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通识教育”造就不了大学问家

(2009-10-09 08:37:09)
标签:

通识教育

大学问家

中山大学

新创

博雅学院

无专业

精英

丛心开史

杂谈

“通识教育”造就不了大学问家
              丛心开史                             

    中山大学新创博雅学院,通过通识教育打造“无专业”精英,宣言“学生的人生榜样不是亿万富翁,而是学富五车的大思想家、大学问家”引起外界争议。对此,博雅学院院长甘阳表示“中大珠海模式将是全国高校最好的模式。”(10月8日《广州日报》)

    在大学推行“无专业班”,在国外可能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美国的芝加哥大学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进行过试验,只是到了20世纪40年代,又不得不改成“前两年无专业,后两年转向专业”。对于“没专业能找到工作吗”、“没专业能学到知识吗”等疑问,中山大学博雅学院院长甘阳都一一给了解答。实际上,这确实不是问题,知识是一个非常广义的概念,工作的专业不一定非要对口。但现实还有几个疑问,是值得仔细思考的。

  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在于:现代还存在没有专业的大学问家吗?现代分工已经越来越细,科技发展越来越尖端,要想成为“术业无专攻”的大学问家,最大的可能就是沦落为“江湖骗子”。现代科学研究,每一个专业都有每一个专业的范式,要想成为这个专业的“大学问家”,除了知识面广的基本要求之外,还特别需要专业知识和专业训练。还有些专业,如数学、物理,是不能等的,“前三年如果还看不出你是天才你已经完蛋了”,更别提成为大学问家了。中山大学培养“大学问家”的目标,是不是显得过于笼统了?

  其次,值得追问的是:中山大学准备好了吗?学习国外的一些做法,未尝不可,但我们一定要谨防出现“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悲剧。我们动不动举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耶鲁大学的例子,但问题是世界上这些名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不是简单模仿就能学成的。中山大学能学明白吗?

  最后,有必要厘清是:如何科学对待教育试验?教育试验不等于教育创新,教育试验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教育创新则是成功了的教育试验。对待教育试验,应该有的态度是,既不应该一味捧喝,也不应该一棒子打死,应该“摸着石头过河”,好,就坚持,不好,就改回来,改还可以留一个尾巴,改进以后继续试验。如今,中山大学在国内推行的“无专业班”,因为还没有被证明是成功的,所以最多只能算教育试验。但中山大学却表示“稍后还将在珠海校区4000名新生中试行,一两年后将在全校推广”,这是不是太冒进了,是不是违背了科学?

 

    作者为本报评论作者 瞿玉荣 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