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执法”需要一个惩罚标本
丛心开史
孙中界遭遇“钓鱼执法”很倒霉,但他却无疑是众多“被钓者”中最为幸运的一个。不过,如果没有媒体的介入;如果不是他的激愤之举;如果不是恰逢“钓鱼执法”受到公众愤恨的背景,他的命运最终会陷入什么样的低谷,其实是很难预料的。
孙中界收获了一个“公开道歉”,固然值得可喜,然而,此举能终止“钓鱼执法”吗?10月19日,广州男子段先锋新买的面包车被“钓鱼执法”,拿回车子需要交3-5万元罚款。当事人到花都区花东车管所求情时,一位工作人员拍着桌子骂道:“你是不是傻的,这几天有没有看报纸啊,‘钓鱼’你懂不懂!”(10月25日《武汉晚报》)你看,“钓鱼执法”者多么嚣张,自己不规范执法,居然还骂别人是“傻子”。为何上海的“钓鱼执法”对广州没有触动?为何“钓鱼执法”者还是如此蛮横?这实在值得深思。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钓鱼执法”者尽管被投诉数不胜数,却还没有人因此受罚,更重要的是,“钓鱼执法”蕴藏着太多的利益。在巨大的利益与成本付出的不成比例的“诱惑”下,“钓鱼执法”者根本无视公众的愤怒和媒体的声讨,他们还是照“钓”不误。
“钓鱼执法”已经成为全国普遍的一种现象,对此,仅凭一个“公开道歉”并不能终止“钓鱼执法”。在我看来,需要对上海的“钓鱼执法”来一个公开调查,不仅要公开调查组的成员,而且还应该邀请网友参与,同时,对整个调查过程进行公开,对“钓鱼执法”的所有获益及罚款的去向公众交待清楚,更重要的是,对相关人员进行严厉的处罚,树立一个惩罚标本。
其实,对于“钓鱼执法”很需要一个全国范围内的专项整治,要彻底切断“钓鱼执法”背后的既得利益集团。惟其如此,才能让“钓鱼执法”消失。否则,只怕“钓鱼执法”会“春风吹又生”。
郭文斌 本报评论作者,版权所有,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