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言活动《写信》

(2010-06-18 12:59:12)
标签:

杂谈

教学现场

                                                http://s2/middle/43707620x7420b299cd31&690

  

一、教材来源

诗歌作品:《不学写字有坏处》。作者方素珍。

在活动中,我没有告知孩子诗歌的名字,因为这个名字说教气息太重。诗歌本应具有的浪漫、幻想等特点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所以教材上将诗歌名字起改为《写信》。

二、活动设计思路

    这首诗由于表现手法比较新巧、内容独特而富于趣味,是用以提高孩子的悟性、想像力与表达水平的一个难得的素材,而且它对于孩子心灵的熏陶,也能起到明显的作用。说到底,文学教育是心灵的教育。尤其是诗歌,更要注重情感培养与心灵熏陶。我所着意的,并不在于孩子是否会念这首诗,而是它所具有的那种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

    因此,开始只是简略地分析一下诗中蕴涵的教育价值。然后把重点放在对孩子情感的激发与心灵的引导上,让他们对人与人之间由于沟通方式不同而引起的那种令人啼笑皆非的“坏处”进行充分感受,并最终认识到沟通方式的重要性。整个活动应该营造一种温馨浪漫、生动有趣的童话氛围,让孩子尽可能带着一份诗心融入诗中,想像自己是诗歌里的某个角色以体验其内心感受,并让他们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以讲故事的形式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

三、活动目标

1、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沟通方式的重要性。

2、充分感受到诗作生动有趣、浪漫温馨的童话气息。

3、理解诗歌内容,转换角色以体验小虫与蚂蚁的“非常”感受。

4、自编自演诗歌里面的角色。

四、活动过程

(一)、生活回顾

    活动前,我以提问的方式,先让孩子们对自己的生活作一个回顾,为诗歌教学做铺垫。孩子们的回答都很朴稚,但有时却能够打破一般的思维惯性,有诸多出人意料的表达,令人耳目一新。同时,在“身体语言”的表达上,他们的表现也活泼自然、天真可爱,毫无做作之态,非常惹人喜爱。以下是我的提问和孩子们作出的一些回答:

    师:小朋友们,你们写过信吗?给谁写的?为什么要写?你们都说了些什么?

    幼:我写过。给爸爸写的,因为他经常出差。信是这样写的:“亲爱的爸爸,我想你,记得给我带礼物回来!”

    幼:我也写过。是给成成的,因为他长得很帅气!我的信是这样写的:“亲爱的成成,这几天怎么没来幼儿园?我很想你!我真想和你结婚呀!”

    幼:我给老师写过,那是因为放国庆长假,我有很多天都没看见她!信是这样写的:“亲爱的何老师,你长得好漂亮哦,像我妈妈一样,我很想你!”

(二)、设疑和激趣

    文学作品是对心灵的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我在活动中设疑、激趣,都是“点化”与“润泽”孩子的过程。

    1、 以“我捡到一封不完整的信”为线索,引出作品,让幼儿欣赏诗歌

    在背景音乐的伴衬下,我开始声情并茂地朗诵诗歌,充分运用语声语调、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来表现诗歌内容,力求朗诵富于感染力。例如,我会摸拟出小虫咬树叶时发出的轻轻的沙沙声与蚂蚁的重重的沙沙声,这一下子就可以引发孩子们的兴趣,使得他们在这种鲜明的比照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2、师生共同回忆、朗诵诗歌

   当我朗诵完诗歌之后,我让孩子们和我一起回忆诗歌里面的内容。随后,我又让孩子们和我一起用舒缓的语调轻声朗诵这首诗,不仅营造出了一种温馨的诗意氛围,也激发了他们的情趣与心志。

   3、引导幼儿感受角色的不同情感

   一般说来,诗歌学习是一个由感受而感动而受到启发的过程。因此,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感受、体验诗歌中丰富多样的情感,而不要把诗歌教学当作一个机械的任务去完成。活动中,为了引导孩子感受诗歌,我没有向孩子提太多的问题,而是给了他们充分的想像空间,甚至还让他们去体验诗中各个角色不同的内心情感。

   4、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激发孩子的想像力

   为了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在课堂上我让孩子们猜测诗中“三个洞”是什么意思。孩子们从各自的生活立场作了回答,让人感觉非常新鲜、生动,教学效果比较明显。这使我深刻地感受到,贴近儿童生活是多么的重要,诗歌不能脱离生活,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文学。

   以下是这个环节我与孩子们的部分对话,孩子们那种童真式的“理趣”之奇妙、可爱,从中不难窥见:

   师:小朋友们,小虫写信的心情是怎样的呀?请你们来学一学小虫是怎么写信的,好不好?

   幼:美好的。

   幼:温柔的。

   幼:高兴的。

   师:小朋友们,蚂蚁收信和回信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呀?请你们再来学一学蚂蚁是怎么回信的,好不好?

   幼:它很着急。

   幼:它很焦虑。

   幼:它在胡思乱想!

   师:小朋友们,如果你是小虫和蚂蚁你们觉得这“三个洞”是什么意思呀?

   幼:天上的星星,地上的花朵。

   幼:吃饱了,我要去旅游。

   幼:讨厌你,我要走了……

(三)、创编故事情节

    除了让孩子充分理解诗歌,我们还应该在此基础上鼓励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对诗歌中的故事大胆地进行创编。因为只有通过知识的迁移,孩子的想像才会真正被唤起,获得一种切实的感受。于是我决定让孩子们续编故事、表演故事,让他们学会“换位思考”,去想角色之所想,说角色之所说。这样,当孩子“身临其境”时,就很容易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加深自己的理解与认知。

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我首先对孩子们说:“小朋们,这封信实际上是不完整的,你们有没有看出来呀?老师觉得呀,这首诗前面应该有个故事开头,后面应该有个故事结尾。所以,现在我们来把这封信补充完整,好不好?我们要帮小虫和蚂蚁想个办法,怎么才能让它们俩个能看得懂各自写的信。”

然后我将孩子进行分组,让他们分组自由讨论、创编故事,给他们以充分交流经验、分享所得、展示才能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讨论得不亦乐乎,我参与了每组的讨论,有时候,大家意见不一致时,我就引导他们去尝试解决矛盾和问题,或者让大家举手表决,经过讨论协商,对要表演的故事达成一致见解。

在活动中,我始终把轻柔、浪漫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循环播放,让孩子不知不觉地融入诗歌的意境中,帮助孩子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把音乐融入文学作品的学习,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四)、分组表演故事

    在现实生活中,孩子的直接生活经验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努力营造条件,为他们的情感体验提供广阔的天地。为此,我在诗歌教学活动中特设了这一个环节,以期孩子们能以自己的方式去对诗歌进行某种“亲身体验”。

    故事表演是活动的高潮,我曾经在试讲中,因怀疑孩子们的创造力和表演天赋,结果是干预越多,控制程度越高,孩子越被动,主动性越低。于是,我改变策略,转换自己的角色,做一名忠实的观众,而孩子们很欢迎我的加入。孩子们根据他们集体讨论出来的“脚本”进行表演,并随时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进行发挥,结果出人意料,孩子们的想像有如天马行空,他们就像一个个的小小天才,那些美丽、纯真、可爱、奇特的思想火花,像星光一样耀亮了整个课堂,给我的教学生涯也添上了极其精采的一笔。在整个表演环节中,孩子们的表演丰富多彩,充满童趣,不仅有以太空旅行为背景的表演,也有围绕小虫王子与蚂蚁公主而展开的“恋爱”故事,甚至还有小虫和蚂蚁结伴去看奥运会的情节。

    活动中,孩子们对故事的表现是自由、随意、自娱自乐的。有的孩子在表演中可能会因没有台词而造成“哑剧”。因此,在表演中给孩子传递台词也是很重要的,要避免让孩子无话可说。例如,我会对“信鸽”(由孩子扮演的一个角色)说:“请你告诉小虫,这是蚂蚁写给他的信!”这样,“信鸽”就有了它的台词:“小虫,这是蚂蚁给你的信!”同时,在孩子分组表演时,我担心孩子是否会认真观看,于是,我便给每位孩子都安排了角色,让当观众的小朋友扮“落叶”,并看看哪片“落叶”最美,就选他(她)来当“信纸”。而孩子们也特别认真,许多“落叶”的敬业精神甚至比那些扮演正式角色的还高,从头到尾都像风中的落叶一样可爱地摆动着!

并且,在活动中,我还与孩子合作表演,扮演其的角色,这不仅极大地缩短了我们之间的距离,而且把整个活动推进到了一个没有统领者的非常自由的境地,使得孩子们更加“毫无禁忌”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自己最想念的人,因此教学活动结束时,我给每一位小朋友提出要求,让他们写一封信,寄给他们最想念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