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肚子搞大了未必不是好事
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丛心开史
弥勒大佛端坐神坛之上,麻袋大肚子恣情袒露,高深莫测的微笑满脸荡漾,这是我们常见的笑佛的尊容。要问大肚佛卖的是哪门关子?一幅楹联已不言自明:“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上可笑之人。”
由此看来, 弥勒之所以能倍受众生膜拜,受赉万千宠爱,毫无疑问,与他“能容、爱笑”两大素性和平的性格攸关甚极了。
而要想能容,前提是要有够量的肚子,肚量越大,能容之事便越多。换句话说,有多大的肚量,便能兼容世间多少难容之事。进一步讲,就能成就多大的事业。用成正比的等量代换去推算,肚子的大小,直接关系到事业的成败利钝。
清朝名相张廷玉是安徽桐城人,他素来注重修身养性,练就肚量,颇得他人尊重。一次,张廷玉回家看望母亲时,觉的家中的房屋呈现出破败之象,就命令下人起屋造房。安排好一切后,他又回到了京城。
他家的邻居是一位姓叶的侍郎,也打算扩建房屋,并想利用两家中间的一块地方。张家也想利用那块地方做回廊,于是两家争执起来。张家开始挖地基时,叶家就派人在后面用土填上;叶家打算动工,拿尺子去量那块地,张家就一哄而上把工具夺走。两家争吵多次,几次险些动武,双方互不相让。
张母一怒之下,给张廷玉写信,让他赶快回来处理此事。张廷玉看罢来信,不急不躁,提笔写下一首短诗:“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封好后派人迅速送回家。
张母满以为儿子会回来为自己撑腰,没想到只盼回一封家书。张母看完信后,顿时恍然大悟:为了三尺地既伤了两家的和气,又气坏了自己的身体,实在是不值。张母立即主动把墙退后三尺。邻居见状,深感惭愧,也把墙让后三尺,并且登门道歉。这样一来,以前两家争夺的三尺地反而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
直至今日,当地人纷纷传颂这件事,引为美谈,并且给这条巷子取了一个特别的名字--六尺巷。有人还据此作了一首打油诗:“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
和张廷玉“大肚”宽容的心胸相比,嵇康的眼里不揉沙子注定就是个悲剧。
嵇康是曹魏时期了不起的贤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可他这人有个最大的缺点就是“鲜能容,不爱笑”,“心直口快,性格耿直,遇事辄发,放达不羁。”
樵夫们见了嵇康,以为他是个了不起的人,吹捧如神明 。只有和他同游的孙登一言不发。待嵇康走后,孙登说:“君性烈而才俊,其能免(社会迫害)乎?”
果然不久,现实社会让嵇康尝到了缺点的恶果——临刑东市。
同为竹林七贤,与嵇康一样愤世嫉俗、肚量不太大的直炮筒子还有阮籍。阮籍是魏晋文士中放达派的代表,行为有些怪僻。服葬时居然饮酒食肉,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青白眼”——他的绝活,只要见了自己讨厌的人便翻出满眼的白眼仁 ,愤世嫉俗之形毕露;见了对眼的人则瞳孔中聚,报之以无二色的黑眼珠。
肚量不大,且不能笑脸示人,阮籍也没能得善终,最后遭迫害之死。
历史似乎永远包藏祸心,荫蔽逆子贼人,却从不宽容放达之士。历朝历代,概莫能外。
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竹林七贤刘琨)的当年轻时雄心壮志被现实折磨现在荡然无存,谁都不得不屈从于现实。 可以宽慰自己: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明白这个道理,再在江湖漂时,就不妨把自己的肚子弄大点,含笑面对世间形形色色的可笑之人,肯定不是什么坏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