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VVIIPP
VVIIPP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994
  • 关注人气:4,61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丽的洛阳 我的家--3

(2006-04-21 23:15:11)
分类: 随心所写(我的图文日记)
                                白马驮来的千年古寺
                                  ---释源祖庭白马寺
 
 
       1000多年前,东汉明帝的一个梦,使得两位印度高僧来中国宣法弘教,于是便诞生了中国最早的佛寺──白马寺。
.美丽的洛阳 <wbr>我的家--3
佛经、佛像白马驮
.
    据佛籍有关记载,东汉永平年间的一个晚上,汉明帝刘庄梦见一个头顶放光的金人从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臣子傅毅齐奏称皇上梦到的跟西方被称为佛的神一样。汉明帝听后派大臣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
.
    永平十年(公元67年),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赴洛阳。公元68年,汉明帝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功,便取名“白马寺”。
.
    白马寺初创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府正式修建的第一座寺院,位于今洛阳城东约12公里处,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被佛教界称为“释源”和“祖庭”。
.
    白马寺的山门(也叫三门)为牌坊式歇山顶,建于明代。现在木质匾额上的“白马寺”三字,是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的。据考证,白马寺山门的砌石应是东汉遗物,为白马寺内现存最早的文物。
.美丽的洛阳 <wbr>我的家--3
    山门前的两匹石马,通高1.8米,身长2.2米,原是宋代太师太保、右卫将军、驸马都尉魏咸信墓前之物,1935年前后迁置于山门前。不少游人都会把它和“唐僧取经”里的白龙马联系在一起。其实,白马寺要比“唐僧取经”早560多年呢。
.美丽的洛阳 <wbr>我的家--3
    断文碑、腾兰墓和马寺钟声
.
    清朝如秀和尚能文能诗、书画俱佳。他把白马寺内六项重要古迹题为“白马寺六景”,分别是:清凉台、焚经台、齐云塔、夜半钟、腾兰墓和断文碑。
.
    白马寺山门内西侧,有一座巨大的半截残碑。相传此碑为宋代翰林学士、著名文人苏易撰写,其碑文不是由上到下一长行通写到底,而是用短行分成几排写出来,别具一格,这就是“白马寺六景”之一的断文碑。由于长年风化,断文碑几乎看不出字迹。如果想了解碑文的内容,可以到清凉台毗卢阁大殿旁一座清朝修建的断文碑前寻找谜踪。
.
    山门内东西对称的建筑分别为钟楼和鼓楼。据说白马寺内原有一口大钟,敲击时钟声经久不绝,可远传数十里。更奇妙的是,只要这口大钟一响,远在二十五里之外的洛阳老城钟楼上的大钟也会应声而和;老城钟楼上的大钟一响,白马寺的大钟也会应声附和,这就是马寺钟声,也称夜半钟,是“白马寺六景”之一,也是“洛阳八大景”之一。
.美丽的洛阳 <wbr>我的家--3
    在钟楼以东、鼓楼以西,分别为摄摩腾、竺法兰二位印度高僧之墓腾兰墓。二位高僧曾长期禅居白马寺内译经传教,在这里,他们共同译出了中国最早的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
.
天王殿与大佛殿
.
    现存白马寺内的主要建筑,都分布在由南向北的中轴线上,共五座大殿,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东西两侧分别有钟楼、鼓楼、藏经阁、法宝阁等附属建筑,左右对称,布局规整。
.
    天王殿是白马寺内第一重大殿,迎面而坐的是明代造像大肚弥勒佛,也叫欢喜佛。殿两侧供奉的四大天王,又叫四大金刚,他们因手中所持法器不同,分别代表着风、调、雨、顺。弥勒像背面的护法神韦驮天将执行着维护讲经道场、不许邪魔侵扰的任务。以上同为清代泥塑作品。
.美丽的洛阳 <wbr>我的家--3
    白马寺第二重大殿是大佛殿,是寺内主要殿堂,重大的佛事活动一般都在这里举行。佛坛正中供奉的释迦牟尼据说是其最后一次讲经时的形象。此次讲经他不讲话,只用右手持一朵鲜花,让众人猜测,这就叫“不语说法”、“捻花示众”。
.美丽的洛阳 <wbr>我的家--3
美丽的洛阳 <wbr>我的家--3
    释迦牟尼左侧的站像是大弟子摩诃迦叶,在这次“不语说法”中,惟有他懂得了佛的真正用意,从而破颜微笑;右侧站像为大弟子阿难。
.
    迦叶左侧为文殊菩萨,阿难右侧为普贤菩萨,与释迦牟尼佛合称为“释迦三圣”。东西侍立的是供养天人,也称做散花天女。在大佛讲经时,供养天人便在天上散花。
.
大雄殿:失传工艺令人惊叹
.
    第三重大殿为大雄殿,宝殿内的三主佛、二天将、十八罗汉都是元代“夹  干漆”造像。
.美丽的洛阳 <wbr>我的家--3
    该工艺先用泥沙做胎,然后用麻、丝等裱裹后涂漆,如此反复,最后彩绘后脱去原胎。正因如此,造像的重量非常轻,遗憾的是,目前这种技术已经失传。
.
    殿内三尊主佛端坐在莲花宝座中,正中为释迦牟尼,尊称大雄,意思是像大勇士那样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其左侧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
.
    三主佛之前,左右相对而站的是韦驮、韦力二位护法神,这两尊造像一个柔和、一个暴烈,其强烈的艺术对比在国内比较罕见。
.
    在大雄殿内两侧,供置着一组十八罗汉坐像,形态各异,像高在1.55米~1.61米。其中西侧有一尊罗汉,留长发着衫裙,完全是一位端庄女性形象,而其余十七尊则削发光顶,有些游人戏称为“十八罗汉一枝花”。这是国内仅存的一套完整的罗汉像,是白马寺的镇寺之宝。
.
    十八罗汉背后的东西山墙上雕有密密麻麻的佛像,叫做木雕千佛壁龛,供有壁佛5000多尊。
.
    接引殿是寺内的第四重大殿,是白马寺内修建最晚、规模最小的殿。按佛教说法,佛教徒修行到一定时候,就有了一定的功果,这时便可由阿弥陀佛迎接、引导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大殿正中的主尊便为阿弥陀佛,其右侧为观音菩萨,左侧为大势至菩萨,三者合称“西方三圣”,均为清代泥塑作品。
.美丽的洛阳 <wbr>我的家--3
美丽的洛阳 <wbr>我的家--3
清凉台:青砖石台承载佛教开元
.
    清凉台其实就是个砖砌的高台,似乎并没什么特别之处,但它却承载着中国佛教文化的开元历史,是中国佛教文化的出发点,被誉为“白马寺六景”之首。
.美丽的洛阳 <wbr>我的家--3
    相传,清凉台原是汉明帝刘庄小时候避暑、读书的地方。后来二位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来到洛阳居住在此译经传教。第一本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便在此译出,这里也成为中国第一译经道场。
.
    毗卢阁是寺内最后一重大殿,为明代重修,整个清凉台的建筑以毗卢阁为中心,在白马寺整个古建筑群中自成格局,被人称为“空中庭院”。
.
    殿内佛坛上中间主尊为摩诃毗卢遮那佛,简称毗卢佛,象征光明普照,佛法无边。毗卢佛的左侧为文殊菩萨,右为普贤菩萨。这一佛二菩萨合称“华严三圣”,均为清代泥塑像。
.
    在清凉台东西两侧,分别新建有藏经阁、法宝阁,供奉着泰国佛教界赠送给白马寺的中华古佛和印度前总理拉奥赠送的释迦牟尼铜像。
.
齐云塔:静静矗立,讲述传奇故事
.
    游白马寺,齐云塔可是不容错过的重要景观之一。
.
    齐云塔位于白马寺山门外东南约200米处。齐云塔初建于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现存砖塔为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建,是古迹林立的洛阳一带现存古建筑中的“老资格”。
.
    关于齐云塔,有不少有趣的传说。
.美丽的洛阳 <wbr>我的家--3
美丽的洛阳 <wbr>我的家--3
    传说东汉时期,明帝刘庄驾临白马寺会见两位高僧时,摄摩腾问:“寺东南是何馆室?”明帝回答,很早以前,那里突然冒出一个会放光的高土丘,人们把它铲平后很快又冒出来了,被百姓称为“圣冢”。摄摩腾说,佛教在世界各地造了4.8万座宝塔,这个“圣冢”就是在东土中国安放舍利的19处宝塔地之一。明帝带领高僧及百官前去观望,只见“圣冢”上出有皇帝和高僧的影像,众人惊奇。明帝立即下诏在“圣冢”上建起一座高五百余尺的九层佛塔,叫做齐云塔。
.
    齐云塔初建是木塔,经历代兴修,现在是密檐式方形砖塔,共13层,高约35米。自第6层开始,塔身逐层内收,外形呈抛物线状。
.
    关于齐云塔还有一个离奇的说法:有一个蛤蟆精危害四邻,让百姓不得安宁,后来一个僧人把蛤蟆精制伏后让它驮塔赎罪,于是就有了齐云塔。而齐云塔确实有一个很奇特的地方:站在塔南约20米处用力击掌,便可听到从塔身发出的“哇哇”的声音,好像田野里蛤蟆的叫声,当地人传说这声音就是驮塔的蛤蟆精发出的。其实呢,这只是一种回音现象,它比著名的回音建筑——北京天坛的明代回音壁要早350多年。
.
    走近齐云塔,你还会发现,该塔远看近看不一样,从东南西北各个方向看也不一样。远看,你会感到塔身中间大,上下小;近看,会觉得从下往上越来越小。分别站在塔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看,那塔仿佛均向相反的方向倒。
.
    其实,齐云塔在诠释佛教的一个道理:你用眼睛所看到的未必都是真的。
.
    焚经台:佛教、道教的首次交锋地
.
    在如今白马寺以南偏西处的陇海铁路两侧,各有一个约呈方形的夯土圆丘。这便是“白马寺六景”之一的焚经台,它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后与道教的第一次正面斗争。
.
    文献记载中最早提到焚经台一事的,是收入《广弘明集》第一卷的《汉显宗开佛化法本内传》。事件大致是:白马寺建成后,五岳十八山观和太上三洞的道士褚善信、费叔才、吕惠通等690人上表汉明帝,要与佛教论真伪。汉明帝也很想知道佛教的法力以证明自己的英明,于是他就命人在白马寺南门外修了两个高坛。
.
    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正月十五元宵节那天,道士捧灵宝诸经600多卷登上西坛,佛教僧人捧佛像、佛舍利和《四十二章经》登上东坛,双方分别用火焚烧本教的经典。道经遇火化为灰烬,佛经、佛像、佛舍利却遇火不燃,惟见五色祥光烛天,将在场的所有人都遮盖了。道士褚善信、费叔才当场气死,吕惠通等道士随后弃道从佛。
.
    “祖庭十古”千年不朽
.
    从初创到今天,白马寺已走过了近2000年的旅程,其承载的骄傲亘古不变:
.

中国第一座古刹是白马寺
中国第一座古塔为齐云塔
中国第一次“西天取经”始于洛阳
最早来华的印度僧人禅居于白马寺
最早传入的梵文佛经“贝叶经”收藏于白马寺
最早的译经道场是白马寺清凉台
第一部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在白马寺译出
第一本汉文佛律《僧祗戒心》始译于白马寺
第一场佛、道之争发生于白马寺
第一个汉人和尚朱士行受戒于白马寺
这就是白马驮来的千年古寺
释源祖庭
洛阳白马寺


.
    就是被称为“祖庭十古”的这十项第一,让白马寺这个神圣的礼佛之地永远居于中国佛教史册之卷首,让佛家年年香火不断,岁岁钟声依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