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安海“番仔楼”掠影
近代的安海作为泉南一带华侨出洋的重要码头和著名侨乡,曾建筑了一些具有异国情调的小洋楼,俗称“番仔楼”,有的中西合璧,有的全部“西化”,钢筋水泥,红砖穹廊,各显风韵。这一幢幢小洋楼,像“凝固的音乐”,给古镇平添了绚丽的色彩。
岁月的流逝,使一些有名的早期“番仔楼”不复存在,但仍然保留了一些重要的有代表性的近代建筑。如早期后库村的“番仔楼”和“七房埕”的“坝灰楼”,都已拆毁不存了。幸好,1963年6月24日,当时在福建省歌舞团担任舞台美术工作的安海人倪耀福先生,曾专门在回乡时对后库“番仔楼”写生作画,留下了两幅不同角度的铅笔素描和油画写生,让我们今天仍可见到这座洋楼的原生态,诚为可贵;有的洋楼已风光不再,由二层变为单层;幸好还有些洋楼完好保存下来,但恐怕总数不到20座。安海楼仔后有2座“番仔楼”,其中一座纯红砖构成,颇具特色,虽规模不大,但那连续多个的穹形红砖廊柱、门面都十分精致美观;高厝围一带也有3座类似的“洋楼”,位于原“灰窑”的一座规模较大,保存完好,有完整的围墙、门楼,是安海现存较好的近代小洋楼之一。在圣殿巷、枋皮巷、西宫、新街、西安村等处也都有“番仔楼”,大多设有环形或半环形阳台、欧式走廊,花瓶形栏杆,开较大的百叶窗,洋楼虽有些破旧,但仍有精雕痕迹,有花木扶疏的小院。
型厝村中也有一座建于民国时期的洋楼,楼顶上有“山川毓秀”4个大字,。我小学时有一同学家住此楼,他的4个兄弟就分别叫做“山、川、毓、秀”。记得小时候到他家玩,感觉洋楼很大,很清幽,鸟语花香,冬暖夏凉,印象美好。
安海的“番仔楼”大多建于上世纪20~40年代,多为华侨所建,也有少数系当地富商的私人住宅。这些点缀在小巷深处的“番仔楼”,在现代的新高楼群中仍然显得那样出众,散发出独特的建筑艺术魅力和历史光芒。(2005.1)
摘自《古韵•安海》中国地志出版社
作者 陈咏民 (养正小学第73组校友)
相关链接
古韵•安海
一、安平故里
二、文物·古迹
⑴ 天下第一长石桥
⑵ 古代金门人捐资修长桥
⑶ 安平桥上的碑刻题名
⑷ 走过五里桥的近代名人
⑸ 五里桥的命运
⑹ 龙山寺的传统艺术与民俗
⑺ 龙山宝地的“龙”
⑻ 明代安海霁云殿
⑼ 奎光阁变迁史
⑽ 安海古庙今昔
⑾ 安海寺庙楹联
⑿ 多塔的古镇——安海
⒀ “白塔点灯,金榜题名”
⒁ 古镇安海的石雕碑刻
⒂ “杏坛”石碑今犹在
⒃ 奇特的“心”字石刻
⒄ 形形色色的安海对巷“石敢当”
⒅ 安海与金门的风狮爷
⒆ 安海私家古典园林
⒇ 闽南建筑艺术馆
21 近代安海“番仔楼”掠影
22.立在乡土的近代“碉楼”
23.消失的安海古建筑
24.陈炎书收藏的安海旧风景老照片三、民风·民俗
四、乡土艺文
五、侨亲乡情
六、名人足迹
七、故园·母校
养正小学校友——陈咏民 (第73组
1970年毕业)
养正小学第 73 组 (1970年7月毕业) 校友名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