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女生愿嫁黄世仁只因不差钱
丛心开史
北风那个吹啊,雪花那个飘,雪花那个飘飘,年来到……这凄美的旋律每每响起,总会勾起陈酿了几十年的回忆,音乐声中,画面徐徐展开,那是个几家欢乐几家愁的年三十,锦帽貂裘的地主黄世仁和仗势欺人的管家穆仁志,沉浸在节日的欢乐气氛中,衣衫褴褛的佃农杨白劳和苦大仇深的姑娘喜儿,却不得不四处躲债,直至被逼卖身。旧社会如狼似虎,穷人个个如待宰羔羊。
而今,一位“90后”女生的“背书”,“如果黄世仁生活在现代,家庭环境优越,可能是个外表潇洒、很风雅的人。加上有钱,为什么不能嫁给他呢?即便是年纪大—点也不要紧。”,却分明让我们想到了“羊爱上了狼,且爱的疯狂”。
经典剧目《白毛女》自从在革命圣地延安首次上演,便以强烈的角色反差,刻画出善恶两种迥然的形象,以爱憎分明的立场,鞭挞人物背后吃人的制度,讴歌新制度、新社会、新生活。尽管《白毛女》后来被赋予多种艺术形式,如舞剧、电影,电视剧等,但其艺术的精神巍然屹立不倒,以艺术的手段、高于艺术的深意诠释善与恶,爱与仇。
然而,近些年来,本是严肃题材的《白毛女》,却屡屡遭到现代的戏说或恶搞。于是,在哗众取宠的艺术斧钺之下,原著中的主人公形象遭到了毁灭性的颠覆:为富不仁的黄世仁来了个华丽转身,变成了有钱却遭遇恶意欠债的“孙子”,那个曾被逼躲债的善良穷人杨白劳也遭“翻案”,变质为欠钱不还的“大爷”,而主人公白毛女,竟然变成了彻头彻尾的配角,供现代艺术肆意调侃,尽情娱乐。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假艺术之名哗众取宠的艺术思潮,目前似有大行其道的势头,充斥在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的世界,弥漫在男人和女人的二元空间里,其混淆视听的伪艺术创作,颠倒善恶的价值导向,必然对缺乏历史认同的年轻一代产生消极影响,加之与拜金主义价值观同流合污,会让年轻一代陷入“向钱看”的迷雾中。而这恰是《白毛女》的悲哀,是现代艺术的悲哀,更是教育的悲哀。
所以,面对“90后”女生想嫁黄世仁的爱情表白,舆论切不可一哄而上群起攻之,恰恰相反,应该感谢这个女生的坦诚,并把这个表白当作一剂醒世良方,来医治艺术和社会的创伤。记得列宁曾说过:“每个宣传员和鼓动员的艺术就在于用最有效的方法影响自己的受众,尽可能地使某个真理对他们有更大的说服力,更容易领会,留下更鲜明、更深刻的印象。”
作者时为,为本报评论作者,版权所有,严禁转载他用,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