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特不特不是评出来的
丛心开史
这两天沈城市民又多了个茶余饭后的谈资——特产食品。之前,沈阳21家企业的69个品牌产品被评为首批“沈阳特产食品”。众所周知食品是关乎公众健康的大事,所以市民参与话题讨论的热情格外高涨,有些人甚至拿着刚刚出炉的特产食品名单,逐一对号入座,或丈量自己的食品与名牌的差距,或暗自决定了未来食品
采购的方向。渐渐地,他们发现,有些特产名牌让他们感到很是陌生,仿佛见到了刚刚泊来的洋食品。
http://www.xmcy.net/bbs/uploads/200803/20083222144290.jpg
市民也许无从了解这样事实:沈阳特产食品评选活动依据具体标准展开的,即必须在沈阳行政区域内生产、加工,制造;参评特产还必须要具备四大特色——质量精良、有独特风格,有沈阳地区特色、有文化内涵。由是观之,这69种食品都称得上是好产品。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抱着充足的自信为沈阳填补特产食品空白叫好,而且,这种品牌的灯塔效应,也必将对沈城市场的健康发展起到有力的带动作用。
http://img3.pclady.com.cn/pclady/0708/09/176485_1164593676076.jpg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不顾及普通市民对“特产不特”的质疑。因为客观而言,普通消费者心中所认定的”特产”,都无一例外打着深刻的认同烙印,或者说,起码要具备几种较为显著的特点:特产是一方水土孕育的;具有“橘生南方为橘,橘生北方为枳”的不可复制性;为当地人耳熟能详、津津乐道,甚至引以为豪的本土情节;更多是靠品质、口碑扎根人们心中的不可替代品;具有因历史文
化原因积久而成的独特人文气息,等等。如闻名遐迩的锦州干豆腐,因其薄如蝉翼,口感地道就是特产食品。比如本溪的抗联大煎饼,因为能够钩沉英雄的艰难岁月故而得以扬名。再如朝阳的小米,沟帮子的烧鸡,都是因为具有地地道道特产属性,所以才在人们心目中形成牢不可破的价值认同,以至于每每行经此地,或有亲朋好友出差经过,总免不了要提醒:“记着带点特产回来”。
遗憾地是,在新鲜出笼的69个“沈阳特产食品”中,竟难以让我们产生感同身受的特产共鸣,难以寻觅深刻的特产印记。不仅如此,我们甚至还会心生一系列的模糊概念:特产是否意味着等同于保持多年信誉的名牌产品?特产究竟是根生于
大众心中的认可,还是每年一度靠评选评出来的“超级女生”?特产是三年五载的江山轮流做,你方唱罢我登场,还是别的什么?假若这些疑问都是因为我们因循守旧、抱残守缺”,那么我们也渴望知道,这突破尺度的“沈阳特产食品”的评选,究竟有什么异乎寻常的特别之处。
http://www.douzhipin.net/picture/56772006326201749.gif
话又说回来,特产特不特,关键不在于怎么评选,而在于是否能够得到历史的认同,大众的肯定,化的浸润,只有这样的特产,才会像上世纪八十年代双喜压力锅那样享誉华夏大地。否则,再特产的名牌也将会成为一闪而过的流星。英国著名管理学家德摩尼的理论会给我们以诠释——凡事都应有一个可安置的所在,一切都应在它该在的位置。能够经得起各种诱惑或杂念的考验,不随波逐流的,最终才能找到公众都认同的角色,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功效。用葛优的广告词来说,就是“我还是要相信群众”。对了,这个评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了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