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做小丑快递的大学生鼓鼓掌
丛心开史
沈阳的大学生刘莉莉做起了为多数大学生不屑的快递服务。从2008年的5月起,这个扮作小丑送货的女大学生便开始在沈阳的街头巷尾奔忙,开启了“自贬身价”的事业。
大学生作如此下贱的体力劳动,岂不是丢人、现眼,有辱天之骄子的名声吗?,议论之声将大学生择业观这个深沉的话题摆在了现实的台面上。难道大学生择业就该瞄准出入厅堂、清闲体面的白领金领之类的好岗位吗?对此,我恰恰要为刘莉莉莉这样的大学生竖起大拇指。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沉锚”效应:在人们做决策时,思维往往会被第一信息沉锚一样固定在某处。正因为如此,很多大学生就会端着天之骄子的架子、守着面子,像堂吉诃德一样信马寻找梦想的岗位。结果,机会就在梦想的旅途中,一次次失之交臂。
像刘莉莉一样曾经在就业择业的道路上遭遇“沉锚”效应的人不胜枚举,日本有一个女大学生,屡次找工作碰壁,最后她决定到东京帝国饭店打工,做一件让人觉得非常丢脸的工作--洗厕所。
从第一天伸手进马桶刷洗时差点当场呕吐,到后来决定留下来,这位女大学生最终战胜了自己和世俗偏见,直到在涮净的马桶里取水坦然喝下,她赢得了工作。这个女大学生就是小泉内阁的邮政大臣野田圣子。此外,我们还能想到当年被舆论一顿恶贬的“北大卖肉才子”陆不步轩、王超,以及回家甘当“破烂王”的齐齐哈尔女大学生朱晓霞……同时我们也想到了许多正在或者将要像堂吉诃德一样,做理想主义者的追梦人。
要说的是,在择业就业的起点,拥有一份体面高薪的工作固然是件幸事,但我们从这些过来人的身上也不难总结出规律性的道理:就业、择业时,重要的不是能否找到好工作,而是自己能否正确面对世俗观念、客观定位择业取向的态度。
特别是随着教育的普及推广,大学生文凭再也不是好职业的专利,当工作再也不能用好和坏作为择业就业的分水岭的情况下,大学生必须要及时转变观念,既然不能一步迈入最理想的职业门槛,又何妨不去寻找派生出来的次要目标与机遇,在别人都在疯抢职业的第一落点时,去踏实迈向事业之初的第二落点呢?
其实工作根本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只有观念才有新旧之别。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大学生朋友们,如果都能像刘莉莉那样撂下曾经端着的架子,丢下清高的面子,笑面世俗的傲慢与偏见,谁又能否认你会成就一份值得尊重的职业和事业呢?正因如此,我提议,大家给选择做小丑快递员的刘莉莉鼓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