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桥上的碑刻题名
(2014-05-09 14:58:48)
标签:
杂谈 |
分类: 文化古镇——安海 |
安平桥上的碑刻题名
在“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安平桥上,保存着许多历代重修长桥的石刻碑记和各种题刻,上面详细记载着建桥的历史和修葺等方面的史实。
在安平桥起点桥头水心亭,许多石柱上刻有对联,全都以“水心”二字冠头,如:“水上无波愿大众回头抵岸,心中有佛为世人说法现身”等,充满了佛教色彩。值得重视的是,澄渟院石门上石匾三个字及楹联石刻:“如来境界无有边际;普贤身相犹如虚空”署名沙门一音,是民国29年(1940年)弘一法师的字迹,字体清逸,独具一格。
走过一段清康熙年间填筑桥头而成的桥上小街,你别漏掉一民居门前立有一段石牌坊残柱,上刻有“此生名不朽万古流芳”字样,而另有一段石坊柱被移用到邻近一工厂的大门上成为石门横梁,抬头可见石刻文字。
现在人们习惯以望高楼为安平桥的正式起点,因为从这里起有了桥栏杆。这座“桥头堡”上有“望高楼”、“金汤永固”等石刻,是清代同治甲子(1864年)仲冬重修时里人黄章烈题的。背面有“寰海镜清”4个大字石刻,为“合镇公立”。望高楼下东面小房间里还平放着一块刻有“听潮楼”3字的石刻匾,据说是从海里挖出来的。
安平桥中心的中亭是碑刻最为集中的地方,简直可称其为小“碑林”。著名的“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出典”就在于中亭佛殿前的石柱楹联上。这也是清同治丙寅(1866年)荔夏由董事黄恩承刻立的。而最西侧的另一根桥亭石柱上刻的“公定界止籴货诸人越界者罚戏一台”,则反映出清代晋南一带地方戏曲繁盛的史实。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历次修桥的碑刻,共有14方。现存最早的石碑是明代天顺三年(1459年)的《重修安平桥记》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这以后,桥每次大修均有树碑,就各碑文所载,足可见修桥的经费大多靠募捐和乐施而来。
清代乾隆年间的《重修安平桥记》碑文曰:“一方之人乃能乐义急公,集腋成裘,此足以见是镇之风俗厚”。《万古流芳》大石碑为嘉庆十三年(1808年)一月所立,这是刻有募捐人名最多的一方石碑。碑文开头便是“重修安平桥捐题,姓名开列于左,晋江县事今升台湾府知府徐
安平桥历来是晋江南安两县的交通要道。碑文也记载两县共修长桥的史实。几年前国家拨款大规模重修安平桥时,发现了一些古代掉落桥下的石桥栏构件和大石桥梁等。其中有一块巨大的石桥梁上刻有“明万历安平颜嘉梧舍桥梁壹间”等字样。
摘自《古韵•安海》中国地志出版社
作者
相关链接
古韵•安海
一、
四、乡土艺文
五、侨亲乡情
六、名人足迹
七、故园·母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