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只是偶尔能听见稀稀拉拉的鞭炮声,现在耳边的鞭炮声不绝于耳,赶紧翻翻日历,原来明天就是农历腊月二十三了,小年了。"二十三,祭灶官",灶王爷一上天,这年也就快到了,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序幕就拉开了。
不少城里人,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之后出生的城里人,搞不明白啥是"腊月",啥是"小年",这也难怪他们,现在这年味儿时越来越淡了.
腊月,农历十二月是也。古时的"腊"字没有"月"字旁,看起来像是一只被掏掉了内脏的小动物烤在日头上。古籍有言:"腊者,猎也,因猎取兽以祭。"可见,"腊"与捕猎有关,与祭祀有关。大概是从周代开始,在冬天最冷的时候,我们的祖先用打猎得来的野兽、野禽祭祀神灵,是为腊祭。由于腊祭是在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举行的,人们便把这个月称为腊月。
有腊月,便有腊日--腊月初八。如果说,腊月二十三拉开了春节的序幕,那么,腊月初八就是序幕拉开之前的那道强光。它提醒人们,好戏要开场了!先来上一碗腊八粥,暖暖手,定定心吧。
关于腊八粥的由来,民间有许多有趣的传说。孟津县流传的一种与佛教有关:传说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曾周游名山大川。一日,他累饿交加,晕倒在地。一个牧羊女将黍米熬成粥,喂他喝下去。释迦牟尼苏醒后,在菩提树下静坐沉思,于腊月初八得道成佛。此后每逢这天,寺庙便熬黍粥,念经敬佛,以示纪念。后来,老百姓纷纷效仿,渐成习俗。
"喝了腊八粥,心里糊涂涂"。腊八粥一般用大米、小米、柿饼、绿豆、红薯、栗子、杏仁、白果或其他五谷杂粮煮成,热热腾腾,黏黏糊糊。做腊八粥不能小气,最好一做一大锅,吃一些剩一些,一直吃到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谓之"接年饭"。过去人穷,最怕青黄不接,粮食不够,因此以这种方式祈盼"顿顿有饭,粮食不尽",现在,老百姓家里的粮食吃不完,恐怕没人愿意吃剩饭了。
小年,又称小年下,指的是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这两天,人们通常要祭祀灶神,打扫房子,搞节前热身,为过大年做准备。
洛阳人很重视过小年,到了腊月二十三晚上,你就听吧,噼里啪啦,鞭炮声那叫一个响!为了迎合气氛,洛阳春节电视文艺晚会通常也在这天晚上播出。
民谚云:"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剃憨瓜;二十九,装香炉;年三十,贴花门;大年初一,撅屁股作揖。"从小年开始,一直到过大年,每一天都有新活动,每一刻都有新内容!
关于祭灶,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说法.
灶官就是灶王爷,是负责管理各家灶火或曰厨房的天神,又称"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家中有兄弟俩,哥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的拿手活是盘锅台,由于他垒灶手艺高,人送外号"张灶王"。张灶王脾气好,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见有人吵架,必要劝说。是以,左邻右舍都很尊敬他,家人更是奉其为一家之主。
张灶王活了七十岁,某年腊月二十三深夜,寿终正寝。他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儿媳妇们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
转眼一年过去,又到腊月二十三了。是日深夜,画师忽然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张灶王显灵了。他将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隐隐现出张灶王和他已故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我梦见大哥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灶王爷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生气,准备上天禀告玉帝,过两天下界来惩罚你们!
儿媳妇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磕头,并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他饶恕。从此后,张家再无人敢提分家,一家老少安宁度日。
其实,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要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家人。可是街坊邻居不知此故,他们听说灶王爷显灵了,纷纷前来打探虚实。画师不便说明真相,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居。如此一来,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久而久之,便衍生出了祭灶的风俗。

这个传说,是外地版本。在洛阳的本土版本中,这灶王爷姓张名奎,本是天上一颗星宿,只因触犯天规,这才被玉皇大帝贬派民间。贬到民间干吗呢?当"卧底"!他自上一年的除夕开始,潜伏在人们的厨房里,暗中监视这一家老小的动态。待到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晚间,他便骑马升天,去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玉皇大帝会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决定这一家人来年的吉凶祸福,并让灶王爷将"圣旨"送回人间。
由于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利害重大,在他上天之前,也就是每年的腊月二十三下午,老百姓要搞一个祭拜仪式,恭送灶王爷,请他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好话。这种仪式,俗称"送灶"或"辞灶",在如今的洛阳市区已不太常见,但在各郊县则相当普遍。
不管在哪儿祭灶、何时祭灶,表达的都是老百姓对生活的美好祈愿。祭灶之后,诸神上天,百无禁忌。过去,家贫不能成礼者,多在此时嫁娶,谓之"乱岁"。现在,仍有很多人选择在年底成婚,贫不贫穷不一定,图个喜庆。
"祭罢灶,大人小孩哈哈笑。女要花,儿要炮,老婆要顶手帕帽",过完小年,便进入节前大采购了,人们不再节俭,想买啥买啥,想要啥要啥!只说吉利话,只道吉祥事,城里乡里,皆大欢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