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脑血管疾病做CT 和MRI各自优势
(2018-08-27 01:06:24)
CT 检查方便,定位准确,无创伤,无痛苦,图像清晰,对常见的脑血管病的诊断准确率高达95
%以上,不仅能鉴别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血管病,还可确定伴随的水肿反应及脑室移位等情况,为选择治疗方法、预后估计等提供客观依据。目前cT
检查的价格也相对便宜,已广泛应用于颅脑病变的定性和定量诊断,是目前脑血管病患者首选辅助检查方法。
核磁共振检查无X
线的辐射效应,因此对人体没有明显损害,且图像层次清楚,分辨率高。其缺点,一是检查费用高;二是安装心脏起搏器的病人不宜使用;三是成像时间长,危重病人很难接受长达40
分钟的头部扫描,因此,核磁共振检查对于急性中风病人并非首选的检查项目。
由于技术原理的不同,CT 和核磁共振对不同性质的病灶敏感度不同,在具体应用时也有着一定的差异。CT
对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较敏感,而且较省时省钱,尤其是对意识障碍者更为适用。核磁共振对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较敏感,不仅发现病灶早,而且对小梗死灶,尤其对脑干和小脑梗死灶的诊断,是CT
不能替代的。核磁共振和CT 比较还有如下优点:核磁共振检查对梗死区水肿的改变较敏感,故可较早地显示梗死灶。一般在发病后1 一2
小时,做核磁共振检查,就可显示信号较强的病变特征。而CT 却往往需等24
小时才能显影,过早检查常为阴性。核磁共振对腔隙性脑梗死显示优于CT 。CT
只能进行横断面扫描,而核磁共振还能从矢状面、冠状面上探查,所以,对于10 毫米以下的腔隙性脑梗死CT 往往无能为力,而核磁共振对直径2
毫米以上的病灶即可显示。 cT 难以显示后颅窝,尤其是脑干病变,而核磁共振对检查后颅窝的脑梗死具有重要意义,正好填补了CT
的不足。对脑出血伴梗死的病灶,核磁共振比CT 灵敏度高。在脑出血的亚急性期,CT
呈现等密度或低密度影,诊断困难;而核磁共振可显示血肿特征性形态。
对于脑动脉瘤和血管畸形,核磁共振诊断价值高于CT 。CT
需要靠注射造影剂方能显示,而核磁共振不需要注射药物就能清楚地显示病变的部位和范围,这给显影剂过敏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另外,CT
是利用X
线成像,对人体有一定损伤;核磁共振是利用电磁场成像,对人体不产生不良影响,但是检查时间较长,价格较贵,有些地区没有普及。因此,具体选用CT
还是核磁共振检查,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医生对病清的综合判断而决定。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