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棺定论”为曹操平反昭雪
丛心开史
昨天,全国各地的人们都在为一次千年的邂逅而兴奋不已,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向新闻媒体公布一项重大考古成果,经过抢救性的考古发掘,一代"枭雄"曹操的高陵在河南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揭开神秘面纱。陵寝虽然屡屡遭到盗挖,幸运的是,里面尚存有不少有价值的器物,如铜带钩、铁甲、铁剑、玉珠、水晶珠、玛瑙珠、石龟、石壁、石枕、刻名石牌,以及分别刻有“魏武王常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用格虎大戟”等铭文,更重要的是,还有墓主人的遗骸尚存,骨龄60左右,与曹操卒年66岁非常吻合。以上种种,可以为确定墓主人身份提供重要的、最直接的历史依据。专家据此得出权威的考古确认,墓主人正是曹操。

http://www.qlcity.com/uploadfile/cul/uploadfile/200801/20080117122423251.jpg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寻寻觅觅千百年,曹操墓不期在盗墓贼制造的千疮百孔中露出了本源的端倪。而之后的抢救性发掘,除了能满足人们溯古的好奇心,猎奇的膨胀欲望,还有一点应该囊括在考古的重大发现中,那就是,借助“开棺定论”的千载良机,国人有必要郑重其事地对误读了千百年的曹操其人,做一个正儿八经的平反昭雪,以严肃的治学精神,去演义的辩证史学观,重新审视他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http://imgsrc.baidu.com/forum/pic/item/fd9719d58d5c16d951da4bd7.jpg
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国人素有盖棺定论的评价嗜好。为什么?活人较之死人,是个不安定的因素,今天的好人,不代表明天不会是个杀人恶魔,今天的好官,保不准明天不贪赃枉法,一念之间、一夜之间就蜕变为王八蛋、瘪独子。所以过早地妄加评论,很容易陷自己于被动境地,反而,评价死人,盖棺定论,保险系数绝对百分百,好就是好,坏就是坏,死人不会说话,随你信口雌黄,任由活人评说。http://img1.iqilu.com/ed/09/12/27/25/55_091227191510_3.jpg
不过,对曹操这个显贵之人,盖棺定论的资格,在其大薨之时,是轮不上乡野村民鸡一嘴鸭一嘴置喙的。曹操何许人也?那是大魏王朝实际上的奠基人,尽管其子曹丕废汉帝承袭大统是在曹操去后,但父以子贵的缘故,如果有人胆敢对曹操之死指指点点、说三道四,必然会受到严刑峻典伺候。那么,能够对曹操生平功过做盘点的,也只有大魏官方的功德标榜之词,以及后人修史写书时饱含封建愚忠思想的偏狭之词了。而后者,毫无疑问,绝不会把一心推翻腐朽没落的东汉为目标的曹操说成“良民”。加之,长期以来,正史总是像宝贝一样束之高阁,只能为肉食者观瞻,而少供之于平常百姓阅读,那么,占人口绝大多数的老百姓就只能采撷野史歪传,口口相传,于是,曹操就免不了要蒙受诟病之灾,永远做一个祸国殃民的大奸贼。
这也正是我们每忆往昔,都会不由自主地将曹操视为不受待见的陌生人的缘故。历史一瞬间,相隔千百年。我们无从猜度一代“枭雄”的诡诈,只能借助有限的典籍文献,尽情发挥想象,不乏演义色彩地去勾勒白脸大奸臣的形象,然后再以貌取人地、煞有介事地潜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貌似专业地洞察他的奸邪、狂妄,狡黠、虚伪。于是,在我们匮乏的认知中,魏武扬鞭是为了犯上作乱,割发代首是为了邀买人心,望梅止渴是玩弄伎俩,怒杀华佗是吃不到葡萄索性连根除掉,东临碣石作赋一首是矫情造作,南征北战东讨西杀不过是为了成就狼子野心 。
http://china.nfdaily.cn/content/images/attachement/jpg/site88/20091227/001fd088d83b0ca197c702.jpg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曹操在历史和现实的认知中就不是一个好东西,他是个招人恨的逆子贰臣。不要说三足鼎立的刘备孙权想食其肉,嚼其骨,就是杜撰《三国演义》的罗贯中对其也是恨之入骨,以至于像个帝王一般宵衣旰食,呕心沥血,指挥着文字的千军万马,大举讨伐曹操曹阿蛮。更不要说饱受不公正评价影响至深的后人,特别是现代人,只要是提及曹操,无论是“文里舞里”,也无论是台上还是台下,多数情况下都是恶贬有余,而褒奖寥寥。一张张有色眼镜后面深藏的鄙夷和仇视,恐怕早已让泉下的曹操不得安息。从这个角度分析,曹操可能也早就巴望着陵墓被早点给人掘开,这人不是打个眼钻进墓室里偷鸡摸狗的宵小之辈,而是以考古名义发掘、用文物资料做权威发言的考古专家。为了正名,曹操或许不会太计较自己的头盖骨被人当做糟烂的葫芦瓢一样翻来覆去,检测研究,只要能在开棺后得到平反昭雪,曹操或许也不在乎陪自己在地下睡了千八百年的两女子被人玩弄,他已经被不公正的对待打压的太久,历史应该给他一个负责任的说法。
http://china.nfdaily.cn/content/images/attachement/jpg/site88/20091227/001fd088d83b0ca197c701.jpg
既如此,如果我们能够做到拨乱反正,客观还原曹操,那么,我们不但能够掠过野史演义的偏见,公正地评价一位沉睡千年的古人,而且,还可以从并不奢侈的墓穴中,洞见一位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恢弘人生。
丛心开史草于凌晨3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