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数字化赋能博物馆提质升级
(2022-04-13 12:48:37)
4月4日,在位于洛阳农林科学院的国家牡丹芍药种质资源库,对着一株“御衣黄”牡丹,扫描其种质资源谱二维码,花态、花期、株型、叶型、成花率等信息在手机上一览无余,基因数据一栏显示“测序编号—491”。(4月5日《河南日报》)
手机扫一扫,花态、花期、株型乃至基因数据等诸多信息就一目了然,在云数据和互联网的技术加持下,全国首家牡丹数字博物馆充满了科技范儿。借助数字技术赋能,高深的专业知识可以变得通俗,既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科普效果,也推动了博物馆的创新发展,有力促进博物馆社会功能的发挥。
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承担着传承历史文化、传播科学知识、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但客观来看,不少博物馆受制于客观条件,要么展厅面积有限,难以充分展出藏品;要么服务能力不足,讲解水平和接待能力无法满足需要;要么展陈形式单调,对公众吸引力不足等,这些问题制约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乘着互联网普及的东风,博物馆依托于先进的数字技术,不仅能够让更多深藏闺中的珍品馆藏得以与公众见面,还能够通过创新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深入挖掘出藏品背后的深层次价值,让公众收获更多。
加快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是大势所趋,是摆脱现实制约因素的有效途径。博物馆要主动向数字化进发,积极运用新的数字信息技术,在管理理念、展陈设计、数字服务供给等方面进行创新突破,尤其是要积极适应公众的需求和喜好,运用公众喜闻乐见的展现方式,通过制造令人身临其境的场景、打造令人赏心悦目的产品等,增强公众的体验感与互动性。比如故宫博物院通过数字技术,让《雍正行乐图》中的雍正“活”起来、动起来,网友们直呼“萌萌哒”,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也让历史文化更加打动人心。
对很多人来说,参观博物馆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也因为如此,公众对博物馆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博物馆要提升服务意识,积极借助数字技术手段进行扩容,拓宽文化空间场域,扩大优质内容供给,让博物馆服务内容的可及性更高。受益于相关政策的推动,“网”聚书香、“云”游四方正在成为现实,随着新基建加速布局、智能技术不断发展,博物馆数字化未来更加可期。博物馆还要积极打通从线下到线上的通道,突破传统物理空间的限制,构建起形式更为多样、内容更加丰富的立体式服务体系。
博物馆不同于一般场所,要带给人思考与启发。伴随着“数字翅膀”的羽翼渐丰,博物馆将辐射得更广、带动性更强,为传承文化、传播知识汇聚更澎湃的新动能。(赵云)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