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缠中说禅论语人文/历史文化 |
分类: 論語 |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錢穆:先生說:“由呀!我教你怎麼算知道吧!你知道你所知,又能同時知道你所不知,才算是知。”
李澤厚:孔子說:“子路,我告訴你什麼叫求知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真正的知道。”
詳解:以上三位及通常的斷句都是“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關鍵的問題是“由”究竟指什麼?是不是通常所認為的孔子弟子“子路”?在“由知、德者,鮮矣!”一章中,已經否定了“由”指“子路”的一貫說法,本章也如此。關於這點,現給出一個具體的分析。在《論語》中,孔子一貫稱呼子路都有一個固定用法,就是“由也”。例如“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等等。而且這種語法現象並不單單用在子路身上,《論語》中孔子也一貫用“回也”稱呼顏回,例如“賢哉,回也!”、“回也,非助我者也!”等。特別這一句,把子貢也捎上:“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知二。”由此可見,這是《論語》中的標準用法,把“由”當成“子路”,絕對是胡來。本ID現在將一個兩千多年來一直延續的語法錯誤給糾正了,“由”絕對不能當成“子路”。還有,“知之”的“之”究竟指什麼?通常的翻譯都把這“之”給掩掉不翻了,如果真是這樣,為什麼原文不直接就用“知為知,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拋開語法問題,通常的解釋同樣可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真正的知道,就是聰明智慧?你知道你所知,又能同時知道你所不知,才算是知?如果真是這樣,最能知道的、最有智慧的一定是這樣一台機械,它有如下程式:它只回答關於自己知道還是不知道的問題,而答案只有兩個:知道和不知道;然後它嚴格地被設定成按固定程式的知道與不知道來給出知道和不知道的答案。如此解釋,是典型的愚民把戲。一個問題就可以把這種把戲拆穿:知道知道如何知道為什麼知道,知道不知道如何不知道為什麼不知道,知道與不知道的可判別是如何被知道的,如果這個可判別性都不能被判別是知道還是不知道,還知道不知道什麼?這類把戲,和前面各種“魯式”把戲一樣是同種同源的混蛋邏輯。
正確的斷句是:“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其實,本章的“由”與“知”,都順著上一章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而來。“由”,蹈行、踐履,用一個更常用的詞語,就是“實踐”;“誨”,教導;“女”,汝之通假,你的意思,這裡泛指一切人類。“知之乎”,“之”,指代“由誨女”,“知之”,以之而智,以實踐所教導你而有智慧。“為”,“偽”也。何謂“偽”?非先天,人為也。所有的創造、創新,都是人為,沒有人為,何來創造、創新。“為”,就是“由”,就是現實人的現實實踐。“知之為”,以知而為,依智慧而實踐。“知之”,以之而智,以依智慧而實踐所得而有智慧,“之”指代前面的“知之為”,而此智慧,與原來“由誨女”而有的智慧,經過了“知之為”而有所不同,因而是新的智慧,“為”,相對前面的“由”,也是進一步的實踐。“不知為”,不以知而為。“是”,複指上文“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並對此進行論斷及歸納,“這是”、“這就是”的意思。
在“天地人”結構下,道家的“無為”立場,對“人為”抱有極大懷疑。何謂“無為”?無人為也。道家相信“天地人”結構中有一先天自然之道,所以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論,進而假設人最初的狀態最接近自然,因此要返樸歸真,要能嬰兒,進而要破除一切人為刻意,諸如此類。儒家是不會假設什麼先天自然之道的,儒家不相信任何脫離現實的所謂智慧,不相信有什麼先天的智慧先驗地存在,更不相信只要找到這種智慧就一通百通、成聖成仙。儒家只相信智慧是人為的,是實踐的,是實踐中來的。
“有為”,儒家的基本立場,就是一切以人類的現實實踐為基礎,人類的一切智慧離不開人類的現實實踐,而現實實踐也離不開智慧的總結。由此可見,孔子和馬克思還是這樣心心相印。在上一章中,強調了“由”與“知”的問題。這一章就是要揭示這兩者之間的關係:“由”是“知”的基礎,沒有“由”,無所謂“知”;但“由”離不開“知”,依“知”而“由”而“為”,才有新“知”,才有創造、創新,而這才是最根本的智慧。而這最根本的智慧也不是憑空而來的,也是由人的歷史實踐而有的。而且,這種實踐而智慧,智慧而實踐的過程就是“易”,就是生生不息的人類生存本身。
纏中說禪白話直譯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