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应并重,不可偏废。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是辩证的关系,学习而不思考则迷惘而失去方向,思考而不学习则空洞而陷于危殆,所以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这里讲的“思考”当然是指理性的思考。那么,怎样才能在实践与知识之间,架设起“思考”这座通向成才彼岸的桥梁?
重视思考,勤于思考。现实中,每一个人都在思考,但对思考的重视程度却千差万别。或勤于思考,或懒于思考,结果自然就大不一样。对思考的重视程度的高低,往往决定思考的层次水平。只有真正重视了思考,才能做到勤于思考。思考贵勤。如果习惯于按上级医生要求办,按书本上传授的知识做,而对丰富的临床现象视而不见,又怎能把实践与知识联系起来,获得新的知识?
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有准备的头脑随时准备开动脑筋,去思考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唯如此,才能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思考本身是艰苦的事,要舍得花时间去思考,不怕伤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如对临床中所熟悉的技术方法、术式等,换个角度想问题,改变日常思维的固定模式,在实践中大胆尝试,就可能获得新的认识。不勤于思考,也就无法总结提高,自己的潜能难于发挥,就可能错过机遇,与成功失之交臂。
学会善于思考。对于医学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医学人才来说,更为重要的是能以哲学的位势思考临床问题。所谓思考,是指进行比较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思维活动要在科学思维方法的指导下进行,即有一个思考的方法论问题。医学人才要做到善于思考,必须努力掌握辩证思维的方法。临床诊断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作出主观判断的过程,必然要借助哲学所提供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医生接触的是个体的患者,面对的是具体的病例,离不开对患者信息的综合、分析。只有掌握了唯物辩证法,思维方法上才能产生质的飞跃,才能自觉地运用唯物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观察与体验”,“观察与实验”,是中医和西医采取的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尽管方法各异,但都离不开“观察”。观察的过程就是思考,离不开理论思维。
医学界推崇的个体化治疗原则,在辩证法基本范畴中体现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个体化诊断、治疗是以常规化诊疗为基础,具体分析每个患者的病情,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这种个体化诊疗,已不同于感性认识时期的个别治疗,而是由常规化治疗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高一层次的特殊性治疗,具有针对个性的理性认识的特征,对临床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同病异影,同影异病“,有经验的医生诊治效果好,是因为他懂得对一位病人、一种病,既要注意其共性,又要善于认识个性,特别是体察病者的个体特点。
总之,在日常工作中勤于思考每一天所遇典型病例典型或不典型表现、疑难病例特异表现,再在文献中查对,提炼,日积月累,这才是优秀影像科医生成才之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