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风雨天一阁:极端艰难又悲怆的文化奇迹

(2013-06-25 08:30:35)
标签:

宁波

天一阁

天一生水

余秋雨

范钦

旅游

分类: 旅游见闻

http://s12/mw690/437253ddtdfe52ba3bb2b&690

    第一次来宁波,城市干净,人很少,地处海洋所以凉爽。晚饭选在附近的外婆桥,还是宁波著名餐饮企业,吃了特价三元的麻婆豆腐。饭后去了天一广场旁的城隍庙,失望之极,完全是借着名字建的一条普通商业街。第二天上午来到天一阁,步行到大门的路上,远远就能看到高耸层叠的白墙黑瓦。不知是淡季还是本就少有人来,天一阁内有些冷清,来宁波不去天一阁可实为遗憾。

    天一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

    天一阁于1561年由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范钦平生喜欢收集古代典籍,后又得到鄞县李氏万卷楼的残存藏书,存书达到了七万多卷,其中以地方志和登科录最为珍稀。乾隆三十七年,下诏开始修撰《四库全书》,范钦的八世孙范懋柱进献所藏之书638种,于是乾隆皇帝敕命测绘天一阁的房屋、书橱的款式,兴造了著名的“南北七阁”,用来收藏所撰修的七套《四库全书》,天一阁也从此名闻全国。明清以来,文人学者都为能登此楼阅览而自豪。

    天一阁之名,取义于汉郑玄《易经注》中“天一生水”之说,因为火是藏书楼最大的祸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所以取名“天一阁”。

    书阁是硬山顶重楼式建筑,底层面阔、进深各有六间,建筑古朴,前后有长廊相互连通。楼前有天一池,绕池叠砌假山,池中红鱼嬉戏,园子里环境优雅,树木高大,花草繁茂,整个楼阁和院落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尽显江南私家园林的风貌,。

    范钦为了保护藏书而订立了严格的族规,世代的子孙严格遵循。天一阁藏书制度规定:烟酒忌登楼,女子忌登楼,代不分书,书不出阁,还规定藏书柜门钥匙由子孙多房掌管,非各房齐集不得开锁,外姓人不得入阁,不得私自领亲友入阁,不得无故入阁,不得借书与外房他姓,违反者将受到严厉的处罚。正因为如此,天一阁的藏书才得以保存到今日。“外姓人不得入阁”一条,使得天一阁的藏书不为外人所知,直到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才有幸成为外姓人登阁第一人,翻阅了全部藏书,把其中流通未广者编为书目,另撰《天一阁藏书记》留世。从此以后天一阁才进入相对开放的时代,但仍只有一些真正的大学者才会被允许登天一阁参观。

 

 

余秋雨《风雨天一阁》 部分

 

    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的人种之一,让人惊叹地创造了独特而美丽的象形文字,创造简帛,然后又顺理成章地创造了纸和印刷术。这一切,本该迅速地催发出一个书籍海洋,把壮阔的华夏文明播扬翻腾。但是,野蛮的战火几乎不间断地在焚烧着脆薄的纸页,无边的愚昧更是在时时吞食着易碎的智慧。一个为写书、印书创造好了一切条件的民族竟不能堂而皇之地拥有和保存很多书,书籍在这块土地上始终是一种珍罕而又陌生的怪物,于是,这个民族的精神天地长期处于散乱状态和自发状态,它常常不知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自己究竟是谁,要干什么。

 

    明以前的漫长历史,不去说它了,明以后没有被归拢的书籍,也不去说它了,我们只向这座房子叩个头致谢吧,感谢它为我们民族断残零落的精神史,提供了一个小小的栖脚处。

   

    实际上,这也就是范钦身上所支撑着的一种超越意气、超越嗜好、超越才情,因此也超越时间的意志力。这种意志力在很长时间内的表现常常让人感到过于冷漠、严峻,甚至不近人情,但天一阁就是靠着它延续至今的。

我不知道保住这座楼的使命对范氏家族来说算是一种荣幸,还是一场延绵数百年的苦役。

 

    就这样,一场没完没了接力赛开始了。藏书的原始动机越来越远,而家族的繁衍却越来越大,怎么能使后代众多支脉的范氏世谱中每一家每一房都严格地恪守先祖范钦的规范呢?这实在是一个值得我们一再品味的艰难课题。在当时,一切有历史跨度的文化事业只能交付给家族传代系列,但家族传代本身却是一种不断分裂、异化、自立的生命过程。让后代的后代接受一个需要终生投入的强硬指令,是十分违背生命的自在状态的;让几百年之后的后裔不经自身体验就来沿袭几百年前某位祖先的生命冲动,也难免有许多憋气的地方。不难想象,天一阁藏书楼对于许多范氏后代来说几乎成了一个宗教式的朝拜对象,只知要诚惶诚恐地维护和保存,却不知是为什么。按照今天的思维习惯,人们会在高度评价范氏家族的丰功伟绩之余随之揣想他们代代相传的文化自觉,其实我可肯定此间埋藏着许多难以言状的心理悲剧和家族纷争,这个在藏书楼下生活了几百年的家族非常值得同情。
  后代子孙免不了会产生一种好奇,楼上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到底有哪些书,能不能借来看看?亲戚朋友更会频频相问,作为你们家族世代供奉的这个秘府,能不能让我们看上一眼呢?

 

    这里有选择,有裁断,有一个庞大的藏书世家的人格闪耀。黄宗羲先生长衣布鞋,悄然登楼了。铜锁在一具具打开,1673年成为天一阁历史上特别有光彩的一年。
  黄宗羲在天一阁翻阅了全部藏书,把其中流通未广者编为书目,并另撰《天一阁藏书记》留世。由此,这座藏书楼便与一位大学者的人格连结起来了。
  从此以后,天一阁有了一条可以向真正的大学者开放的新规矩,但这条规矩的执行还是十分苛严,在此后近二百年的时间内,获准登楼的大学者也仅有十余名,他们的名字,都是上得了中国文化史的。

 

    天一阁终于走到了中国近代。什么事情一到中国近代总会变得怪异起来,这座古老的藏书楼开始了自己新的历险。
  先是太平军进攻宁波时当地小偷趁乱拆墙偷书,然后当废纸论斤卖给造纸作坊。曾有一人出高价从作坊买去一批,却又遭大火焚毁。
  这就成了天一阁此后命运的先兆,它现在遇到的问题已不是让某位学者上楼的问题了,竟然是窃贼和偷儿成了它最大的对手。
  1914年,一个叫薛继渭的偷儿奇迹般地潜入书楼,白天无声无息,晚上动手偷书,每日只以所带枣子充饥,东墙外的河上,有小船接运所偷书籍。这一次几乎把天一阁的一半珍贵书籍给偷走了,它们渐渐出现在上海的书铺里。

 

    这当然更不是数百年前的范钦先生所能预料的了。他“天一生水”的防火秘咒也终于失效。

 

    我们这些人,在生命本质上无疑属于现代文化的创造者,但从遗传因子上考察又无可逃遁地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孑遗,因此或多或少也是天一阁传代系统的繁衍者,尽管在范氏家族看来只属于“他姓”。登天一阁楼梯时我的脚步非常缓慢,我不断地问自己:你来了吗?你是哪一代的中国书生?

 

 

楼前的“天一池”, 既可美化环境,又可蓄水以防火。

http://s1/mw690/437253ddtdfe509e40f30&690

http://s13/mw690/437253ddtdfe50b13407c&690

http://s10/mw690/437253ddt7cca1acb7ee9&690

http://s4/mw690/437253ddtdfe50d13bad3&690

http://s14/mw690/437253ddtdfe50e539efd&690

http://s13/mw690/437253ddtdfe50f94997c&690

http://s12/mw690/437253ddtdfe51098c8cb&690

http://s2/mw690/437253ddtdfe5112f8271&690

http://s11/mw690/437253ddtdfe511e2457a&690

http://s16/bmiddle/437253ddt7cca1bae2c9f&690

http://s2/bmiddle/437253ddt7cca1bc38e11&690

http://s13/bmiddle/437253ddtdfe51652603c&690

http://s3/bmiddle/437253ddtdfe516cbbd72&690

http://s6/bmiddle/437253ddtdfe5178d5785&690

http://s2/bmiddle/437253ddtdfe5184977a1&690

http://s10/bmiddle/437253ddtdfe518f146e9&690

http://s10/bmiddle/437253ddtdfe519a1da69&690

http://s13/bmiddle/437253ddtdfe51a597bbc&690

http://s13/bmiddle/437253ddtdfe52203444c&690

http://s10/bmiddle/437253ddtdfe52369f8c9&690

http://s9/bmiddle/437253ddtdfe524eec6f8&690

http://s7/bmiddle/437253ddtdfe526192606&690

http://s2/bmiddle/437253ddt7cca1d866811&690

http://s1/bmiddle/437253ddtdfe528c22460&690

http://s14/bmiddle/437253ddtdfe529a0079d&690

http://s13/bmiddle/437253ddtdfe52a8d2c6c&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