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那嘎二人转玩的就是荤素搭配
丛心开史
有了赵本山等喜剧之王的普及与光大,如今的东北二人转早已突破地域藩篱,
风靡大江南北。然而,当我们为这一发源田间地头的特色艺术得到救赎而暗自庆幸之际,却实难对“让二人转绿起来”的文艺改革思想心存乐观。
不能否认,试图将一种下里巴人的大俗艺术搞得“大雅”起来的想法是昂扬的,也不能否认,艺术需要推陈出新是发展的必然,更不能否认,人们对艺术的欣赏日渐苛求是种趋势。但是我们却发现,改良主义者犯了一个最本质的主观主义错误,那就是忽略了二人转的群众性和丑的魅力,漠视了它本是道道地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乡土门类艺术。
它与厅堂艺术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需时时根植在滋养它的土壤里。而这个土壤就是“俗”。大胆设想一下:如果让帕瓦罗蒂、多明戈曳以后着燕尾服、打领结站在庄稼地演唱歌剧,结果会怎么样?反之,如果让“二柱子”、“小沈阳”从此丢掉手帕、小帽、折扇,天天在西洋音乐伴奏下,高唱绿色主旋律,结果又会怎样?
我想,执意逼乡土艺术扮作绅士、然后冠冕堂皇入厅堂的结果只能有一个,那就是死翘翘。症状先是水土不服,然后慢慢萎顿,最后就彻底由“绿色”变为无色、无臭、无味了。
突然想到“桔生南方为桔,桔生北方为枳”这个道理,我们在小学课文里就学了。
那么是不是就意味着二人转改良彻底没辙了呢?答案当然是“非也”。依我看来,还是大有改头的。但前提必须得让观众喜闻乐见,而后才有生机。
我酷爱二人转,没事的时候,常去群众艺术馆之类的场所去看看。每次到那里,都会看到许许多多同我一样“品味不高、俗不可耐”的男女老少,把看台挤得里三层外三层。如果赶上周六周日,还会见到许多天真烂漫的孩子们。
他们看二人转很投入,很开心。一场下来,几被演员们的插科打诨逗得笑断神经。和他们闲聊时,每每回味那些俗段子,荤段子以及难登大雅之堂的荤素搭配段子,都会再次引发他们笑到喷饭。
而如果按照改良主义的衡量标准,那些诸如《唐僧结婚》、《擦皮鞋》《二傻子娶媳妇》等的段子,都该被打入死牢,盼个无期徒刑或斩立决。
可群众们不干,他们说:“俺们就是爱看,就是有意思!!远比那些一本正的艺术形式更让人放松开心。”
如此看来,还真就不能想当然地逼二人转脱离群众。尤其是不能丢弃二人转的三大绝色主角:夸张的形体表演,荤素搭配的语言表达,媚丑却等于生活或大于生活的灵魂。
否则,二人转恐将变成“二而难转”的伪艺术了。
赵本山有句话说得好:“某些人只是光顾了东北的几个剧场,听了或许不中听的几个小品演员的话就来谈封杀,那是要不得的。”
我们要对改良主义说:“不要因为只看到了二人转的皮毛,就想挖眼割舌褫夺其灵魂,逼其变绿。
推崇绿色无罪,坚持本色亦无罪。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