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由翻译得来的浅赏中国古诗

(2006-07-27 23:21:46)
分类: 研究、学习
本来看的是翻译书,可却无意中得来一些赏杜诗的词句。又因为本是翻译书籍,所以说的没有专门欣赏古诗词的书解说的详细。
都知道杜甫被称为诗史,诗圣。可我看了翻译书,才知道他的诗句多么“波诡云谲,超越常规”。就拿书中举的《房兵曹胡马诗》当例子吧。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其中,三句倒装先不说。那书上对“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分析了一大篇。若是在中文课堂上,我觉得也不会说那么许多。
因为是结合翻译的角度,所以要把这句话撇开上下文平仄规律就句法分析,进行排列组合,得出以下结论:
峻竹批双耳,轻风入四蹄
双耳批峻竹,四蹄入轻风
双耳峻批竹,四蹄轻入风
双耳批竹峻,四蹄入风轻
批竹峻双耳,入风轻四蹄
                         峻耳双批竹,轻蹄四入风(此句后半联甚为别扭,忽略)
书上说,在这七种排列中,“峻竹批双耳,轻风入四蹄;双耳批峻竹,四蹄入轻风”两句接近原来散文次序。但无论怎么排,我们始终无法找出比杜甫更好的排列来。我虽同意书上的看法,但是生来愚笨,看到书中此处,还是没看懂这句话如何理解。
原文的排序“峻”、“轻”有O.C(宾语补足语)的功效,“不但分别补足了‘批’‘入’,而且标出两个动词作用在受词‘双耳’、‘四蹄’上的后果”。有了“‘峻’,竹之峻就转移为耳之峻,以致竹与耳叠合为一体;同样,有了‘轻’,风之轻也换位为蹄之轻,乃使风与蹄叠合为一体。在这种叠合过程中,如果说‘批’与‘入’是becoming,则‘峻’和‘轻’便是being了。”于是,得出一个公式A(n.)becoming(v.)B(n.)being(adj.)。照这样看来,理解杜甫的诗仿佛更难了。
因为中华文法富于弹性,在五言或七言的律诗中,尽有足够的天地,容诗人的寸心反复回旋。杜甫的联诗“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的句子竟可以重组十一次。在英诗中,诗句也可再组。当然,再组的方式却比中文少了很多。Wordsworth的《西敏寺桥上赋》(Composed upon Westminster Bridge)第十二行:The river glideth at his own sweet will.(注:glideth是古文词,glide+th是三单形式,古文中th代替s,在很多电影中也可以发现。)
The river at his own sweet will glideth.
Glithe river at his own sweet will, edht(完全不明白是什么东西)
Glideth at his own sweet will the river.
At his own sweet will glideth the river.
At his own sweet will the river glideth.
Wordsworth这行诗,长度甚于杜诗,但重组的方式却不及杜诗的一半。这倒得归结于英文文法的束缚了。
诗仙VS.诗圣
其实对于诗圣而言,我更喜欢诗仙。因为他的诗看起来更豪爽和飘逸。然而这本翻译书上确由翻译引出了对李杜二人诗篇的一片短论,在这儿抄于此,以当消遣。
 
论者常说太白飘逸,子美沉潜,似乎这是一种非人力所能分析的神秘对比。事实上,这种对比的成因,是可以分别从题材、体裁、阅世态度、用字遣词各方面详加分析的。我想,节奏的轻重疾徐,多少也能够反映两人气质的差异。大致上,李疾杜徐,李土屋,杜均衡,律诗那种从容不迫有呼必应的节奏与结构,正宣于杜甫气质的表现。李白的句法,甚少倒装或回旋之势,即使在写律诗的时候,也不在这方面下功夫,因此他的律诗,节奏恒比杜甫的为快。像“客心洗流水”之类略微倒装的句法,在李白五律之中实在少见。即以“客心洗流水”一联而言,紧接着而来的仍是极畅顺的“余响入霜钟”。像“月下开天镜,云生结海楼”和“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句法,在李白,已经算得上够曲折的了。杜甫则不然。往往,他不但创造了新的诗句,同时也创造了该诗句所依附的节奏、新句法。以句法而论,杜甫可以说是诗人中的雕刻大师。他的句法,蟠婉旋转,蓄势待发,正如米开朗基罗腕下出现的扭曲的人体。呼吸着这样的节奏,气蟠胸臆,我们虽说那时沉潜甚或沉郁的了。
 
大概就因为杜甫的曲折,诗句不够李白的畅快,才不得成仙吧。毕竟,仙与圣,细细品来,还是略胜一筹。
此文参考《余光中谈翻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