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随心所写(我的图文日记) |
如果说节日是在强调一种情绪的话,那么春节强调的情绪最强烈,这是一个普天同庆的节日,一个举国狂欢的日子。但是想一想,又觉得奇怪:从腊月二十三日开始,人们已经开始期盼春节了,但越是期盼,越是内敛,不敢说犯忌的话,不敢放任自己的行为。但到了大年三十,午夜零时一过,新年钟声敲响,所有的内敛就都变为张扬。似乎年前被像小浪底大坝蓄水一样憋着的的所有情绪,都在这个时候,哗啦一下打开了闸门。酝酿了多日的激情,如洪流漫卷,澎湃奔涌,好不快活啊!
看看洛阳的传统民俗,是怎样从头到尾,打发大年初一这一天的。
洛阳农村过年,在大年初一的早上,是要烧柏枝的。这个工作,一般由家中年长的男性来完成。所有的柏枝,并不怕它湿,太干了反而不好,最好是能燃着,只见冒烟不见火苗为最好。因为烟到处冒,就象征着财气到处冒。同时,柏枝燃烧时有香气,整个院落都弥漫着这种气息,营造了春节特有的氛围。至于说为啥要烧柏枝,这里面还有故事哩。
传说远古时候,天上有一只九头鸟,被后弈射中,受伤后悲鸣啼叫,到处飞,飞到哪里,它的鲜血就滴到那里。而血滴到哪里,哪里就不吉利。这只鸟很厉害,什么都不怕,但就是怕柏枝气,所以家家户户就都要烧柏枝。
柏树枝还在冒烟的时候,家中诸神的神位前,已经点上了蜡烛,开始享
用香火和供食了。三声炮,冲天响,一家老少都起床。所有屋子里,都点上油灯,或者点燃蜡烛(嵩县、栾川有点燃松明的习惯),甚至连磨房里、门洞里也都有灯光照耀。这种场景,衬托出黎明前的紧张气氛,使正月初一的清晨显得非常庄严。这时候,诸神们正在吃供食,一家人谁也不能高声说话,甚至连咳嗽一声也是忌讳的。因为洛阳风俗,大年初一早上的主要活动是敬神祭祖,拜敬的对象包括是天地君亲师,诸神多多,都得敬到。但祭祖是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大年初一早上,所有家庭成员起来,都要穿上新衣服,无新衣者,也要干净整齐,不着破洞烂衣。
穿戴整齐后,家中长者率领子孙祭拜祖先。讲究的人家专设"祖宗堂",或称"追远堂"、"家堂"。祖宗堂是木制的,有小柜子一般大小。有的人家,是在堂屋正墙中央悬挂轴子(即把平时卷起来的家轴展开悬挂)。也有人家于墙壁正中挂先人像,配颂联"祖宗功德大,子孙孝思长"。有的人家,在长条几上摆上祖宗牌位,长条几前面,放上一张八仙桌,桌上供食五荤五素。桌子两旁分置两把太师椅,乃为家中最高级别的两位长者设座。
但在拜祭祖宗的时候,这两把太师椅上,却是空空的不能坐人。所有家庭成员,老少排序依次向祖宗行跪拜之礼,程式严格,气氛庄严。拜祭祖宗之后,家中两位最有权威的长者,分坐于太师椅上,接受晚辈的祝福。轮到小孩子趴到地上磕头,动作总是乖巧可爱,老者便会笑逐颜开,很高兴地把压岁钱递过来,于是小孩雀跃欢叫,气氛为之活跃。庄严的祭祖活动也就结束了。但孟津风俗,天亮后还要到祖祠或家族长者处,再行叩拜之礼。
神敬过了,祖宗也拜过了。接下来便该驱赶怪物,也就是就该放鞭炮了。
神敬过了,祖宗也拜过了。接下来便该驱赶怪物,也就是就该放鞭炮了。
谁是怪物?不是别的,正是"年"。你该说:年,不是我们热烈期盼的么
?为啥还要驱赶它呢?原来在远古的时候,有一种凶猛怪兽,散居于深山密林之中,这种怪兽叫"年"。它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什么都吃,并且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每隔365天,就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吃人,出没的时间,是在天黑以后,破晓之前。一过了这个时段,它就又回到山林里去了。
其实,"过年"也好,"熬年"也罢,都是过去的穷人多,到春节还得还债,所以视春节为"年关",把年"过"了,就好了。同时,燃放鞭炮又能增添热闹气氛,又能渲染激情,大有辞旧迎新之意,所以就要放鞭炮了。
这时候所有人都怀着兴奋,怀着喜悦,大人们这时会示意小孩子,去枕头下摸压岁钱,这是在除夕之夜,小孩子熬年熬不过睡了,大人们把钱压在枕头底下的。说说笑笑中,第一锅饺子已经煮好了,这饺子也是头一天包好的,里面有一两个饺子包了铜钱或硬币,谁吃住这个饺子,谁就最有福,一年的运气就最好。偃师的风俗是即使没在家的人,也要为他盛上一碗,看看"运气"到底在谁的碗中。
吃罢饺子,天已大亮。当家的去开大门,口中念道:"大年初一把门开
,金银珠宝滚进来。"农村中有那会作秀的,事先约了名字中有"财"字的后生,承诺事后给他一些好处,就让他事先候在大门外。然后这边一开门,故作惊讶地问:"哎呀!门外站的是谁呀?!",对方回答:"我是财!我是财呀
!"于是主家就高兴地拉起"财"的手,往家里拽,一边走一边向家人通报:"都快出来迎财神,财神来咱家了!"
于是皆大欢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糖果、花生、柿饼、核桃,还有那个"财神",自然比真财神还能吃,把好东西全吃到肚子里去了,把春节早上的气氛,点缀得更喜庆了。
俗话说"大年初一,撅屁股作揖儿",大约早上八九点之后,春节拜年活动正式开始了。这时候,人们都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俗话说"大年初一,撅屁股作揖儿",大约早上八九点之后,春节拜年活动正式开始了。这时候,人们都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的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官员和读书人,便使用名贴相互投贺。这样做既文雅又快捷,就被今人进行了改革,发展为现在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来往走动的都是近族和最要好的朋友。虽然彼此不是一家人,但既有长幼之分,长辈就会给晚辈一点压岁钱。一般是晚辈来到长辈面前、,郑重站立,祝长辈安康长寿。长辈就把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
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童谣云--
三星在南,
家家拜年。
小辈儿磕头,老辈儿给钱。
要钱没有, 扭脸儿就走!
意思是说,做长辈的看见小孩子过来拜年,如果不给他俩压岁钱,那就不像长辈了,那就非常没面子了。
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铜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最常见,用红纸包钱,简单大方。有的老人,在地方上有威望,儿孙们不是当官的就是大款,所以老人过年高兴,就故意站在大街上,拿一个钱袋子,里面装的都是换好的新钱币,见了本村小孩,或者看见街坊上的后生,就会给一点点压岁钱,图得是一个"爽"字。当然,这种场合给的压岁钱,都是毛毛雨,拿现在的钱来比,也就是一元两元钱。但发钱的痛快、领钱的高兴,大家都高兴,就烘托喜庆氛围,给过年增添了意趣。
到了下午,家中女性要去给族长贺岁。新媳妇比较金贵,于是安排在上午,由家族中的婶婶或者婆母领到族长那里去,说说话,拜拜年。族长简单讲一讲本祖的辉煌历史,交代一下家族的常规,以表示整个家族对新媳妇的欢迎和接纳,也表达族中长辈对新媳妇的关怀和爱护。
这期间,凡是室内的人,都在吃,吃花生,吃瓜子、吃糖果、吃年糕。说到吃年糕,如今的人们都不做了。可在过去,都蒸年糕,因为年糕谐音"年高",寄寓新年攀高,吉祥如意。再加上年糕味道"丰富",用枣泥、黄米、红枣融合,或蒸或炸,十分好吃。
这期间凡是室外,听到最多的是零落的鞭炮声,过去的孩子们,早早起来跑到别人家,捡拾没有爆炸还有炮捻的哑跑,这时重新燃放,好不快活!十字路口,站着许多大姑娘小媳妇,往往还竖起来一个秋千架,有哪身手敏捷的后生,打起了秋千,矫健惊险,引来阵阵惊呼和声声赞叹。
正月初一中午那顿饭,图的是团聚,吃得很丰盛。举家老少,济济一堂,亲情融融。各家各户,无论吃什么菜肴,也无论展开什么娱乐活动,总之是高高兴兴。城市如此,乡村亦如此,全国都如此,就这样普天同庆,度过了大年初一。
前一篇:忙碌的除夕之夜
后一篇:过新年 送祝福 串亲戚 好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