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吃完饭,我在看报纸,看到有关孩子教育的版面时,觉得有篇文章很有趣,文章叫做《孩子,狮子与骆驼》,这时铭铭也凑过来看,她也被这奇怪的题目吸引了,于是我俩便一起读起这篇文章来。
文章把孩子分成两种状态,一种是骆驼,一种是狮子。其实这是德国哲学大师尼采的比喻,他用两种动物比喻人的精神状态。他说:90%的人像沙漠里的骆驼,自己并不想走,是被驼人拽着走,是被动的,用语言表述就是“你应该”。就像我们中国的孩子在学习上,在太多的事情上,是被家长老师逼着去做,他的心理状态是被动的,像沙漠里的骆驼一样艰难地爬行,他的心理状态是被动的。
第二种状态是草原上的狮子,狮子在追赶羚羊的时候,没有谁让它追赶羚羊,它自己要吃,它拼命奔跑,它的心理状态是主动的,用语言表述,叫“我想要”。想让孩子真正能够学好,有成长的动力,得由内而外激发出他的成长动力,让他进入“狮子”状态,,从被动到主动,变“要他学”为“他要学”。
具体到学习,所有的家长都希望孩子学好,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家长和老师通常所犯的错误是,他们不了解学习是脑力劳动,脑力劳动有它特有的规律,就是劳动者必须处于主动的状态。”脑力劳动的特点是,想干这个事,别人逼着干是干不好的。苏霍姆林斯基的话,翻译过来就是,要想让一个孩子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话,只有一个前提,想办法用间接手段激发出他自己想要学习的意愿,他自己内心里想要学了,有了这种主动性才能学好。对于孩子的学习,如果没有激发出孩子内在的学习欲望,高压逼迫,越逼孩子,问题越大,这是因为不符合脑力劳动的根本规律。而孩子一旦进入“狮子”状态,当孩子想要的时候,孩子发疯想要一个东西,进入了“我想要”的状态,发疯的这种欲望出来了,他自己会想办法创造条件把事情做好。
读完这篇文章,我很有感触,也很受启发。孩子是一个主体,你要把孩子当做和你平等的人对待,让他做任何事情,由内而外启发,让他内心里产生要做这个事的欲望,而不是一味的以自己的意愿去强迫孩子,只有这样他才能把事做好,这一点无论对孩子的学习还是对孩子的成长都是一样有用的。
这时我问一旁的铭铭读懂这篇文章的意思没有,她点点头。我又问她是想做一头骆驼还是一只狮子呢?小家伙冲我一笑,大声说,“我要做一只狮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