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伦“东方不败”原因何在?
丛心开史
好的音乐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比如诞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让我们荡起双桨》,广为传唱于七十年代的《红星闪闪放光彩》,流行于八十年代《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在希望的田野上》,风靡九十年代的《冬天里的一把火》、《吻别》,还有跨世纪之后被老幼妇孺奉为乐坛圭臬的《千里之外》、《菊花台》,好音乐镌刻着时代的记忆,在年轮一样的唱片中一遍遍回味属于特定时代的所有过往。
我是个酷爱音乐的人,虽然唱歌并不耐听,但不影响陶醉于歌声里的欢乐与哀愁。所以,从很小的时候起,便常常跟着父母、哥哥、姐姐学老歌,没遍数地温习属于他们那个年代的歌曲,一首曾经流行的老歌学会了,整个人也就能慢慢从歌词中读懂了那个时代。后来我们自己有能力学新歌了,属于父母、哥姐各自年代的歌曲,就成了老黄历,相比之下,新歌才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时代。
五十年代,跃马扬刀,杀气腾腾万丈高,时代的品格不乏高亢、激昂,充满豪情斗志;六十年代,内忧外患、饥馑度日,但人穷志不短,连孩子们的情绪也会受到感染,他们能扎紧裤腰带,朗声高唱《让我们荡起双桨》;七十年代,文革“如日中天”,各种政治派别互殴不止,如此动荡的年月诞生不了什么经典音乐,只有革命无罪的战争题材才是最红的题材;八十年代,被压抑了十年的情绪一朝爆发,歌曲也像开闸的洪水,恣意奔腾,年轻一代,唱着《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抒发生逢其时、踌躇满志的豪迈情怀;九十年代,热情仍在燃烧,费翔为寂寞乐坛点燃了《冬天里的一把火》;21世纪,这个时代的性格,似乎已经不再属于我们,而属于更为年轻的一代,孩子们穿着哈韩装,模仿着周杰伦的样子,载歌载舞唱着《东风破》、《千里之外》,他们眼中,周杰伦是最耀眼的时代符号。
我们可能已无法理解孩子们对音乐的痴迷,他们叫我们叔叔大爷,他们自认周杰伦为偶像,至于偶像的价值几何?有多么神圣,孩子们懂得并不比我们多,可他们的痴迷却给人以不可动摇的笃定——痴迷是没有理由的。这或许就是代沟的缘故使然吧,我们无法避忌这个词汇,无法遏制它横亘在在成人和孩子们之间,因为代沟本就是一道不可逾越的精神沟壑。
不过,周杰伦成为孩子们心中的东方不败,也似乎在情理之中。倘若站在音乐的领地里遐思迩想,除了周杰伦,新世纪又有几个音乐人不是昙花一现,又有几首歌曲能像《东风破》|、《千里之外》那样脍炙人口,可以形成一个时代的印记?没有,除了周杰伦和他写的歌,他谱的曲,他投入的演唱,这个时代太缺少能称其为经典的音乐。这不是我们不懂得欣赏,而是好作品少得可怜,寥寥可数像稀拉拉的晨星。
周杰伦是个乐坛的东方不败!我这样感慨。他的歌词,裹挟着着宝岛台湾的清风,流淌着悠久文化中最传统的古韵,跳动着最撩人魂魄的婉约,那不仅仅是歌,更像是一枕幽梦。在浮躁如热锅上苟延的蚂蚁的时代,即便被人称为周董的周杰伦,还难得地坚守着乐人的德操,敢问内地能与其媲美者还有几人?
我们貌似提高了文化水平,可我们丢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看似什么都比比人强,其实我们常常是自欺欺人。这是我这个伪歌迷喜欢周杰伦后从音乐里听出来的感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