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绘画创作随笔 作者:刘金华
(2011-03-03 10:37:33)
标签:
转载 |
分类: 精品收藏 |
我出生在一个农民的家庭里。
自幼喜欢绘画,画了几十年的画。几十年来绘画伴我成长,伴我生活,伴我忧愁,伴我欢乐。绘画使我废寝忘食,绘画使我不务正业,喜欢它不知是对是错,亦不知是福是祸。
上高中的时候我画了一幅反映农民题材的工笔画《风雪送暖》,参加了天津市美展,并被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年画,同时载入画册。从那时起我便喜欢上了画农民。
农民是一个即崇高又落后的字眼,民以食为天,农民生产的是粮食,他们是崇高的。但农民这两个字又往往和贫穷、落后、愚昧、无知联系在一起。使他们成为社会最底层的代名词。然而农民的勤劳、朴实、善良、直率和与世无争的性格是人所共知的,我爱农民,故频频画之不厌。
我笔底的农民是平凡的,也是崇高的。我试图打破传统绘画的条条框框,用一种嬉笑怒骂的创作语言来表现我心目中的农民,虽然很难,但也充满信心。
有的朋友曾经说,看到我的画就想笑,甚至怀疑我在作画的同时就一直在笑。这个问题我可以坦率的告诉大家,答案是否定的。有的人喜欢把农民画得很苦,是的,农民的确生活的很辛苦,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世世代代遵守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游戏规则,他们勤勤恳恳的做事,老老实实的做人,然而他们得到的回报是最少的,生活水平也是最低的。但是他们苦中有乐,我更愿意表现他们快乐和无忧的一面。所以我笔底的农民多是欢乐的。李可染大师曾经说过:“艺术作品就怕骚不到痒处”。是的、只有“搔到痒处”,才能和观者产生共鸣,才能引人入胜。这正是我要追求的东西。至于说我在作画的过程当中就一直在笑,这只是观者的一种猜测,真实的情况并非如此。因为艺术创作是一个艰苦的过程,甚至要经过刻苦的努力劳动,好的艺术品饱含着艺术家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
去韩国搞艺术考察期间,朋友们看了我的画说:“你的作品不是随随便便拿起笔就能画出来的,这样的题材真不知你是怎样想出来的?”这个问题我很难用语言一下子表达清楚。
题材的挖掘对于我的作品来说很重要,也是我在创作过程当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我认为一个好的创意能给作品增加光彩,换言之,题材的好坏也会直接影响作品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善于发现和挖掘好的题材,要比练习绘画技巧更难。因为技法是可以学的,而能够发现好的素材,构想绝妙的构思的本领,是学不来的。这源于多方面生活、知识的积累和修养,要靠灵气。决不是一朝一夕能办得到的。
我的画大多都是表现老百姓生活中平凡的小事。如何把极平凡的生活画的不平凡,把普通又普通的庄稼人画的高级起来,是我要追寻的目标。这需要多方面的修养。除了中国画的诗、书、画之外还需要有更多的其他知识,如文学、音乐等等。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如何在生活中去发现,并挖掘出高水平的艺术素材,使平凡的生活变得不平凡是关键。农民的文化浅薄、思想简单、性格粗鲁等一系列的原始特点,是很有意思的。有些时候甚至可以把他们想像和儿童一样稚拙天真。我很喜欢白石老人的《不倒翁》,一个墨色的小人,手执一把白色的纸扇,题一首小诗“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圆。将汝忽然来打破,通身何处有心肝。”充分揭露了封建官吏的丑恶嘴脸,即风趣又幽默,很耐人寻味。总之要有朴素真诚的自然美,要注意情趣,最好是平凡而有天趣才好。画要有情,作者首先要有情,要怀着一颗天真、淳朴未经世俗污染的童心去观察生活。
一件作品从创作到定稿,光草图就不知画了多少张,时间由几天到几十天不等,有些题材实在画不出来就放下,过一段时间再拿起来画。就这样放下拿起来,拿起来放下再拿起来,有些作品竟然持续了几年时间才完成。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工。在这方面我深有体会。有的作品不是煞费苦心就能想出来的,要靠灵感。好的创意在很大程度上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题材确定了,要画正稿应该容易了吧?我说不然,这种画虽然寥寥数笔,看似不经意,实际每幅作品都应该是精心设计出来的。白石老人管这叫“意匠加工”,是很难的。这里笔墨功夫是相当重要的。非得经过多年的认真学习和刻苦努力不可。八大山人的画简之又简,笔墨精到致极,我非常喜欢。李可染先生说:“中国画是白纸对青天”,( 意思是说用笔直书不打底稿),我觉得很有道理。水墨人物画要做到这点,就需平时大量的观察,不断的写生,把形象溶化在脑子里,做到胸有成竹,用时才能得心应手,举一反三。才能使作者获得更大的自由。绝不是看一眼画一笔,或想一笔画一笔能办到的事。中国画要求的最高境界是“化境”,是“一笔画”,要有连绵不断似出一笔的感觉才对。笔墨简练的随意性,速写的灵动性,要有水墨淋漓的感觉,不要刻意求实,疏简、虚淡、空明、雅丽是一种境界,用笔要简繁适度,虚中见实,似有若无。适当的夸张变形能使画面增加美感,环境以少胜多点到为止,注意自然流露,少修饰。有信手拈来皆成妙境才好。中国的水墨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可控性,甚至是偶然性。笔与笔之间,墨与墨之间既矛盾又统一,就像一首交响曲,每一幅画都有它特有的旋律。有的作品画了几遍几十遍仍不能令自己满意,这是常有的事,一遍就画好的时候不是没有,实在是太少了。所谓废画三千就是这个道理。
自由的造型手法,平和随意的绘画心境,是走向“化境”的最好通道,恰当的说就是在着意与不着意之间,不在意当然画不好,太在意也就使自己失去了自由。用老甲先生的话说:“精心策划的作品,让人们感觉是玩出来的才是最好的作品”,这叫做自然天成。总之要让观者从中得到的乐趣,
正是:农家小景真有趣,桩桩件件平凡事。
以上所写是我在绘画创作当中的一点体会,如有不妥还望专家、同道及观者朋友给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