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心开史
愚人节(April Fools'
Day),西方的民间传统节日。每年4月1日这天,地不分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可以互开玩笑、互相愚弄欺骗以换得娱乐。
http://img.umiwi.com/bbs/attachment/forum/201103/31/1007524hzir94czoczpgn8.jpg
目前普遍公认的说法,愚人节起源于法国。1564年,法国首先采用新改革的纪年法——格里历(即公历),以1月1日为一年之始。但保守派反对这种改革,依然按照旧历固执地在4月1日这一天送礼品,庆祝新年。改革派为此大伤脑筋,他们想到了用嘲弄且不暴力的方式撬开保守派的死脑瓜骨。
于是,改革派的人便在4月1日这天给保守派送假礼品,邀请他们参加假招待会.并把上当受骗的保守分子称为“四月傻瓜”或“上钩的鱼”。后来,愚弄调侃不再局限于两股势力“非暴力不合作”的斗法,而演变成为民间的、相互调侃的娱乐,只要火候不至于炸锅,老公公是完全可以同儿媳妇开个玩笑的,丈母娘是完全可以有礼有节地戏弄一把女婿的,大伯子是可以放开些尺度拿兄弟媳妇开涮的,总统是可以同平民make
joke的。总之,这一天,再聪明的人也别把自己当成爱因斯坦,全民皆为“四月傻瓜”,愚弄没有恶意,恰恰相反,所有的愚弄调侃都只为让,“鱼儿上钩”,让谎言击中欢乐。
不知是这个世界太缺少欢乐,还是烙刻着法国人天性浪漫情愫的愚人节像法国香水一样充满诱惑,法国人的愚人习俗在18世纪初传到了英国,之后又随着英国的早期移民激活了山姆大叔的娱乐细胞,山姆大叔擅长推波助澜,飘扬过海就把愚人节舶给了中国大妈、大叔,大哥、大姐,小弟、小妹。 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没人说得清楚,所以不说也罢,只要能炮制谎言,制造欢乐,管他愚人节乍来时是春夏还是秋冬。
不过,将April Fools'
Day翻译为中文,为何但叫“愚人节”,而不叫“蠢人节”呢?一个非常骄傲的理由是:中国语言具有拉丁语系难以媲美的精致考究优势。表现在: 拉丁语言粗犷有余,细腻不足;中国语言不仅博大,而且精深。
对水浒故事语言表述,便可呈现出中文的比较优势,中文叫《水浒传》,一“浒”一“传”,言简意赅,其味无穷。而用拉丁语翻译出来就苍白可笑多了,要么叫《水边英雄的故事》,要么叫《水边发生的风流故事》,更有让人啼笑皆非译名,竟叫《三个女人和一百零五个男人发生的故事》,不明就里的,还以为这三个女人作风实在滥出吉尼斯纪录了,居然一下子勾引了105个大老爷们!!人均勾引35名异性,这还了得,还不捆了沉潭!拉出去凌迟!
再回到愚人节的话题上来,中文愚字音同隅,隅者,角落,一方也。心往一个角落里就是愚。愚是寡欲,蠢是多欲。所以古人自谦之词都说自己愚,没有人愿说自己是蠢者。既然是April
Fools' Day是目的单一的娱乐调侃,而非居心叵测的纵欲之术,将其翻译为愚人节而不叫蠢人节,也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