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细胞病毒性肺炎
(2014-04-11 19:25:13)
巨细胞病毒(CMV)是以受感染细胞形成巨大的A型嗜酸性核内及胞质内包涵体为特征导致病毒性肺炎。大多数是无症状隐性感染,但在免疫功能低下和婴儿中可引起严重的肺部感染而导致死亡。近年来随着骨髓和器官移植的开展和艾滋病患者的不断增多,CMV已经成为该两种情况下最常见的致病菌。
当患者具备下述临床表现:① 发热,体温超过38 ℃,持续3天以上;② 咳嗽、痰少、呼吸困难及低氧血症进行性加重;③ 胸片呈间质性肺炎表现(弥漫性及边缘不清的结节性病灶,严重者呈“棉花团”样改变);实验室检查CMV IgM阳性和(或)CMV DNA含量≥6.0×102copies/ml,排除其他原因后可诊断为该病。
胸部X线表现 该病胸部X线表现:① 早期胸片可无明显异常或仅表现为双肺纹理增粗;② 随病变进展,X线可表现为起源于双肺中下肺野沿肺纹理分布的散在、多发、弥漫且大小不一的点片状阴影,并逐渐扩展至全肺,病灶边缘模糊,整个肺野透光度下降,呈磨玻璃样改变;③ 病变继续进展,部分病灶可融合成边界不清的大片状实变影。以上表现在临床上常合并存在。
CT表现 该病CT表现:① 90%的患者可有双肺多发、片状或弥漫分布磨玻璃影,边界不清,累及至少2个肺野,下肺较明显;② 60%以上患者可出现多发性小结节,直径<10 mm,以1~5 mm者居多,边缘光滑或不规则,多位于两肺下野中内带;③ 气腔样实变发生率>50%,下肺多见,范围大小不等,多呈小叶或亚段分布,也可呈肺段分布,其内见空气支气管征;④ 其他表现包括小叶间隔增厚、少量胸腔积液、胸膜增厚等,一般无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上述CT表现多合并存在,其中以磨玻璃影合并微小结节和(或)气腔实变较为多见。
治疗 首选药物为更昔洛韦,通常分诱导缓解和巩固维持两个阶段治疗。初期诱导缓解阶段,常用剂量为5 mg/kg,每8~12小时1次,疗程一般7~14天,并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巩固维持期间,更昔洛韦可适当减量,依据病程决定疗程,须用至胸片、体温及呼吸功能基本恢复,病原学检查结果转为阴性。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