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汉字整形 吃饱了撑的

标签:
汉字整形吃饱了撑的美容美体美女异体字汉字规范丛心开史杂谈 |
8月12日,教育部就刚刚研制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该表一方面意欲恢复51个异体字,另一方面准备对44个汉字的写法作调整。如:“琴”字左上角“王”字最后一笔由“横”变为了“提”;“唇”字的厂字头由半包围结构调整成了上下结构,“亲”“杂”“杀”等字底下的“竖钩”改为“竖”,最后一笔由“点”改成“捺”。 (8月19日《天府早报》)
已经记不清这是专家们第几次欲对汉字施行手术了,只记得每次磨刀霍霍之际,都无一例外地遭到绝大多数网民的坚决抵制。此次,抵制的声音仍然成为舆论主流。调查显示,对如何看待“44个汉字写法可能调整”的问题,87.14%网友表示反对,认为此举纯为“穷折腾人”;仅有2.69%的网友赞同,认为修改原因有理可依;另外有7.29%参与调查的网友持观望态度,但 “希望有关方面仔细斟酌”,另有2.88%的认为无所谓,“反正现在都改用电脑了”。很明显,几乎一边倒的民意拒绝对44个汉字动刀整容,不过是否最终影响专家决策,决定着已被架到手术台上的汉字的命运。
笔者以为,是否对汉字动刀整容,首先要遵循汉字演化的规律,并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这个道理,对于汉字“手术专家”而言,既然都是语言文字方面的行家里手,就完全有能力从汉字的演化史中得以镜鉴,而无须网民苦口婆心屡屡劝谏了。然而事实恰恰相反,“手术专家们”好像是故意揣着明白当糊涂,不但要挑战规律,而且还要逆行于时代,非要弄出一些四不像出来。
其次,汉字规范不规范的争议,还是个审美态度问题——注重适用美,还是外表美?为了形象表述这个问题,这里举例加以说明:前不久,辽宁有对婆媳闹矛盾,原因是儿媳妇刚生的孩子跟爹妈长相实在不靠谱,婆婆多心生疑,一番刨根问底儿后才弄明白,媳妇的模样不是原装的,认识他儿子之前曾做过美容整形。借用这个例子,是希望专家们明白,习惯了传统美适用美的人都是排斥“手术整形的”,适用的才是最美的!
第三,汉字是后人对祖先文明的传承,其固有的、约定俗成的符号意义,用于交流活动的特定功能,已经成为公共知识产权,而不是专家的小金库。所以,在事关文字“整形”的问题上,及时倾听民意,是规范汉字的明智之举,可以避免因个人喜好或小群体意志而破坏汉字的公共属性。
因此,给汉字“整形”,务须慎行,既要中看又要中用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