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线编织的耳罩(耳套)
zjkzxd
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气候逐渐变暖,但是在塞上,冬季还是比较冷。在戴皮帽子换成戴栽绒帽子后,帽子的捂耳朵的舌头不怎么放下来;特别是后来的羊剪绒帽子,基本上帽子舌头就成了摆设。除了气候因素,就是有专门捂耳朵的耳罩(耳套),可以御寒。
这种耳罩,在一时间内也是流行。这是与流行栽绒帽子和羊剪绒帽子大约同步。
耳罩,就是一种戴在耳朵上御寒的用具。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称呼,形状也有所不同,材质有所不同。中国古代,就有了这种用具,叫做暖耳。不过,那曾是统治阶级的专用品,于大众无缘。而眼下,这种东西非常普遍了,也比过去更“先进”。类似于耳麦的耳罩,使用更方便。至于出现的那种保暖口罩耳罩二合一的护耳口罩,那就是对耳罩功能的另一种延伸。
我戴的耳罩,是一种不同于耳麦的那种,倒是有点像口罩耳罩二合一的“两罩”。它是以护耳为主、又能够护着下巴的耳罩。它是一个长条的形状,两端能够套在耳朵上,中间是一带状。把它套在耳朵上后,带状的那段兜住下巴颏。带状长短根据脸型大小而定。这样的耳罩,既保护了耳朵,又保护了下巴颏。不用时,摘下来,也不占用大的空间,装在棉衣的口袋里就行。
我戴的耳罩,是手工编织的。它是由较粗的毛线用钩针来编织而成。一般的颜色为蓝、黑、古铜的。我的是蓝色的。它和棉大衣、栽绒帽子(后来的羊剪绒帽子)配套使用,成为冬季御寒的“标配”。
随着商品的丰富,御寒用品越加多样化。我在陆续新购置围脖、长围巾、脖套之后,耳罩就逐渐被替代了。
现在,有时候看到人们戴着耳麦式的耳罩,就不由想到我当年的耳罩。现在的固然时髦、美观、使用便捷,但却不如我的小巧。
---选自我的《忆海捞针》一书第一部分中的一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