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的舞台专业摄影因为受当时摄影器材的影响,为了保证成功率,一般的都是在演出结束后,演员袋装重新上台进行摆拍。测光表进行现场测光,胶卷则是使用400度(27定)的灯光型胶卷。而暗房的后期制作,则更是要下一番功夫,折腾大半天的时间一张作品方可问世。而现在摄影器材的飞跃发展的数码时代,为摄影爱好者提供了成功的机率。机率之一,则是高达3200的感光度的和它的低噪点性能。机率之二,则是完善的白平衡调节功能。
笔者认为要想拍好一张舞台照,首先是器材,1、要有一台适用的数码单反相机和两只变焦镜头;:一只为28mm——70mm;一只为70mm——200mm镜头。2、三角架。
我的经验认为:1、舞台摄影首先是确保用光,也就是开大光圈,使用光圈先决功能。2、在这个基础上,设定感光度,由低度开始调节,查看快门速度的变化。在保证有足够的快门速度前提下,选定最小的感光度数,以确保照片的相对细腻。3、为了表现演员表演的动势,掌握恰当的快门速度,尤为重要。快门速度过高,失去瞬间的动感,失去情趣;快门速度过慢,主题虚化,拍照失败。
样片一《丰收季节》使用70——200mm手动威达变焦镜头,宾得K20D数码单反机身,1/60的快门速度,800度的感光度数,F4.5光圈,使用三脚架,没有后期剪裁。因为演员在舞蹈旋转中有瞬间的静止状态,虽是1/60分之一秒的较慢的快门速度,也能使人物面部清晰。然而依然在旋转的裙角,在1/60分之一秒快门速度下只能使其虚化。《丰收季节》使用的是白炽灯白平衡功能。
现代舞台的缤纷灯光,各种色温的交合,笔者在经验中,感觉使用自动白平衡是不行的,照片的偏色难以调节,应以现场光的变化情况,随时改变白平衡。由于使用手动白平衡过于麻烦,故不宜使用。
样片二《风雨杏黄旗》使用50mm理光手动镜头,宾得
K100D数码机身,白炽灯白平衡,光圈1.7 感光速度400,快门速度1/150 全手动曝光。无剪裁无后期制作。使用三脚架。
笔者在舞台摄影中除了选择构图,人工对焦外,大部分精力用在不断地在调整白平衡,和快门速度上。曝光则以确保主体为感光标准。使用自动感光功能,要注意减光,否则人物面部感光过度,失去层次和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