转载 |
分类: 精品收藏 |
刊登在2013年10月31日《天津日报文艺周刊》上的杜康的《农耕时代》(组诗),由十首诗组成,共79行诗。总体讲,秋味源自诗人内心深处,秋景来自所见所闻的天然底蕴,秋情涌自命泉的质朴襟怀,冬日心里装满对亲人的挚爱。
一、 别样秋味
历来咏秋的佳作,大多是悲秋。如宋玉的《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开篇即慨叹无奈秋已莅临的滋味;杜甫的《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表达出诗人远离家乡的悲苦,国家战乱动荡的悲悒,心忧朝廷期盼平叛的悲戚,全篇体现出一个悲字;辛弃疾的《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则是士大夫的忧国悲愤之情。至于柳永清秋节的悲抑,就更是个人的情怀想抒发了。细细品味这些大家的作品,无不带有浓郁的个性色彩。
杜康的《立秋》,仅有6行,兴、比运用得非常贴切,对荞麦的喜爱,犹如家人一般,其中的故事,更映衬出农民对于乡土的挚爱之情,这滋味,透人心脾。据说有个小伙儿进城住了段时间, 回到家乡,在荞麦地旁用普通话问二大爷:“这红莛儿绿叶开白花的,是什么植物?”二大爷没理他,他又不识趣地问他的父亲,父亲一脚把他踹倒在荞麦地里,他哭着说:“你就是把我打死在荞麦地里我也不知道这是什么植物啊!”这起兴多么有趣,多么内涵丰富,乡土味儿多么浓烈!结句将荞麦比作早婚的少女,又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悲苦和怜悯。
《处暑》,也是6行,这首诗的比、兴相融互映,看似关怀着秋蝉、老马、老人,仿佛与人拉家常,而收尾处突发奇想,牵怀的依旧是庄稼,这是农民一年的期盼,淳朴的高粱味道令人回味萦怀,不由得令人想到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况味,其艺术趣味和内心对土地眷恋的情感是一致的。杜康的这两首诗,颂赞乡情,关心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惦记秋蝉和庄稼。诗句平和,细品有秋草和庄稼的味道。
二、 厚重秋景
杜康的秋景,因是朝夕与其相伴相随的家乡自然景观,感情色彩特别浓重,其选取秋景的角度,完全发自内心触须与期盼的自然邂逅,“是他自己的某种独特心境”(柏格森),因此,难于描摹。
《铺天盖地的蝉鸣》,8行诗,是对乡村音乐最恰当的颂赞。蝉鸣原本是自然之音,忽切入了文化传承“——哪里是长亭?哪里又有短亭?”,骚人墨客的佳作与感悟巧妙地契入这蝉鸣之中,引发不同人的不同联想,有了一种质的厚重感。结尾处又比得恰到好处,以瀑布喻蝉鸣,照应开篇的“铺天盖地”,在“大河之滨”聆听着这般声势浩大的蝉鸣,享受自然的乡野之趣,享受自然音乐带来的另外一种现实的快感。同样富于想象的《白露》仅有6行,诗人望大雁南飞,忽然忆起诗歌长河里的诸多美景、佳人,在纷飞的思绪中,映入眼帘的是《诗经秦风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真可谓四两拨千斤,既应景亦抒情。至于李白的 “疑是地上霜”的乡愁,李益的 “受降城外月如霜”,更是使得“一夜征人尽望乡”,这些是诗人的想象,触景咏怀有史的厚重质感。《在秋虫的歌唱里》,以“秋虫的吟唱”言秋日悄然而至,而“燕子平平仄仄地,在天空飞翔”,这种节气变换的写法,赓续了传统。《诗经唐风蟋蟀》:“蟋蟀在堂,岁聿其莫”。秋天了,“及时以礼自虞乐也”,才说时令的虫鸟,又言向日葵熟,从不同的角度述说着家乡的秋,这还不称意,还有许多话要说,结尾处留给人遐思的宽余。杜康这三首诗,尽情地讴歌着家乡的自然景观,传承中华文化的精华,诗句错落,确句句情真,有种厚重感。
三、 博大秋情
杜康诗里的秋蕴涵浓浓的深情,更有股雄壮气概,精神十分丰腴。《寒露》同样6行,却是首英雄气概十足的诗。从“流浪的燕子”联想到人格品味,从“盛开的菊花”忆及真挚的爱,从梦中的鹰,思至可以俯视“平原、湖泊、丘陵、山地”,在空中自由自地看着家乡的山山水水,多么奇妙的构思,多么豪迈的气魄!让人不得不想到诗人是否在梦里变成了这只鹰,犹如庄子的妙答,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哉?”(《庄子·秋水篇》)。《十月的山冈》怀念童稚的纯贞,别具风味。在熟悉的山冈上看到野菊花随风摇曳,许多少年时的往事不期而至,诗人不言自家的淳朴、愚拙和少不更事,却说“那时我的表妹不谙风情”,这里又以一贯的修辞方法,将表妹比作“一群野菊花”,从另一方面衬托这一方面,变换得非常巧妙。诗的灵气在于轻盈,对童年回味而不沉溺其中,这暂短美妙回忆,犹如灵光一现,仿佛“为个人的霎时的飘忽的情感或心境呈现”(克罗齐),又回到“十月的山冈天高云淡/一群喇叭花吹吹打打”。这秋日山冈,平添许多诗的意象。杜康的这两首诗,娓娓地倾述诗人对这里的山冈、平原、湖泊和花草、庄稼都情同骨肉,自信与英雄气概也源自这里的一草一木。
四、 深爱土地
因为热爱这片土地,会遇到许多现实问题,杜康的思考是非常现实和深刻的。《镰刀》,10行,可以说是首哲理诗。当年威风八面的镰刀老了,而与之相依存磨刀石“竟一下子断了”,镰刀的昔日风彩不再,磨刀石生存的意义也就可想而知了。农业的基础离不开土地,这农耕时代渐渐悄然谢世,为现代耕作方式所取代,传递出许多感慨。因此,诗人在结尾处喊出:“秋风吹过,我见到农业扶着弯下去的腰/轻轻哼了声:疼”,这又引起人无限遐想。
《摘棉花》这首诗也是10行,同样诗味绵长。诗人明确讲到:“这是世界最温暖的花”,“母亲自少女起,就不停地摘棉花/曾经的柔荑,如今布满了疤痕”。(《诗经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从一种农活演化母亲常常给人送去温暖,而结尾 “其实母亲也是一朵秋天的棉花啊/她的后辈,会流着泪,轻轻将她摘下”。 这里诗人既有陶渊明的“纵浪大化中,不忧亦不惧”(《形影神》)的豁达,又孕含着浓浓的情和深深的爱,母亲常常将温暖送给别人,她的后辈也会承继这美德,送温暖给别人,同时也温暖自己,诗意非常缜密。
《大寒》是首兴和比俱佳的好诗,饱含诗人浓浓的情谊,对小城、对邻居、对小城的街衢,都怀有脉脉深情。其艺术趣味与陶渊明的“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有异曲同工之妙。仅就这首诗而言,虽然诞生在蓟县,但其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与时代脉搏相呼应。中国梦,落实到每位中国人,则是真心实意热爱自己家乡,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从事的本职工作中去,凝聚成巨大能量,实现中国梦,而杜康的这首诗恰恰传递着这种真挚的情愫。因此,我们有理由说,这首诗不只位列天津当代诗选而无愧,还应属于中国诗歌大家庭里的一位优秀成员。
这十首诗,是编辑从杜康的获奖诗集《农耕时代的挽歌》中遴选出的。感谢宋曙光老师的慧眼,使我们得以看到杜康诗的特性。
总体讲,杜康的诗看似平淡实则味浓,如山里的景致,细细观赏,才能领悟其中美妙,带有土地气息、果黍味道和虫鸟啼鸣的美妙,且妙在有会于心,非常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