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哭倒的长城究竟在哪儿?
丛心开史
“孟姜女哭长城,人生自古谁无情
。情到深处天地动,人间多少绝唱千古颂……”。听这首歌,不由得想到2002年7月去淄博那次采访,选题说淄博发现了被孟姜女哭倒的长城。总编说有点像传说,但绝对勾魂摄魄,值得一去,我就去了。当然,动身时我已掩饰不住对孟姜女传说的无比景仰。
坐在飞机上,我反复翻看曝料信息,内容是:山东省淄博市传出好消息,经过考古工作者的努力,比秦长城历史更悠久、考古价值更高的齐长城、兵营遗址在淄川区淄河镇的马鞍山被发现。有关专家评价称,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长城、兵营遗址,是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目前,有关专家正在积极开展工作,以使这一举世瞩目的遗址早日重现雄姿。
我才不在乎什么秦长城齐长城,我只关心孟姜女。
一百余座齐兵营雄踞马鞍山
7月9日,我作为第一个赴现场采访的媒体记者,登上了位于淄博市淄川区市郊的马鞍山。齐长城兵营的遗址,就坐落在马鞍山西侧长约1000米的陡峭悬崖上。淄河镇政府的工作人员告诉我,正因为遗址地处峭壁顶端,很难攀登,所以人迹罕至,也极少有人上去勘察,祖祖辈辈都传说这里有一堆堆烂石头,很奇怪,却没人想到,这“一堆堆烂石头”竟是齐国的长城、兵营遗址。
登上峭壁,齐长城、兵营的遗址便展现在眼前,与秦长城不同的是,这里的墙体全部为石块垒砌而成,且没有使用任何粘合剂。经过2000多年的风吹雨淋,部分石块已经风化。齐长城由东向西绵延150余米,沿山势起伏,最高的墙体高达16米,墙体厚达1米左右,城墙之间的跨度为10-12米。放眼望去,齐长城分为高中低三层,错落有致,东接马鞍山主峰,西临淄河滩,形成了一道扼守临淄古城的坚固屏障,齐兵营恰恰成为城中之城。
在长城东部的尽头是烽火台,方圆大约有8平方米。烽火台与兵营连接处隐约可见有石阶沿峭壁迂回,令人叹为观止。紧挨烽火台的兵营共有20余间,也全部由石块垒砌成而,呈“一”字形排开。往西走40米为主营房区,这里共有两排营房,近百余间,面积多在8平方米左右,但各兵营之间的通道明显增多,伸展成为迷宫似的八卦图。紧贴马鞍山的兵营建筑模式也大致相同,但房间面积略小,也稍稍考究些,据专家推测,这里的20余间房屋极有可能是守军将领及家属们的住所。
长城、兵营扼守着齐国的南大门
齐长城、兵营遗址的发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据介绍,除我捷足先登首赴现场采访外,当日下午又有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与当地取得联系。与我不同,他们为关注的是:为什么能在马鞍山上发现齐国长城及兵营遗址?
他们采访了山东省齐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宣兆琦教授、山东大学考古系的任相宏教授,两位教授之前曾亲赴现场考察,并做出了科学的推测:齐长城、兵营扼守着齐国的南大门。
专家推断的根据有三:
根据之一,据史料记载,当地自古就有马鞍山为齐国边疆之说。山下南1公里的淄河镇的城子村就是齐国和鲁国的交汇处,史称莱芜。
我查阅《博山县志》发现,里面有这样的记载:“齐长城自峨岭之脊……跨淄水,接临朐沂水界之东泰山;自脊西行……出青石关之西,接莱芜山,皆长城岭也。”另外,在《括地志》中,也有相关资料:“齐长城西北起济州平阴县,缘河历泰山北岗上经济州淄川,东至密州琅琊台入海。”
另据了解,有关专家提出的依据也有相关的实证,1954年,山东省文管会曾派人进行了一次实地调查,发现在马鞍山东西两处的山上都残留有齐长城的墙基,而此次发现的齐长城、兵营遗址恰恰能将整个齐长城连为一体,由此可见,齐长城、兵营曾扼守齐国南大门的说法是可信的。
根据之二,从兵营城墙的厚度来看,南面距长城外墙的距离为1.2米,北面仅有0.8米,从这两个数字之间的对比分析,南面的活动范围要远远大于北面部分,证明兵营防御的重点明显在南面,也就是防御与齐仅一墙之隔的鲁国的进犯;
根据之三,历史上虽然在马鞍山发生过若干次战争,但在当地除有齐鲁两国长期交恶争占马鞍山外,并没有关于其他大规模古代战争的记载,从这一点分析,也只有齐国才会在防御邻国鲁国时大兴土木,筑造南部防御工程。
齐长城、兵营的具体建造年代还是一个问号
采访中我了解到,关于齐长城、兵营的具体建造年代,还有很多争议。
有观点认为,最早记载齐长城、兵营建造年代的史籍是《管子》,这部书中有:“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的记载,按此推断,齐长城建成的年代应在春秋前期。
另有观点认为,《管子》是不是管仲所写都尚有争议,以《管子》推断遗址的年代的观点更立不住脚,持此观点的人认为,《史记·六国年表》和《竹书纪年》的记载表明,齐长城、兵营修筑的时间是在战国时期,或在东周周显王元年(公元前368年)之前。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齐长城、兵营的建造年代就在齐宣王执政期间(即公元前319年至公元前301年),根据是清代孙廷铨著的《颜山杂记》。
记者就上述观点采访有关专家时,得到的回答是,目前仍需进一步考证,还没有做最后的定论。
《孟姜女》哭长城有了新版本
《孟姜女哭长城》作为中国著名民间传说之一,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但孟姜女到底哭倒了哪里的长城,却存在着多种版本。这些版本多以地域为界线衍生开来,此次齐国长城、兵营遗址在淄博被发现,为山东版的《孟姜女哭长城》提供了“证据”。
采访过程中,许多淄博群众坚信,被孟姜女哭倒的长城就是新发现的齐长城。
淄河镇的翟先生还举出了一系列“证据”。他引用《烈女传》及刘向的《说苑》中的资料说:“夫死后向城而哭,城为之崩,赴淄水而死”,指的就是齐长城这一段。退一步讲,即便不是这一段,但也离淄河不远,也在山东境内。
当地的一些群众也纷纷引经据典,一位中学教师拿着报纸上《孟姜女哭长城在源泉》的文章向记者介绍:“你看看,《左传》、《孟子》中都有记载,孟姜女哭倒的是齐长城而非秦长城,若是秦长城,也是在齐长城基础上重修或加固的。孟姜女哭倒长城后,投淄河而死。与此次发现的齐长城、兵营遗址反映的情况吻合,更精确地说,孟姜女自杀的地点就在博山源泉镇北的城子村。”
齐长城、兵营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淄川区淄河镇政府的李宝业副镇长表示,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能在淄河镇发现最早的古长城、古兵营遗址,将会对研究长城文化及齐鲁文化研究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在鲁中地带发现如此大规模的齐国兵营遗址,是世界考古史上的又一大突破,将对研究中国古代军事学、世界军事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至于孟姜女是不是在此哭倒长城,他说:“当然希望在此”。
遗址的发现已经引起了山东省文物部门及淄博市文物部门的高度重视,有关领导在考察后指示,要加大对遗址的保护、看管力度。为此,淄河镇政府已组织专门力量昼夜看守,确保万无一失。
李副镇长还透露说,下一步,他们将与省、市文物主管部门的专家共同发掘遗址,并派人到北京请国家长城专家赴山东现场发掘鉴定遗址,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将尽早使古兵营重现昔日风貌,并使其跻身于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